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

Zuqiang Peng

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 : Double Visions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复视

泰国导演和影像艺术家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的新个展,在伦敦安东尼雷诺兹画廊开幕。阿彼察邦的几部长片作品使其成为这个世纪最受人瞩目的导演之一,而其多年来的短片和视频创作,也伴随其近年的装置作品, 开始在艺术空间内活跃起来。 一楼空间是阿彼察邦在2013为沙迦双年展所创作的短片《Dilbar》。光线昏暗的空间中央, 悬挂着一张透明的玻璃屏幕。影片从空间的一侧投射至屏幕上,影片呈现的是一个孟加拉国移民工人在阿联酋的故事。然而玻璃屏幕不同于普通投影平面的光滑质感,光线在玻璃面上的发散出朦胧的映射。玻璃面也无法挡住光线穿透,于是影片折射到墙体,地面,以及观者身上。观者既是在看电影,也同时成为了电影的载体。黑白色调的短片开端,观者随着主人公, 移民劳工Dilbar一同进入梦境,同时响起的是工地上水泵有节奏的律动声音。串起全片诗意镜头的是一次次Dilbar从左至右‘进入’并‘消失’在画面景象中的剪辑效果。坠入梦境的Dilbar,好似梦游于画面中的那些自然景象和室内空间之中。人物有形而无形的存在,也意指着在阿联酋上百万有如隐形人的孟加拉劳工。 虚幻的人物也和玻璃屏幕所呈现的朦胧质感相契合。从玻璃幕一侧投入的投影仪光线,在屏幕上凝固作一个光点,有如影片中沙迦这篇土地上的太阳。置于中央的玻璃屏幕也在调动观者对空间的感知。走到屏幕的后方,即可发现,玻璃面也将投影光源反射回投影仪所在的墙面。通过使用玻璃,阿彼察邦在一个空间中创造出了四个不同质感的投影面,明暗与清晰各有不一,似乎提醒观者电影本身就是一门有关于光线的艺术。而对光线的探索也见于二楼阿彼察邦多年以来一些列作品。在其1999年的第一件视频作品 《窗》(Window)中,阿彼察邦用摄影机拍摄一个信号不稳,以致光影不断扭曲的电视机屏幕,近12分钟的长镜头是一场对光影重复的实验。散落在空间墙体角落里是三块IPAD大小的屏幕,其中放映的是艺术家连续三天用iphone拍摄其伴侣起床的过程。用手机镜头来记录这个由睡至醒的过程,也回应了贯穿展览的第二个主题 – 睡眠和梦境。而三块较小屏幕近于地面的陈设,正呼应了影像内容的亲密性。 空间中心墙面悬挂的是阿彼察邦的摄影作品 《放大》 (Blow up),正如其名,画面上是一个摄影师蹲坐在一名男子身上拍摄近照的一刻。这一经典造型不难让人联想到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将近五十年前在伦敦拍摄的同名影片, 后者的海报便是摄影师男主人公以同样的姿势拍摄照片,而《放大》这部电影探索的也是真实与虚幻之间的联系。 展览空间中一个昏暗的光源打在这个摄影作品上,不仅和照片中黄昏和私密的氛围相衬,也和悬挂于其正对面取自阿彼察邦 《明日今夜》电影中的,一张身着彩色小灯泡的‘电力男孩’照片成明暗和光影的对比。  对光线的考量和玩味,贯穿于作品本身和展览陈列形式之中。这次展览算是以短片和装置的组合回顾了导演在其长片作品中对梦境和幻象的探索。聪明而有感染力的陈列弥补了空间本身在面积和规格上的缺陷,也给观者串联出了一场光感之旅。

