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

V&A

Decade of Elegance: The V&A Museum Witnessed Charlene Classic’s Ten Years of Splendour
英國V&A博物館見證軒靈十載風華

Charlene Classic celebrated the grand finale of its 10th-anniversary exhibition “The Jewellery Art of Bamboo Fan” at the Victoria & Albert Museum with unparalleled elegance. This event not only underscored Charlene Classic’s esteemed position as a pioneer in Chinese luxury jewellery but also showcased its mastery in weaving enchanting Chinese narratives with Oriental aesthetics, captivating

Gabrielle Chanel:Fashion Manifesto
香奈兒小姐的時尚宣言

  Victoria & Albert Museum  16 September 2023 – 25 February 2024   The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V&A) in London presents the groundbreaking “Gabrielle Chanel:Fashion Manifesto” exhibition, running from 16 September 2023 to 25 February 2024. This exceptional showcase, marking its UK debut, is dedicated to the legendary French couturière, Gabrielle ‘Coco’ Chanel, tracing

Tim Walker: Wonderful Things
蒂姆·沃克: 美妙物什

  An immersive journey into the fantastical worlds created by photographer Tim Walker.   21/9/2019—08/03/2020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Following the incredible success of the Dior exhibition, this September the V&A opens Tim Walker: Wonderful Things, the third solo show of British fashion photographer and long-time Vogue collaborator, Tim Walker. Experience the extraordinary creative process of one

V&A in China
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在中國

Interview with Tim Reeve, Deputy Director of the V&A 專訪V&A副館長蒂姆·里夫 . Interviewed and text by x 採訪及撰文 Li Bowen 李博文 Edited by x 編輯 Michelle Yu 余小悅 Nicolas Anderson 尼古拉斯·安德森 . China Merchants Shekou Holdings (CMSK), in association with founding partner the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V&A), has announced the brand—DESIGN SOCIETY 「设计互联」— a new cultural

You Say You Want a Revolution? Records and Rebels 1966 – 70
你說你想要一場革命?1966-1970年的唱片與反叛

This major exhibition from the V&A explores the era-defining significance and impact
 of the late 1960s upon life today. From global civil rights, multiculturalism, environmentalism, consumerism, computing, communality to neoliberalist politics, the world we live in has been vitally influenced by five revolutionary years 1966 – 70. You Say You Want a Revolution? Records and

Botticelli Reimagined
波提切利狂想曲

For the first time, a major new exhibition at the V&A will explore the variety of ways artists and designers from the Pre-Raphaelites to the present have responded to the artistic legacy of Sandro Botticelli (1445-1510), assembling 150 works from around the world.

“One shoe can change your life”
“鞋子改變命運”

Interview with Bespoke Shoemaker Caroline Groves “One shoe can change your life.” –Cinderella 25th Jul 2015 Filming by Huanxin Huang (Syndi Huang) Editing by Xiaoyue Yu (Michelle Yu)   Caroline Groves is one of the few in the world, a traditional bespoke shoemaker. With over 25 years of experience hand making shoes her creative talent crosses

Alexander McQueen: Savage Beauty
亚历山大·麦昆:野性之美

Savage Beauty will be presented in ten sections which will showcase the dominant themes and concepts within Alexander McQueen’s extraordinary body of work. The sections are built around garments which span the breadth of McQueen’s womenswear collections, from his MA graduate collection in 1992 to A/W 2010, McQueen’s final, unfinished collection.

Shoes: Pleasure and Pain
“痛快”始於足下

13 June 2015 – 31 January 2016 The transformative power of extreme footwear will be explored in the V&A’s summer 2015 fashion exhibition, Shoes: Pleasure and Pain. More than 200 pairs of historic and contemporary shoes from around the world will be on display, many for the first time. The exhibition will explore the agonizing

Savage Beauty
野性之美

14 March – 2 August 2015 Celebrating the extraordinary creative talent of one of the most innovative designers of recent times, Alexander McQueen: Savage Beauty will be the first and largest retrospective of McQueen’s work to be presented in Europe.    

