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aac Julien Playtime
24 Januray – 1 March 2014 Victoria Miro 英國藝術家艾薩克·朱利安 (Isaac Julien)是從倫敦中央聖馬丁學院走出來的實驗影像藝術家,同時也是是最富盛名的當代影像藝術家之一。 這個由七組屏幕構成的影像裝置名為‘PLATIME’, 圍繞著金融資本流動的主題。而‘資本’也是貫穿於朱利安近年來作品的主旨之一,PLAYTIME因此也可以被看作是藝術家對資本流通的一種視覺記錄和表達。多屏幕的空間投影架構也是朱利安這幾年來的創作特征。在入口處,有畫廊助理提醒觀眾們“請隨意走動”。 但 Victoria Miro原本大小尚可的空間,在這樣一個對感官效果要求復雜的裝置下,也顯得小氣了一點。在二樓的空間裏,7個屏幕組成了6夾1的環形構造,其中最長的屏幕懸掛於中央,也自然成為了觀眾們視覺的焦點。而不知是否是由於英國觀眾們的拘謹習慣,現場鮮有‘隨意走動’的,即便有,多半也都只能在繞圈子,其余大多都圍聚在現場的四組‘理想觀測點’的沙發周圍。這樣的一個新作品的展出,想必也是呼應紐約MOMA此時同期上映的朱利安的Ten Thousand Waves,而後者更加具有流動性的9屏空間設計和更為復雜的敘事,或許才達到了朱利安給自己設出的挑戰。 電影本身的拍攝,一如朱利安的精致大氣。PLAYTIME時長約70分鐘,大致由五段故事組成,這五段故事集結了藝術影像中所難以見到的豪華陣容:James Franco, 張曼玉,甚至還有紐約的拍賣行大亨Simon de Pury. James Franco的一組描述藝術市場和交易的獨白,算是全片最為亮眼的表演。不過出演一個著裝高檔,英俊而有坯氣的藝術家角色似乎並沒有任何新鮮之處。而張曼玉則是化身記者,采訪即將迎來一場重要拍賣的的Simon de Pury,若非是有張曼玉在朱利安之前的Ten Thousand Waves中飾演媽祖的前例,這樣一個中規中矩的表演,或許也會讓人質疑藝術家請來張曼玉的必要性。 影片內容由關‘資本’二字,從金融中心倫敦的兩位風投經理人的對談,到畫廊和拍賣行的裏無處不在的商業氣息。從獨自漂流迪拜從事家政的菲律賓女仆,到金融危機之始冰島荒原中的一位建築工人的獨白。電影的五個段落圍繞在這幾個角色的獨白和對話之中,但這五個故事之間的聯系也僅僅停留在了一個間隔的聯系上。穿插於言語之間的,還有朱利安招牌風格的圖像:菲傭獨自站在迪拜的沙漠中,冰島工人把身體鑲入一個圓形的琉璃窗戶裏。這些喚起我們對攝影作品和經典電影鏡頭聯想的圖像,是朱利安一貫以來強烈視覺表達的風格。但在這樣一個語境下,想必也是朱利安自己用來集結‘資本’的工具。這組關於資本的影像,來自於朱利安對人們不斷尋求‘更好的生活’這一現象的探索,而略帶諷刺的是,這一系列的作品,在藝術市場裏的流通,想必也的確會給朱利安自己帶來了更好的生活。 7個屏幕提供的是7×7的圖像組合可能性,而在這部影像裝置中,朱利安的影像是否有完整的跟這個形式有機的結合,則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Victoria Miro 樓下的空間是一組雙屏的對談記錄,朱利安和幾位文化理論巨匠 大衛·哈維(David Harvey),斯圖亞特·霍爾(Stuart Hall) 和伊雷特·羅戈夫(Irit Rogoff)對資本和空間的問題展開的討論,而討論本身也可以被看作是朱利安PLAYTIME作品的一個理論基礎。 而這組有著學術深度的對話,為什麽要用雙屏展示,為什麽要多視角記錄。當朱利安跳出最初的三屏幕藝術電影,而把視頻數量作為他的一種媒介工具時,我們也不得不開始質問這種視覺選擇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