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

Jingchen Liu

BOUNDLESS: TRANSITIONS

A.P.T. Gallery 5-29 October 2023 Boundless: Transitions is an immersive multi-media exhibition featuring a range of live and streamed satellite events including panel discussions, guided tours, presentations to schools, and an interactive local arts trail. The project explores intertwined environmental and sociological themes. How we can address the energy crisis? How can we reenvisage and

Join Our Team at Global Culture Communication & Development Ltd!

  Join Our Team at Global Culture Communication & Development Ltd! Are you ready to shape the future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 Global Culture Communication & Development Ltd. is a dynamic and innovative media company that is paving the way for cultural exchange and development. We are currently seeking motivated individuals to join our team

The Art of Banksy
班克西的藝術

Edited by Yuwen Wang Curated by Meiling Liu, ‘The Art of Banksy’ is the world’s largest touring exhibition of the street artist’s work. It opened in London’s Covent Garden in May 2021. Walking through the darkened basement near Covent Garden, you’ll witness the evolution of his distinct stencilling style, greater appreciation for his recurring motifs,

Amazing China
技藝中國

2.10.-5.10.2020 at 71Duke street London Breaks Through the COVID-19 Shadows, Themed Exhibition “Amazing China” held in London As one of the themed programmes during London Craft Week (LCW), “Amazing China” opens on October 2nd on 71 Duke Street, a popular business area in London. The exhibition is hosted by National Base for International Cultural Trade

Andreas Gursky: Redefining Photography
安德列斯‧古爾斯基:重塑攝影

2018年1月25日,德國著名當代攝影藝術家安德烈斯•古爾斯基的首次英國大型回顧展在倫敦海沃德畫廊舉辦,此次展出了他藝術生涯近40年來的60幅作品,也包括其以430萬美元創下過最貴攝影作品拍賣紀錄的《Rhein II 》,倫敦海沃德畫廊主策展人——2019年威尼斯雙年展主策展人拉爾夫·魯格夫親自為你講解這位藝術家和他的藝術是如何重新定義了攝影在藝術史當中的地位。 On January 25, 2018, the famous German contemporary photography artist Andres Gursky’s first large-scale retrospective exhibition in the UK was held at Hayward Gallery in London. It exhibited 60 works of his artistic career in the last 40 years, also includes “Rhein II”, which had set a record auction price of the ...

All Too Human: Bacon, Freud and a Century of Painting Life
人性充盈:培根、弗洛伊德及百年寫生史

A landmark exhibition at Tate Britain on 28th February 2018, celebrates how artists have captured the intense experience of life in paint. All Too Human: Bacon, Freud and a Century of Painting Life will showcase around 100 works by some of the most celebrated modern British artists, with Lucian Freud and Francis Bacon at its heart. It will reveal how their art ...

Modigliani – Exhibition at Tate Modern
泰特現代美術館《莫迪里阿尼》

Tate Modern stages the most comprehensive Modigliani exhibition ever held in the UK, bringing together a dazzling range of his iconic portraits, sculptures and the largest ever group of nudes to be shown in this country. Including almost 100 works, the exhibition Modigliani re-evaluates this familiar figure, looking afresh at the experimentation that shaped his career and made Modigliani one of the greatest artist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Eternal Puzzle Behind the Thousand Years Old Chinese Painting “Spring Outing”
《虢國夫人遊春圖》背後的千古謎題

我們今天來聊聊一張畫 《虢國夫人遊春圖》,這是中國藝術史上 非常重要的一張作品 無論從構圖的疏密有致,設色有多麽典雅 各個方面的都顯示出盛唐當時風範,藝術的典範 這些咱們一會兒都會說到 但今天咱主要著重說那個什麽事呢? 是圍繞著這張《虢國夫人遊春圖》的一個千古未解之謎 那就是這張畫雖然叫做《虢國夫人遊春圖》 但裡面哪個人是虢國夫人,這個問題到今天也沒有定論 咱們今天就圍繞這個話題給大家講一講畫中哪位是虢國夫人 More Videos

Marc Quinn: Under the Skin (1)
馬克·奎恩:皮相之下 (上)

CAFA Art Museum, Beijing, will present a selection of the work of the acclaimed British artist Marc Quinn this March. One of the leading artists of his generation, Quinn’s work explores recurring themes of art and science; the human body; emotion; and the perception of beauty. For the artist’s first solo museum exhibition in China, works have been drawn from across his 30-year career and from multiple series, exploring his enduring interest in identity.