Richard Mosse – The Enclave
理查德•莫斯 – 《孤域》

— 4th April-26th April The Vinyl Factory Space  理查德·莫斯近三年在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创作,最后集结成了去年威尼斯双年展代表爱尔兰国家馆参展的视频装置 –  《孤域》 The Enclave,艺术家被刚果东部连绵不断的战争状态所吸引,刚果酷而复杂的战争却又鲜为外人所知。艺术家想通过这部影片去探讨艺术和摄影这两个媒介,对于不可言喻的社会现实的传达能力。   莫斯前往刚果最深处,去拍摄一些不能被常人所记录到的生存状态。主题以平常的民族志式的角度,记录着生老病死和日常的生活与冲突。其中看似纪录片的风格,却不难看出镜头前已摆设好的物象和场景。电影本身拍摄于一挂在steadicam稳定器的16mm摄像机,片中诸多的推拉镜头,其稳定的移动提供给观者一个第一人称视角。 而这样的拍摄方式也使镜头本身成为了影片的中心,观者的视野随着镜头被带入装置和影像空间,我们正如同一个个不应在此出现的猎奇者。 而镜头另一端,被拍摄的刚果士兵,平民,孩童,也均以造型,跟随,凝视来回应镜头。   在Vinyl Factory Space的空间里,八块双面投影幕布多为对称分布。空间设计与影片剪辑往往相互作用,其化学效应也是多频装置表现力的关键。The Enclave在展映上,影像内容和节奏也似乎是呼应着屏幕的对称性。而取材于刚果基伍湖的音乐和音效,与电影本身共鸣相称,其11组音响的分布,似乎比八块屏幕本身更能调动观者的对空间的体验。。 视频的亮点,是贯穿全片的粉红色调。莫斯在片中使用的是原本军用的伪装探测红外线底片。在二战时期由美军支持研发,用于探测伪装成绿色外型的敌军。这一种胶片已于2009年停产,全球所剩无几。在莫斯的影片中,本应最为突出的来自于山脉,植被,迷彩服绿色,纷纷配底片反应成了粉红色。超现实的粉色将原本沉重的主题附上了一股奇异的色彩。而通常和绚丽挂钩的粉色,在电影里也变成了另外一层伪装。   艳丽的粉色是具有感染力的,它迫使观者去探询这颜色改变的原因,去追问除却颜色,电影中是否还有其他被改动的部分。莫斯清楚自己并非记者,而是艺术家的身份,于是传达这样一个题材,就不能用到传统的纪实摄影角度。而通过连接一个传统的创作媒介和一个当代的现实题材,The Enclave作为一组艺术影像,的确起到了迫使观者审视图像创作,传播,和被消费的一系列过程,去讨论影响本身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作品的另一个逻辑,同样源自于红外线底片本身。探测伪装的底片,可以显露出原本隐藏的物象。但仅仅是用有显形功效的底片,来记录鲜为人知的战况,把这两者编织在一起,此间的联系似乎稍停于字面意义上,并没有真正挑战纪实摄影和视频艺术的传统。潜伏于刚果的‘真相’是什么?观者看到的是否比寻常的记录片有更多细节?若是没有了这一片粉色,更多的‘现实’是否就无法显露? Mosse的照片似乎更能说明这一点,除却令人惊叹的粉色,剩下的也不过是一个传统的题材和视角。此中牵涉到的又是莫斯不可回避的纪录片传统中,关于图像和伦理问题。当艺术家离开那片孤域,当观者离开展厅这片飞地,能询问什么,能改变什么,是双方都要思考的问题。

