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导演和影像艺术家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的新个展,在伦敦安东尼雷诺兹画廊开幕。阿彼察邦的几部长片作品使其成为这个世纪最受人瞩目的导演之一,而其多年来的短片和视频创作,也伴随其近年的装置作品, 开始在艺术空间内活跃起来。
一楼空间是阿彼察邦在2013为沙迦双年展所创作的短片《Dilbar》。光线昏暗的空间中央, 悬挂着一张透明的玻璃屏幕。影片从空间的一侧投射至屏幕上,影片呈现的是一个孟加拉国移民工人在阿联酋的故事。然而玻璃屏幕不同于普通投影平面的光滑质感,光线在玻璃面上的发散出朦胧的映射。玻璃面也无法挡住光线穿透,于是影片折射到墙体,地面,以及观者身上。观者既是在看电影,也同时成为了电影的载体。
黑白色调的短片开端,观者随着主人公, 移民劳工Dilbar一同进入梦境,同时响起的是工地上水泵有节奏的律动声音。串起全片诗意镜头的是一次次Dilbar从左至右‘进入’并‘消失’在画面景象中的剪辑效果。坠入梦境的Dilbar,好似梦游于画面中的那些自然景象和室内空间之中。人物有形而无形的存在,也意指着在阿联酋上百万有如隐形人的孟加拉劳工。 虚幻的人物也和玻璃屏幕所呈现的朦胧质感相契合。从玻璃幕一侧投入的投影仪光线,在屏幕上凝固作一个光点,有如影片中沙迦这篇土地上的太阳。
置于中央的玻璃屏幕也在调动观者对空间的感知。走到屏幕的后方,即可发现,玻璃面也将投影光源反射回投影仪所在的墙面。通过使用玻璃,阿彼察邦在一个空间中创造出了四个不同质感的投影面,明暗与清晰各有不一,似乎提醒观者电影本身就是一门有关于光线的艺术。
而对光线的探索也见于二楼阿彼察邦多年以来一些列作品。在其1999年的第一件视频作品 《窗》(Window)中,阿彼察邦用摄影机拍摄一个信号不稳,以致光影不断扭曲的电视机屏幕,近12分钟的长镜头是一场对光影重复的实验。散落在空间墙体角落里是三块IPAD大小的屏幕,其中放映的是艺术家连续三天用iphone拍摄其伴侣起床的过程。用手机镜头来记录这个由睡至醒的过程,也回应了贯穿展览的第二个主题 – 睡眠和梦境。而三块较小屏幕近于地面的陈设,正呼应了影像内容的亲密性。
空间中心墙面悬挂的是阿彼察邦的摄影作品 《放大》 (Blow up),正如其名,画面上是一个摄影师蹲坐在一名男子身上拍摄近照的一刻。这一经典造型不难让人联想到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将近五十年前在伦敦拍摄的同名影片, 后者的海报便是摄影师男主人公以同样的姿势拍摄照片,而《放大》这部电影探索的也是真实与虚幻之间的联系。 展览空间中一个昏暗的光源打在这个摄影作品上,不仅和照片中黄昏和私密的氛围相衬,也和悬挂于其正对面取自阿彼察邦 《明日今夜》电影中的,一张身着彩色小灯泡的‘电力男孩’照片成明暗和光影的对比。
对光线的考量和玩味,贯穿于作品本身和展览陈列形式之中。这次展览算是以短片和装置的组合回顾了导演在其长片作品中对梦境和幻象的探索。聪明而有感染力的陈列弥补了空间本身在面积和规格上的缺陷,也给观者串联出了一场光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