Who is Banksy: Uncover the Mystery of the Identity of the Most Mysterious Artist
揭秘班克西:今世最神秘藝術家班克西的身份之謎

咱們今天呢,來講講藝術家班克西(Banksy) 這些節目的題目可能很多小夥伴會覺得不是很雅觀 但我也是想了好長時間,我覺得 用一個形容詞來形容班克西這樣的藝術家 “牛X”二字是再恰當不過了 可能很多小夥伴並不知道這個班克西是幹啥的 2010年的時候,他被時代周刊評為了一百位現在 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人物 其中這一百位當中還有雷帝嘎嘎啊,還有奧巴馬這樣的人物 當時特別有意思,這個時代周刊找他要一張照片 然後他秉承了自己一貫的作風,不露臉 所以他就給了這麽樣的一張照片 就是一個頭戴紙袋,還畫了個笑臉的 一個很俏皮的圖片就發給他們了 我先給大家發一些他的作品出來給大家看一看 可能很多人一見到他的作品就會恍然大悟 哦,就是這個藝術家,他就是班克西 其實班克西這些年來在全球範圍內已經有了很高的聲譽 十年前,他在英國已經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一個藝術家了 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不知名的藝術家 一直以來,他也是非常神秘莫測,只是用班克西 這麽樣一個名字而被眾人所熟知 所有知道他身份的這些人呢,也都小心翼翼地保護著他的身份 而班克西的這個名字也成為了一個英國真實的都市傳說 我們先看看他的作品啊,看看他的所做所為 看著他為什麽這麽受人們的追捧 然後我們在這個節目的最後會給大家揭秘 這個班克西的真實身份 剛剛看了這些塗鴉作品,如果你要是覺得 他就是這麽一個畫塗鴉的小混混 那就大錯特錯了,太小看他了 他早期的時候確實是以塗鴉起家的 但後來他就發現他的作品,被各種拍賣,然後各種的變現 而他覺得這種行為違反了他自己作為一個塗鴉者的初衷 而且他也沒收到一分錢 所以,他的作品在藝術市場上,被倒買倒賣的不亦樂乎 所以那之後,他畫的這個塗鴉呢就越來越少了 但他玩其他的藝術形式卻玩的是越來越多 什麽行為藝術,裝置藝術啊,都是他信手捏來的表現手法 但之所以他的作品被人們猶如宗教崇拜一般的追捧 是因為他每一次的作品或者是行為,總是讓我們超乎想象 毀我們三觀的同時又讓你大呼過癮 而且好多他的作品根本沒法用現在既有的藝術定義來涵蓋 或者根本沒法說怎麽去定義他做的到底是什麽東西 去年年底的時候,班克西玩了一把大的,然後大火了一把 他的作品在2018年10月5號倫敦的蘇富比拍賣會上 《氣球女孩(Girl with the Red Balloon)》這件作品 拍出了一百零四萬兩千英鎊的高價 這差不多得一千多萬人民幣的價格 然後就在這個拍賣結束落錘了這一瞬間,警報聲大作 在眾目睽睽之下,這件這件作品就開始緩緩的下落 ...

Demystifying the Death of Van Gogh
揭秘梵高之死

咱們今天和大家聊聊梵高,梵高的藝術和故事在一個世紀的時間裡廣為流傳,讓人們如癡如醉。他生前不被人們所接受,死後卻大放異彩,被大家所追捧,他作品明亮和鮮艷的顏色吸引了全世界人的目光,成為了現代人們熟知的也是價格最為高昂的藝術家和藝術作品。