Isaac Julien Playtime

24 Januray – 1 March 2014 Victoria Miro 英國藝術家艾薩克·朱利安 (Isaac Julien)是從倫敦中央聖馬丁學院走出來的實驗影像藝術家,同時也是是最富盛名的當代影像藝術家之一。 這個由七組屏幕構成的影像裝置名為‘PLATIME’, 圍繞著金融資本流動的主題。而‘資本’也是貫穿於朱利安近年來作品的主旨之一,PLAYTIME因此也可以被看作是藝術家對資本流通的一種視覺記錄和表達。多屏幕的空間投影架構也是朱利安這幾年來的創作特征。在入口處,有畫廊助理提醒觀眾們“請隨意走動”。 但 Victoria Miro原本大小尚可的空間,在這樣一個對感官效果要求復雜的裝置下,也顯得小氣了一點。在二樓的空間裏,7個屏幕組成了6夾1的環形構造,其中最長的屏幕懸掛於中央,也自然成為了觀眾們視覺的焦點。而不知是否是由於英國觀眾們的拘謹習慣,現場鮮有‘隨意走動’的,即便有,多半也都只能在繞圈子,其余大多都圍聚在現場的四組‘理想觀測點’的沙發周圍。這樣的一個新作品的展出,想必也是呼應紐約MOMA此時同期上映的朱利安的Ten Thousand Waves,而後者更加具有流動性的9屏空間設計和更為復雜的敘事,或許才達到了朱利安給自己設出的挑戰。 電影本身的拍攝,一如朱利安的精致大氣。PLAYTIME時長約70分鐘,大致由五段故事組成,這五段故事集結了藝術影像中所難以見到的豪華陣容:James Franco, 張曼玉,甚至還有紐約的拍賣行大亨Simon de Pury. James Franco的一組描述藝術市場和交易的獨白,算是全片最為亮眼的表演。不過出演一個著裝高檔,英俊而有坯氣的藝術家角色似乎並沒有任何新鮮之處。而張曼玉則是化身記者,采訪即將迎來一場重要拍賣的的Simon de Pury,若非是有張曼玉在朱利安之前的Ten Thousand Waves中飾演媽祖的前例,這樣一個中規中矩的表演,或許也會讓人質疑藝術家請來張曼玉的必要性。 影片內容由關‘資本’二字,從金融中心倫敦的兩位風投經理人的對談,到畫廊和拍賣行的裏無處不在的商業氣息。從獨自漂流迪拜從事家政的菲律賓女仆,到金融危機之始冰島荒原中的一位建築工人的獨白。電影的五個段落圍繞在這幾個角色的獨白和對話之中,但這五個故事之間的聯系也僅僅停留在了一個間隔的聯系上。穿插於言語之間的,還有朱利安招牌風格的圖像:菲傭獨自站在迪拜的沙漠中,冰島工人把身體鑲入一個圓形的琉璃窗戶裏。這些喚起我們對攝影作品和經典電影鏡頭聯想的圖像,是朱利安一貫以來強烈視覺表達的風格。但在這樣一個語境下,想必也是朱利安自己用來集結‘資本’的工具。這組關於資本的影像,來自於朱利安對人們不斷尋求‘更好的生活’這一現象的探索,而略帶諷刺的是,這一系列的作品,在藝術市場裏的流通,想必也的確會給朱利安自己帶來了更好的生活。 7個屏幕提供的是7×7的圖像組合可能性,而在這部影像裝置中,朱利安的影像是否有完整的跟這個形式有機的結合,則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Victoria Miro 樓下的空間是一組雙屏的對談記錄,朱利安和幾位文化理論巨匠 大衛·哈維(David Harvey),斯圖亞特·霍爾(Stuart Hall) 和伊雷特·羅戈夫(Irit Rogoff)對資本和空間的問題展開的討論,而討論本身也可以被看作是朱利安PLAYTIME作品的一個理論基礎。 而這組有著學術深度的對話,為什麽要用雙屏展示,為什麽要多視角記錄。當朱利安跳出最初的三屏幕藝術電影,而把視頻數量作為他的一種媒介工具時,我們也不得不開始質問這種視覺選擇的有效性。

United Visual Artists : Momentum

United Visual Artists : Momentum, @ Barbican Curve Gallery. 13 February 2014 – 1 June 2014 UVA, (United Visual Artists)在Barbican环形画廊的装置作品 Momentum由12个悬挂在天花板上摇锤组成。这组结合了3D打印科技制成的摇锤,由疏至密的排列在180度的环形长廊之中。每一个摇锤都是光源和声源,在UVA编排的模式之下起舞。摇锤的底部是光晕所在,昏暗的羽白色光线在点状和环状之中切换。同时切换的还有不同的音效,光与声的协奏主导着整个画廊黑暗的环境。 而Barbican的环形画廊,正式艺术中心音乐厅的舞台后场。一墙之隔,便是音乐厅的主舞台。或许当台上的演奏家和歌者正站在一束高光下,我们在环形画廊中,也成为了UVA光线之下的表演者。 在这一次的环形画廊之中,前半部分发光摇锤的排列较为松散,给了观者初入空间,感知方向的时间。而后半部分,七束光线几近等距排列,适应了光影环境的观者们也停下脚步体验UVA所营造的氛围。光与声的节奏时而摇摆不定,时而步调统一,有的观众会如同小孩一般不断追寻光线,让自己站在亮处,或是拿出手机相机捕捉光源和人影。手机屏幕中发出的光线,成为了环境中了另一组光源。我们点亮手中的光,投影于这些摇锤,作品与观者似乎也互换了位置。 UVA通过这光线空间装置,强调营造一种‘自然’的感官体验。而光线装置强调这人与光现象感官的互动,从Antony McCall的描绘圆锥的光线,到Olafur Eliasson的天气项目之中巨大的人造太阳, 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作品本身,更是作品之下分享光源的观众。在环形画廊这个剧场式的空间里里,靠墙而坐的观者,注视着这些起舞的光线。罗兰巴特曾把黑暗的影院空间和心理医生诊室做比较。黑暗给予人幻想的空间和时间,我们在大银幕前舒服的坐下,正如同躺在心理医生诊室的沙发上,等待一束光线的催眠。