Interview with Leo Warner, creative director of 59 Production 
專訪59製作公司創意總監里歐·華納

Interviewed by: Joanna Dong / 採訪:董一燃 Text by: Struan Robinson / 撰文:Struan Robinson Translated by: Peng Zuqiang / 翻譯:彭祖強 59Production is a pioneer design company in contemporary global context, their project such as London 2012 Olympic opening ceremony shown their talent to everyone on this planet. Whether creating stage productions, museum installations, live music shows, large scale events,

Disobedient Objects
逆物

TEXT BY文字提供:ART.ZIP IMAGES COURTESY OF 圖片提供:V&A MUSEUM 維多利亞及阿爾伯特博物館 The V&A will this summer present the first exhibition to explore objects of art and design from around the world that have been created by grassroots social movements as tools of social change. From Chilean folk art textiles that document political violence to a graffiti-writing robot, defaced

Constable: The Making of a Master
康斯坦堡:大師傑作

The V&A’s major autumn exhibition will re-examine the work of John Constable (1776-1837), Britain’s best-loved artist. It will explore his sources, techniques and legacy and reveal the hidden stories behind the creation of some of his most well-known paintings. Constable: The Making of a Master will juxtapose Constable’s work for the first time with the

Horst: Photographer of Style霍斯特:格调攝影師

作者:Elaine Yu Horst P Host, one of the greatest pioneer fashion photographers of the 20th century, will have a four month exhibition at the Victoria & Albert museum, reviewing his six decades of life behind the lens. The way that Horst chose to stage and present the female body is filled with timeless elegance and

Disobedient Objects
逆物

26.7.2014 – 1.2.2015 V&A博物館正在展出的展覽Disobedient Objects在昨天開幕,在收到新聞通稿的時候,我並沒覺得這個展覽會讓我又怎麼樣的感觸,無非是出於例行公事的原因才參加了他們早上10點的媒體接待會 (還挺不情願的) 。但結果是在展廳看了2分鐘以後, 我變被這個展覽深深地震撼了, 不是打動,是震撼。展覽展出的是世界各地社會運動中使用的道具──這本來不會讓人想到與藝術或者設計會有什麼關係,但的確,所有展出的作品都是嚴格意義上的優秀的設計品和藝術品。我恍然覺得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導人民》的畫面便是這展覽最貼切的一個反應。雖然民主運動和政治事件往往並不讓人樂觀,充滿了對立的衝突、辯論、流血甚至是死亡,但策展者的角度和胸懷的確讓我欽佩,展覽中每件事物作品的背後,都有當時新聞報紙的剪報,配以採訪和影像等資料讓人很快就能理解當時事件的上下文關係,而且當時的參與者也會詳盡的告訴你為什麼要製作這些東西,這些東西又是怎麼來使用的。世界各地的運動都有包含,從英美到中日,從中東到南美,可以說涵蓋了全球的各類運動、學生抗議、女權運動、反核武器、反全球化、反各種戰爭、反各種不平等待遇、反各種貪污腐敗不一而足,但展覽卻是從一種極為積極的態度來看待這些本不平靜的事件,選擇的物品也都是極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看到這些作品在感受當時各種複雜狀態的前提下,卻讓人不得不佩服人民大眾的智慧和幽默感,比如為了防止被警察拉走而設計的防驅散鎖筒,會快速噴塗標語的機器人塗鴉者,一語雙關指桑罵槐的標語版,都讓人忍俊不禁。讓我記憶極為深刻的是展覽背景上循環播放的視頻,記錄了各種事件發生現場的點點滴滴,而且大多是極為珍貴的歷史影像,其二就是非常黑色幽默的“反抗器材製作指導”,教授大家如何製作簡易但高效的各類器材、防毒面具、防催淚瓦斯藥劑、隱秘標示製作方法等等,讓人大開眼界而且對這些精巧設計不得不由衷的讚歎。這個展覽輕蔑的調侃了我們當下對藝術和設計的定義,舉重若輕地顛覆了溫文爾雅和咬文嚼字的策展規則。而且展覽免費。     The V&A will this summer present the first exhibition to explore objects of art and design from around the world that have been created by grassroots social movements as tools of social change. From Chilean folk art textiles that document political violence to a