Hunsand Space: Qiu Shijie @Hong Kong Art Basel 2019
拾萬空間:仇世傑@香港巴塞爾藝術博覽會

讓“認知”顯形的過程是仇世傑近幾年一直在探索的語言方式,而如何認知“今天的我們”也是仇世傑最近一直關註的問題。作為中國本土藝術家,仇世傑將認知經由材料、空間、敘事、形式意味之間的關系傳遞給觀眾。與此同時仇世傑並沒有把主體完全交代給物質材料和造型本身,而更多信任自己的日常經驗與能力,保持了對環境極高的警惕感。 Qiu Shijie’s project is a series of twelve artworks that revolve around the ways of perceiving and visualizing. The process of visualizing perception has been Qiu Shijie’s consistent inquiry. He explores its possibilities through the sculpture and installation, and as an artist based in China, his conceptions of material in relation to his immediate

Long March Space @ Art Basel Hong Kong 2019
長征空間@香港巴塞爾2019

2018.3.29 – 31 @ Art Basel Hong Kong 2019 沿用3月16日開幕的吳山專個展的標題,在2019年的香港巴塞爾藝術博覽會上,長征空間會帶來的是一次“繪畫的節日”。九位長征空間代理的藝術家(劉韡、蘇予昕、汪建偉、吳山專 & 英格-斯瓦拉·托斯朵蒂爾 、張慧、張月薇、趙剛、朱昱)會分別帶來他/她們近期的繪畫作品。 Following the theme of Wu Shanzhuan’s eagerly anticipated solo exhibition opening in March, for Art Basel Hong Kong 2019 Long March Space will bring with it a “holiday of painting.” Nine Long March Space artists (Liu Wei, Su Yu-Xin, Wang Jianwei, Wu Shanzhuan,