Ana Mendieta: Traces
安娜·门迪耶塔 :痕迹

Hayward Gallery, Southbank Centre 24 September – 15 December 2013 . 在古巴出生,而在美国长大的艺术家Ana Mendieta 的很多作品有着清晰简洁的语言,以及直接的呈现方式。在名为Body Track的作品里, Mendieta用沾满血渍的双手,在墙面上一气呵成的勾画出女体的轮廓。这也成为了Mendieta相当经典的一幅作品。在Body Track的系列里既有影像记录,也有不同规格形状的‘血渍绘画’。视频的记录多不过一分钟,一个动作,清晰明了。而被画框框住的‘绘画’,因血液和蛋彩的结合,而保存下了醒目的颜色。血液的运用也与Mendieta作品中另外的一个题材有关联,那就是唤起大众对 针对女性的暴力事件的关注。 在几幅名为‘Re-enact Rape’的表演作品中。Mendieta复制了女性因强奸事件而丧命的现场, 她把自己裹在沾有血渍的布料里。 Mendieta的作品往往带有一种‘即时性’。而这样一个特点则是贯穿于她的诸多表演行为之中。早期的Mendieta用自己的身体作为媒介来探索肉身和自然的互动。展览中诸多并排陈列的电视屏幕,播放的是一系列Mendieta在不同自然背景下的行为:森林,海滩,古迹。这一系列的‘Earth-Body’作品,展现的是Mendieta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不断探索。 Mendieta一直被南美洲的历史与文化深深吸引,尤其是对墨西哥的一些宗教历史有着兴趣。在一系列的身体行为里,也有着将南美的‘原始’元素和西方宗教题材结合的部分。这与Mendieta的多重身份息息相关,年少时期就被送往美国接受教育,Mendieta因此有着天主教背景的成长环境。 这样个人背景在他的雕塑与行为中充分展现,但同时也不禁让人发觉,Mendieta的作品能在美感上获得诸多西方观众和藏家的欢迎。其一方面满足了他们对异域神秘文化的猎奇,另一方面作品中西方宗教的元素也会让观者有可以联系参考的内容。但Mendieta并没有把自我身份作为作品的卖点。同样是运用宗教元素。Mendieta在 名为‘Fireworks’影像里,拍摄的是一个被点燃了的女体木质轮廓,这样的场景也不难让人想起中世纪欧洲宗教中火烧异教徒的典故。 早期mendieta的作品多为表演行为,而记录这些行为也就成为了 Mendieta展览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Mendieta自己也多次提到她的艺术中,作品呈现方式的重要地位。作为Mendieta在英国的迟来的第一场回顾展,Hayward Gallery展出了Mendieta多元的媒介记录方式:从更为常见的照片与super 8 电影,到少有展出的明信片和珍贵幻灯片。在领略到Mendtieda对记录与呈现作品的不断探索的同时,也可以看到策展人对展览模式的创新实验。在展览的最后一个空间里,有着用脚手架和地毯搭构成的观影空间。幕墙上播放着Mendieta70年代作品的幻灯片,而观者则可以两三成群的坐卧在看似粗略构造的“脚手架沙发上”。Hayward Gallery这样对观展模式的探索,强调了观者自身身体的现场感知,也算是对Mentieda传奇行为表演生涯的一次致敬。

                   

© 2011 ART.ZIP all rights reserved.  ISBN 977 2050 415202

Site by XY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