M.F.侯赛因:现代印度绘画大师

二零一四年五月二十八—七月二十七 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 著名印度艺术家M.F 侯赛因(1915-2011)最后创作的九幅作品在V&A博物馆首次公开展出。“印度文明”系列由八幅意义重大的三联画组成,每幅宽12英尺,  高6英尺。这些作品表现了侯赛因眼中印度富饶的文化与历史。它们捕捉到印度充满生气的城市、多彩的印度节日、偶像人物和历史事件。这些壮观的大型作品同一幅单独绘制印度神灵象头神的画作一起展出。这幅画作担纲此系列作品有象征意义的开场。 M.F侯赛因被誉为印度绘画界现代艺术运动领袖之一。生于潘达尔普尔的他,早年时光是在印多尔度过的。在孟买上艺术学校的他,之后成为了一名为绘制电影广告牌的画家,这是其事业的开端。侯赛因徒手绘制并且使用鲜亮的颜色,他用现代欧洲艺术运动的风格(特别是立体派)来描绘印度主题事件。 “印度文明”系列,通过描绘达罗和圣雄甘地,也以“印度幻象”而为人熟知。2008年,该系列由米塔尔家族委托制作,并且此前从未公开展出。1990年,侯赛因常驻于V&A博物馆。乌沙•米塔尔夫人将这些作品借给V&A博物馆,以展示这位被称为“印度毕加索”的杰出艺术家的最后创作的作品。 (Edited by Jin Xinchun)

