Slide

Aesthetica Magazine

Micro Micro Revolution
微型小革命

展覽時間:2015.7.2-9.6 展出地點:英國曼徹斯特 | Centre for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策展人:呂佩怡 參展藝術家:3組藝術計畫 吳瑪俐/竹圍工作室「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 許淑真/盧建銘「河岸阿美的物質世界」 黃博志「五百顆檸檬樹」 . 駐英國代表處文化組黎天曌提供 . 這個展覽旨在強調藝術在台灣社會現實所產生的改變力量。「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河岸阿美的物質世界」、「五百顆檸檬樹」這三個藝術計畫皆為以過程為基礎、長期、參與社會的行動,分別將藝術視為關注環境生態的方法、做為社會運動的另類策略、做為交易交換平台。這三個計劃對待社會議題不採取挑釁路徑,而是使用一種柔性策略、生態友善態度,以及強調藝術的療癒力量。一如吳瑪俐所說「編織關係」,這些計畫已產生某些社會效應與改變,這也就是這個標題「微型革命」之意義。透過這個展覽同時也展現台灣社會的多元樣貌,以及不同於西方當代藝術的獨特藝術路徑。除在Centre for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的文件式展覽之外,每個藝術計畫皆搭配一個英國在地團隊,以合作的方式進行深度文化交流。並舉行研討論、講座、藝術家導覽、工作坊等,以多元化方式展開議題與開啟對話。 藝術作為一種環境 吳瑪俐策畫的《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指出「所有環境問題背後其實是文化問題」,短短十公里的樹梅坑溪正是台灣以經濟發展為主軸之下人們對待自然的縮影。此藝術行動以水連結破碎的土地,以行動建立起與樹梅坑溪的關係,並以藝術之開放性聯結起各專業人員以及在地的人們,嘗試讓環境藝術行動成為改變的力量。 藝術作為一種社會運動 許淑真與盧建銘的《植-物新樂園》系列從2008年起以生態藝術+文化運動的方式長期進行,嘗試將地理學、生態學、人類學、語言學、和社會學相互對話的植物調值計畫,它在特定地點、族群和時間的研究,以文學與藝術的方式去敘述,討論社群生活和急速變遷中的地景 。此藝術計畫一路陪伴都市邊陲大漢溪畔的撒烏瓦知部落居民,以藝術進行另類社會運動,重建/見部落住屋與文化。此次展覽以「河岸阿美的物質世界」為主軸,以廢棄棧板建屋,展出採集文化、部落生活、抗爭影音卡拉ok、河岸阿美圖書館等。 藝術作為交換平台 黃博志關注農業經濟與消費商品機制之間的關係,試圖利用藝術資源去回饋農民此一經濟上的弱勢族群。《五百顆檸檬樹》(2013)將美術館展覽作為機制,預先販賣酒標,此筆資金做為新竹北埔地區三塊廢耕地的重新種植檸檬樹的第一桶金,兩年後待檸檬樹收成將製造成檸檬酒給酒標的認購者,以此探討農業、經濟、民生消費與生產等議題。   編輯:柯淇雯 Qiwen Ke

                   

© 2011 ART.ZIP all rights reserved.  ISBN 977 2050 415202

Site by XY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