Rosetta Stone: Why is it the treasure of the British Museum?
羅塞塔石碑:為什麼它是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今天我們給大家講講羅塞塔石碑,這塊石碑算是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這塊石碑現在就展出在大英博物館的埃及館,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觀眾慕名而來,為了保護這個石碑,大英博物館特地弄了一個複製品,讓觀眾可以上手摸一摸,但因為摸的人太多了,所以每隔幾年就得重新再做一個複製品。 圍繞這塊石碑也是有著非常多的傳奇故事,也有很多人認為它和外星文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那麼為什麼這個塊石碑在800多萬件藏品當中具有如此特殊的地位,為什麼全世界研究古埃及的學者和專家都對他頂禮膜拜?今天我們就給大家講一講關於羅塞塔石碑的故事。 咱們先說說這塊石碑是怎麼發現的,又是怎麼落到英國人手裡的。 話說在1799年的時候,當時拿破崙帶領的法國軍隊佔領者埃及,在那年的7月15日,法軍在尼羅河三角洲上的港口城鎮羅塞塔(今日亦稱為拉希德)郊外修築基地,意外地挖出來一塊黑色的大石頭,當時管事兒的一個法國上尉,有點兒文化,覺得這個東西不一般,密密麻麻寫了這麼多看不懂的字,所以他就上報給了聖朱利安要塞的指揮官阿卜達拉·傑克·德·門努瓦(Abdallah Jacques de Menou)。指揮官就把這塊石碑送往了拿破崙在開羅設立的古埃及研究所,讓科學家研究分析這塊石板,因為在羅塞塔這個地方發現的,也就取名叫做羅塞塔石碑了。 那本來是法國人發現的,怎麼後來又到英國人手裡了呢?因為在1801年,英國軍隊把法國軍隊打敗了,控制了埃及,而法國所獲得的這些文物,英國人覺得也是自己的戰利品,要歸自己,本來當時法國的科學家是希望帶回發過去的,但英國人就是不同意,甚至法國的自然學家艾奇恩那·若弗魯瓦·聖-蒂萊爾(Étienne Geoffroy Saint-Hilaire)還給英國大使威廉·理查·漢彌爾頓爵士(Sir William Richard Hamilton)寫信說“你們要是強取豪奪,我就把這批文物都給毀了,玉石俱焚,我拿不著,也不給你留下” 後來英法雙方簽訂了不平等條約《壓力山大降書Capitulation of Alexandria》,法國根據條約要將所有發現的文物也一併交給英國,所以可見哈,打仗打輸了簽訂條約都是不平等條約,槍桿子打不下來的,通過談判拿回來純屬是扯淡,全世界都一樣。 後來呢,法國人也挺壞,偷摸的把石碑藏個小船上想偷偷運回法國,但後來半路上就被英軍給抓回來了,不過事後兩家商量哈,研究成果和拓片可以給法國,但石碑歸屬英國。 所以看了這個故事以後,我們知道哈,本來是埃及人的文物,被英法兩家給搶了,然後對自己的文物毫無發言權,即使到現在,埃及文化部的官員還是在奔走呼籲,希望英國能將這塊石碑歸還給埃及,但希望非常渺茫,因為這個石碑要是送回去了,那木乃伊是不是也得送回去?那大英博物館里這800萬件藏品有多少是來自世界各地的,肯定很多是正常收藏的,但大英帝國輝煌時期從別的國家順回來的估計也不少吧。 咱們說回來哈,到了1802年,羅塞塔石碑來到了英國,并以英國國王喬治三世的名義捐獻給了大英博物館,此後至今的200多年,一直陳列于大英博物館。 說完了來歷,那咱們得說說這個石碑為什麼這麼重要了。其實這塊石碑並不大,高112,寬75cm 厚28cm,由花崗岩製成,應該是一個更大的石碑破碎以後的一部分殘骸,但就是這麼塊不大的石板,卻密密麻麻了寫了好多文字和符號,而且一看就是3種不同的文字,最上面14行是古埃及象形文字,又叫做圣書體,是代表寫給神明的文字,中間是32行埃及文字,就是日常平民使用的文字,最下面54行是古希臘文。 這就厲害了,因為從公元4世紀之後,尼羅河文明就開始沒落,這種所謂的和神明交流的象形文字的使用方法就失傳了,雖然很多歷史和考古學家竭盡所能去研究和破解但一直都沒法解讀這些文字的含義,雖然埃及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和文字,但都不知道什麼意思,直到羅塞塔石板的出現。 因為當時希臘控制著埃及,所以所有官方的文書都需要有希臘文的翻譯作為對照,而且古希臘文在歐洲一直都有人研究,是可以讀懂的,所以這塊石碑就為破解古埃及象形文字提供了一個線索,而失傳了1400年的古埃及象形文字也漸漸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 雖然是有了參照物,但破解工作還是很艱難,前後差不多用了近30年的時間,這其中有兩位同志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一位是英國物理學家托馬斯·楊(Thomas Young),他發現這個碑文當中對應著“托勒密”的發音的文字,但是他搞不明白埃及文字的符號到底代表了什麼,其實這個對中國人來說特別好理解, 舉個例子哈,“巧克力”這三個字,其實中文這三個字沒啥具體意義,這幾個字是“Chocolate”發音的模擬,你要是卡在這裡,說為啥是“巧克力”這三個字,不是“橋殼里”呢,這個其實沒有意義,因為是音譯而已,本身的文字沒有關係。所以托馬斯同志就卡在這了,只找到了對應名字的文字,但他想不明白,不知道為啥是這幾個字。 第二位就比較厲害了,是法國學者让-弗朗索瓦·商博良(Jean-François Champollion),他發現呢,大家一直都認為埃及象形文字是表義的文字,但其實其中很多符號是表音的,而這個對他們來說是一個重大的發現,從此他們破解工作就順利了很多, 但是,其實這個破解工作啊,當時沒有中國人參加,要是有中國人參與的話,可能用不了 30年,10年就解決問題了,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文字,有些地方和埃及文字有些類似,卡住西方學者的最大阻礙,其實就是我們的形聲字的問題,比如哈,“聞”這個字,形象上是耳朵貼在門上,聽聲音,非常形象,但發音是從門的音,再比如,“裹”這個字,很形象,衣服打開,裡面,但發音是發“里”的音,所以中文也是及表意也表聲的一種文字,在西方學者撓破頭的時候,我一看就明白了,就是因為他們一輩子用的都是表音的文字,不知道象形文字其實也是可以表音的。 話說回來,至此,因為羅塞塔石碑的出現,古埃及文明中失落的文字漸漸開始被大家所解讀,出現了大量的新的研究和發現,因為整個西方世界普遍認為西方的文明起源於埃及,所以這塊石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就好像是祖上傳下來了一部天書,看不懂,現在終於能看懂了,這也是為什麼研究古埃及文明的學者專家都將羅塞塔石碑奉為聖物的原因。 那問題又來了,這塊石碑上到底記錄了什麼?是不是像有的人傳說的一樣,記錄著和神明交流或者和外星人溝通的信息呢? 很遺憾,從字面上來說,這塊是板上記錄的就是一些官方歌功頌德的文字,公元前196年,為了紀念當時13歲的埃及法老托勒密五世加冕1週年,祭司們製作了這個石碑,記錄了法老世襲王位的正統性,以及所實施的一些惠民措施,并獲得了人名的擁護等等等等。 雖然羅塞塔石碑的碑文當中記錄的信息都很無聊,但卻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的思考,中國、古埃及,以及更早的蘇米爾文明,都是使用象形文字的種族,而且這些文明當中都提到這種象形文字是和神靈交流的工具,我們的甲骨文也是占卜和祭祀時候刻在龜殼上的,也算是和神明交往時候使用的, 很多跡象表明,這幾個古老文明可能在上古時期就有過交流,如果腦洞開的更大一點,也有可能是一個使用象形文字的遠古文明或者地外文明,將他們的文字傳授給地球上的人們,播下了文明的火種,加速了人類發展的步伐,人類在短短1萬年時間里就發展成現在這個樣子了,完成了以往幾百萬年都沒有取得的成績。 嗯,這都是我瞎猜的,不過我們的宗旨就是用激情去擴充腦洞,大膽的假設,嚴謹求證的漫漫長路則用來充實我們的後半輩子。再說一句,羅薩塔石碑是大英博物館展出來的,已經經過了很多的考量,不會展出一個太有爭議性的展品,但同時,大英博物館裡面還有很多來自蘇米爾文明時期的泥板,用楔形文字記錄著很多幾萬年前的上古歷史,其實我覺得那些沒拿出來展的藏品,才是大英博物館真正的鎮館之寶。 More Videos