專訪張弘星

2013年底,在倫敦維多利亞及阿爾伯特博物館(V&A)舉辦了《公元700﹣1900中國畫名品展》。展覽展出了從唐代到清末跨越1200年時間的超過80件展品, 從世界各地博物館精選的中國畫精品打動了英國的觀眾們,  這也是半個多世紀以來在英國 第一次如此高水準的中國繪畫藝術展覽,  很多第一次接觸中國畫藝術的英國觀眾都對中國繪畫藝術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由衷的讚歎。此次ART.ZIP雜誌特地專訪了展覽策展人張弘星博士,讓他給大家聊一聊展覽背後的故事。     ART.ZIP:張博士,您能不能簡要地介紹一下您是怎樣成為V&A的策展人的? 張:起源應該是93年到英國學習吧,在國內的時候我是在南京上的學,79年本科進南京師範大學學繪畫,後來到85年的時候在南京藝術學院讀研究生,讀的是藝術史和藝術理論。從小我就比較喜歡美術,同時也很喜歡理科,到考大學的時候其實兩個都在考。我一直對理論還有整個的文化研究興趣比較大。因為在師範院校,所以什麼都要接觸和涉獵,國畫、水粉、圖案裝飾、油畫啊什麼都做。上了本科以後讀到二年級快結束的時候, 我就覺得不太滿足於在課程裡面學的東西,所以我三、四年級基本上都是泡在圖書館裡面的,隨心所欲地看書。當時的讀書氣氛很好,早上八點都要在門口排隊進圖書館。後來讀研究生期間接觸了一些朋友,像在杭州範景中,比較談的來。當時我特別比較佩服範景中,因為他很早就抓住了貢布裏希(Ernst E. Gombrich)這樣經典藝術史家,抓住了藝術史學中最重要的東西。 在中國80年代,位於倫敦的瓦爾堡研究院(Aby Warburg)Warburg Institute還有考德爾學院(The Courtauld Institute of Art)開始被介紹到中國,當時朋友們很心儀這樣的藝術史學科的大本營。南藝研究生畢業以後我在藝術學院教了三年書。當時比較理想主義,覺得國內把中國藝術史僅看成鑑定或藝術欣賞,而不是一們人文科學, 因此比較鬱悶。 後來有了一個教育部資助出國做一年訪問學者的機會, 便選擇了來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本來的確是想開闊眼界,想改變做中國藝術史的方法才到了英國而不是美國。來了以後覺得挺好,瓦爾堡研究院就在亞非學院後面,就隔一個小花園。我覺得我自己是一直喜歡自學,喜歡讀亞非學院的書,但是我更喜歡到瓦爾堡去讀與中國藝術史無關的書。比如說它的圖片以及書目分類系統非常特別,我一直覺得很值得中國藝術史借鑑,但是國內到現在也沒有建立起這樣的藝術史傳統,大都是些藝術市場相關的鑑定方面的書籍, 很浮躁。 那麼我就是留下來在亞非學院讀學位,讀了大概5年吧。其實從個人興趣上來說,我一直是中國和西方的藝術都喜歡,但是考量自己現有的訓練, 覺得想要在藝術史領域站住腳的話, 還得做自己的文化。而且特別生活在異域,你更加要做自己的文化,這樣對你自身的生活,精神生活都有幫助,有一種歸屬感。讀書的時候覺得做文科難,做藝術史更加難。比較幸運,我的導師韋陀教授是非常英國紳士型的一位導師,他不管你去做什麼,但是他能夠潛移默化的引導你怎麼做一個好學者,有點像中國傳統的理想化的導師樣子。他要求你非常嚴謹,這是我從他那裡得到的一點,比如做目錄、做註釋、找證據,都非常非常嚴格,也許這就是英國哲學的經驗主義學術傳統,反正我覺得非常受用。後來在大學裡面教書,在愛丁堡大學教了4年的書,再後來轉到博物館,其實我並不在乎在哪個博物館工作。博物館和大學比,我更傾向於博物館的工作。大概從2000年開始我就有這樣一個想法: 作為一個外國人,在博物館這樣一個地方工作的話,你更加容易接觸這裡的社會,了解她,而且也更加直接地對她能夠產生影響。   ART.ZIP:那麼您可以給我們介紹一下這個展覽的起因和中間的過程嗎? 張:起因的話是覺得英國缺少對中國藝術的了解,這是在這裡的每個中國人都知道的常識, 但我的感受特別強烈。舉個例子,我們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二,來博物館的觀眾可以把家裡的藏品拿來給我們鑑定。每到那個下午,博物館總是充滿了拎著包包的人,包裡面什麼都有,各種各樣的,博物館各個部門都參與,諮詢室內外人們排隊起一個個長隊,我就是負責看中國書畫方面的。因為基本看不到什麼好的東西,而且大部份英國人拿來的他們覺得好看的中國書畫都根本不是那麼回事。 太多水平不高的中國書畫給他們形成了對中國藝術一種刻板的印象,結果是中國書畫完全不受重視, 這讓我很沮喪。 時間一長,我心裡就有這樣一個慾望,要做一個名品展,做一個讓西方觀眾看到我們中華書畫藝術傳統的展覽,揭示出那些有全人類共享價值的東西。我是覺得只要是好的東西,馬上你就會很投入。所以我在挑選以及考慮展品陳列的時候這是第一大原則,一件作品從視覺是不是能打動你,是不是能讓你感動。這是從我自己的平常生活中引出的要做這個展覽的起因。那麼一個機緣是我這個想法得到了前任館長和現任館長的支持,特別在前任館長在的時候,他去過上海博物館。我們都認為上海博物館的繪畫館是全世界最好的,無論是學術研究, 展品質量 還是陳列方式,都有考究。我們的展覽必須要達到同樣的水準。 近幾年在英國,你知道在整個歐洲,關於中國當代藝術曝光的很多,大家都知道艾未未,知道徐冰,蔡國強, 薩奇畫廊(Saatchi Gallery)、 在泰特美術館(Tate)、在海沃德畫廊(Hayward)、我們這裡都做過。我想應該現在需要的是個歷史的維度來看待中國的當代藝術。其實我覺得當代藝術家裡面有很多在藝術質量上和一些歷史上大師相比的話,遠遠不夠。不管藝術家本人,還是觀眾都應該把當代藝術放到一個大的歷史脈絡裡面去看去評價,才會比較準確一些。   ART.ZIP:當初和亞非學院一個博士生導師交談時他表示,他不太認為有中國當代藝術這個東西,他只承認有“當代藝術”,因為這個詞像“民主”一樣,它的內涵在全世界應該是統一的,你不能有一個東西是特殊出來的一個地域性的“當代藝術”。而且中國當代藝術中很多的概念和內容是嫁接的,就是直接把西方拿來用,這樣的話和我們中國本土的精神和文化傳承沒有一個融合和銜接。 張:完全同意,做這樣一個展覽,也同樣需要考量如何與在地文化歷史銜接. 你看它的規模,跨度從公元七百年一直到一九零零年的事。這和一般漢學家去做的展覽選題不一樣,和大都會博物館做的不一樣,那是因為本地的實際情況。在美國有很專業的中國畫收藏,有眾多的專家、收藏家,所以可以做很專門的展覽。而且美國絕大多數博物館是私立的,展覽的社會責任問題沒有歐洲這樣強調。在英國博物館是公立的,這裡是講服務社會, 這是十八世紀啟蒙運動以來的一種文化,一個傳統,博物館是用的全社會納稅人的錢,那麼你要做的東西必須要對社會有益。從這樣一個大的方面考慮,所以我覺得應該做一個通史,而不是說做我個人的學術興趣。   ART.ZIP:很多人比較喜歡宋朝,但你的時間點剛好卡在唐朝到清末,就是中國文人傳統的成形到衰落的一個過程,你會想要展示這個過程嗎? 張:在這裡我沒有把我自己的價值判斷放進去,因為想要和價值要拉開一些距離。這樣一個展覽裡面,就是比較客觀的描述,特別是針對第一次接觸中國繪畫藝術的西方人,主要講不同時期的審美變化,藝術家追求的變化。我強調的是變化,不強調哪個是高峰哪個是低谷。當然我是非常同意高居翰先生的,很多年前他就說明清是文人畫衰落的時期,我南藝時期的同學李小山二十幾歲的時候也發過一篇文章叫《中國畫窮途末路》,其實我們都有這樣的感覺。 的確是宋元是高峰,到明清是不斷的嫁接,不斷的用以前人的一些方式然後把它嫁接、把它綜合。但這個展覽裡面不討論文人精神是否衰落這個問題,因為那是一個中國內部特別關心的問題。這個展覽主要想和在西方這個語境裡面強調的敘事模式唱個反調,特別是漢學家做的一些東西。他們是隔岸看中國,特別強調中國傳統的傳承。董其昌被推的很高,清初四王也是這樣。結果中國古代繪畫史變成千人一面, 一成不變的歷史。那麼這個展覽不是這樣,我特別強調的是中國繪畫傳統裡面的變化(不一定是發展),這個變化是主要的。   ART.ZIP:這種變化以及是什麼導致了這種變化,在展覽裡面是怎麼體現的呢? 張:這個描述多解釋少。但是我是想從藝術家自身問題的變化,以及材料、技術、工藝這些方面的變化來看。另外是社會的因素,比如說從唐代仕人集團到宋代文人集團的轉變,是一個重要起因吧。這個展覽當然是一個間接的去講社會因素, 更多講技術史的變化. 比如在唐代用工筆這種技術手段,到宋代基本是水墨,就像黑白照片和彩色照片那樣區別,那麼怎麼會有水墨之變呢,我的解釋是因為有文人,因為科舉制開始了,文人受重視,墨的使用跟著被普及。

