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

Recent Researches and Exhibitions on Ming Dynasty Porcelain Outside China
近年海外明代瓷器研究和展覽舉要

第一部分:大英博物館、大維德基金會的明瓷;海內外明代文物或瓷器展

圖1:蓮子碗,大英博物館藏品

明代瓷器在全世界一直享有崇高聲譽(圖1:蓮子碗,大英博物館藏品),相關英文專著及帶研究文章的展覽收藏圖錄等屢有出版。有關明瓷的英文研究,大體而言似乎分為兩大主流,一為對世界各地博物館館藏明瓷尤其是官窯瓷器的著錄與研究,涉及到斷代、與中國及世界各地公私收藏或出土類似明瓷的對比分析(圖2:蓮子碗,吳賚熙藏品),及有關的陶瓷史、宮廷藝術、美術史研究等(圖3:魚藻紋洗)。另外一條主線更側重貿易史的研究,例如從景德鎮、福建等窯各種明代瓷器在全球各地陸上、水下考古發現及傳世品研究,來探討中國與東亞、東南亞遠及歐美等地有關的貿易體系、網絡及全球貿易等問題。這種不同的研究重點僅是相對而言的,實際上鮮有學者會專注於一點而不及其餘。

圖2: 青花蓮子碗,吳賚熙藏品

 

圖3:鱼藻纹葵式洗

就筆者所知廣為參引的英文明瓷收藏圖錄,有大英博物館霍吉淑女士(Jessica Harrison-Hall)撰寫的該館館藏元代後期及明代瓷器圖錄《Catalogue of Late Yuan and Ming Ceramics in the British Museum (The British Museum Press, 2001) 》。霍吉淑女士為大英博物館中國部主任,從2016起兼任英國東方陶瓷學會會長。

此書已經絕版,甚難覓得,所幸近來由故宮出版社組織人員辛勞翻譯為中文,由大英博物館和故宮請筆者與故宮博物院器物部主任呂成龍研究員審核。在有限的時間內以極大功夫,按照輕重緩急修正初譯稿中大量翻譯問題後,於2014年出版,是很難得的學術資料,中文書名《大英博物館藏中國明代陶瓷》,趙偉、陳誼、文微譯;李寶平、呂成龍審校,上下冊(圖4)。

圖4上:《大英博物館藏中國明代陶瓷》

圖4下:《大英博物館藏中國明代陶瓷》

 

另外大維德中國藝術基金會(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也藏有很多明瓷。大維德爵士藏品本在倫敦大學常年展出,後由何鴻卿爵士資助,在大英博物館95號展廳建成何鴻卿爵士陶瓷研究中心,於2009年全部轉到大英博物館該展廳展出,同年大英博物館出版社出版精品小集The British Museum Chinese Ceramics: Highlights of the Sir Percival David Collection,康蕊君(Regina Krahl)及霍吉淑合著,包括珍稀明代瓷器。康蕊君女士也曾任職大英博物館,為霍吉淑之前的東方陶瓷學會會長;曾為土耳其托普卡普博物館(Topkapi Saray Museum)撰寫館藏中國陶瓷圖錄。該書中譯者包括黃薇女士(與黃清華為景德鎮東郊學堂聯合創辦人伉儷)、倫敦“藝術亞洲”公司譚圓圓女士、北京正觀堂梁曉新先生等;經康蕊君和霍吉淑及大英博物館請筆者審核,2013年由“藝術亞洲”公司及北京的文物出版社聯合出版(圖5)。

圖5:《大英博物館大維德爵士藏中國陶瓷精選》

此外大英博物館於2014年底舉辦大型展覽“Ming: 50 Years That Changed China (“明:盛世皇朝五十年”),展品包括從世界各大博物館尤其是中國借展的有關永樂宣德朝等文物,自然有不少明代瓷器。由霍吉淑與柯律格(Craig Clunas)教授主編出版同名展覽圖錄,會議論文集也已出版。

國外較早以明代為主題的特展,有2008年舊金山亞洲藝術館舉辦的展覽,包括從北京故宮、上海博物館等借展的文物,該館賀利女士和Michael Knight編有展覽圖錄《Power and Glory: Court Arts of China’s Ming Dynasty》(權力和榮耀:中國明代的宮廷藝術)。 2014年夏,愛丁堡國立蘇格蘭博物館舉辦展覽《Ming: The Golden Empire》(《明代王朝》),出有圖錄,包括147件從南京博物院借展的明代文物。 2015年,美國約翰及梅波·瑞霖藝術博物館(The John and Mable Ringling Museum of Art,即佛羅里達州州立藝術博物館)舉辦展覽《Royal Taste: The Art of Princely Courts in Fifteenth-Century China》(皇家品位:十五世紀中國藩王的藝術),出有圖錄,包括100多件從湖北五個博物館借展的明代早中期器物,尤其是湖北明藩王墓以及武當山的文物。