Wedding Dresses 1775-2014
婚紗禮服1775─2014

3 May 2014 – 15 March 2015 ,2014 The V&A’s spring 2014 exhibition will tra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ashionable white wedding dressand its interpretation by leading couturiers and designers, offering a panorama of fashion over the last two centuries. Wedding Dresses 1775-2014 will feature over 80 of the most romantic, glamorous and extravagant wedding

Europe Galleries 1600-1800V&A
V&A博物館歐洲館改建計劃

The new Europe 1600 – 1800 galleries will contain some of the most magnificent and elaborate works of art and design in the V&A collections. Around 1,100 objects will explore European art and design between 1600 and 1800, continuing the displays in the V&A’s award-winning Medieval & Renaissance Galleries and completing the restoration of the

Travelling to the Wonderland: A new installation by Xu Bing at the V&A
徐冰新裝置作品《桃花源》在英國倫敦V&A博物館展出

From 2 November, celebrated Chinese artist Xu Bing will transform the V&A’s John Madejski Garden with a new installation inspired by the classic Chinese fable Tao Hua Yuan (The Peach Blossom Spring). The V&A invited Xu Bing to create a major new work to coincide with the Museum’s forthcoming exhibition, Masterpieces of Chinese Painting 700 – 1900 which brings

                   

© 2011 ART.ZIP all rights reserved.  ISBN 977 2050 415202

Site by XY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