行文至此,稍及最新的大陸有關展覽。上海龍美術館2017年推出的臨時展覽《永樂大帝的世界:御製唐卡暨永宣文物特展》引人注目。此外景德鎮舉辦《黃承天德——明清御窯黃釉瓷器珍品展覽暨明清御窯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2017年10月中旬在該市中國陶瓷博物館舉辦開幕式,展品主要為著名收藏家廣東自得堂馮緯瑜女士的藏品,另有少量中國陶瓷博物館藏品,及景德鎮陶瓷考古研究所發掘出土的御窯殘器,主題新穎特別,為景德鎮年度陶瓷博覽會重點活動,並與景德鎮市東方古陶瓷研究會聯動,值得關注。

此外中國陶瓷收藏團體“佳趣雅集”與嘉德拍賣行合作,也在11月左右舉辦《雄奇昳麗:十七世紀青花與五彩瓷特展》,包括不少明末瓷器。十七世紀瓷器的收藏,以近來故去的英國邁克爾·巴特勒爵士最為出色,曾與上海博物館聯合展覽,2005年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有中英雙語《上海博物館與英國巴特勒家族所藏十七世紀景德鎮瓷器》,可參考。遺憾的是爵士逝去,傾注數十載心血形成的收藏,也為子女爭訟分離,思之悵然。


圖1 青花蓮子碗,永樂,口徑16厘米,《大英博物館藏中國明代陶瓷》上冊,圖3-29。

圖2 青花蓮子碗,“大明宣德年制”款,口徑16厘米。本碗內部花紋當與中東紋飾有關,類似瓷碗見於世界各大著名博物館。如台北故宮博物院藏一件宣德款者基本相同,見廖寶秀著《明代宣德官窯精華特展圖錄》,1998,圖版157。又如大英博物館收藏一件無款永樂作品,足部為海浪紋而非本件之迴紋。華盛頓國家美術館藏一副傳為意大利畫家Francesco Benaglio(1432-約1492年)約1460所繪《聖母與聖嬰》像,畫中一碗放於聖母聖嬰旁的顯著位置,碗中滿盛無花果,與本碗相似,顯示早在十五世紀,中國瓷器在歐洲就被視若珍寶。伊朗阿德比爾神廟、上海博物館、瑞士玫茵堂等也有類似藏品。本瓷碗曾經著名藏家吳賚熙(–1949/50)、H.R.N. Norton (–1961/1962)、羅傑·琵金頓(1928-1969)等收藏,蘇富比拍賣行數次拍賣。大英博物館大維德基金會收藏的一對元代至正十一年青花雲龍紋象耳廟供大瓶,舉世聞名,早年即曾為吳賚熙所有。

圖3 魚藻紋葵式洗,“大明宣德年制”款,口徑19.7厘米。本件瓷器曾參加英國1935-1936年間皇家藝術學院的中國藝術大展。該展覽包括從故宮借展的大量文物,甚為成功,提升了歐洲對中國的認識,對改善當時中國的國際環境有所助益。該瓷器也曾參加英國東方陶瓷學會1946、1953-1954年的兩次展覽。1984-2015年間,借展於柏林的亞洲藝術博物館。此洗曾經大維德爵士甚為崇敬的著名收藏家艾弗瑞及艾薇·克拉克(Alfred (1873-1950) and Ivy Clark (c. 1890-1976))伉儷收藏,也著錄於白蘭士敦的《明初官窯考》(AD Brankston, Early Ming Wares of Chingtechen, 北京, 1938, 圖版19)。類似的宣德魚藻紋葵式洗,現知僅有另外三件完整器,一件曾經瑞士玫茵堂收藏。景德鎮御窯遺址曾出土殘器,見《景德鎮出土明宣德官窯瓷器》,台北鴻禧美術館展覽,1998年,圖版19 – 2。

撰稿 x 李寶平
Text by Baoping Li

                   

© 2011 ART.ZIP all rights reserved.  ISBN 977 2050 415202

Site by XY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