Beyond Boundaries
超越邊界

  11th March – 2nd April 3 月 12 日—4 月 2 日 West Wing Galleries Somerset House The Strand London. WC2R 1LA 英国伦敦萨默塞特宫(Somerset House) WC2R 1LA Beyond Boundaries is an exhibition of work by 24 artists of international renown with close working associations to two of the most important art institutions in the world;

Marc Quinn: Under the Skin
馬克・奎恩:皮相之下

CAFA Art Museum 8 March – 24 April 2019 中國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2019年3月8日至4月 24日 CAFA Art Museum, Beijing, will present a selection of the work of the acclaimed British artist Marc Quinn this March. One of the leading artists of his generation, Quinn’s work explores recurring themes of art and science; the human body; emotion; and the perception

China Design Centre at Collect 2019: the International Art Fair for Modern Craft and Design
國際工藝設計展2019上的中國設計中心

28th Feb. – 3rd Mar. 2019 @ London’s Saatchi Gallery 2019年2月28日-3月3日 @ 英國倫敦薩奇畫廊 The Crafts Council announced the return of Collect to London’s Saatchi Gallery for its 15th edition. The only gallery-presented art fair dedicated to modern craft and design, Collect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to discover and invest in exceptional work produced in the last five years by living artists,

The Stories Behind International Joint Production
國際聯合創作背後的故事

The Stories Behind International Joint Production 國際聯合創作背後的故事   Text by Harry Liu 我們曾經在第15期雜誌中聚焦了英國青少年劇場,重點研究了他們是如何將“劇場”與創意實踐、人文教育以及觀眾培育有機結合到一起的。在那一期的雜誌中,我們采訪到了將科學實驗與講故事完美融合的戲劇作品《能量秀》的導演Martin Lamb, 並隨著他探索了關於《能量秀》臺前幕後的故事。繼2013年倫敦科學博物館內首演後,《能量秀》還緊接著在英國進行了35家劇院的全國巡演。而現在,在2018年8月9日,《能量秀》搖身一變被改編成了中文版的《能量密室》,站在了中國的舞臺,為中國的孩子們帶去快樂。已經在北京保利劇院首演後的《能量密室》正於中國20個城市進行全國巡演中,演出將持續到12月3日。這個中文版的《能量密室》由Performance Infinity公司與北京精英集團合作制作,Martin Lamb改編劇本,在中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In the 15th Issue, we focused on British theatre for the young and examined how theatre, creative practice, humanistic education and audience cultivation are interwoven organically. We also interviewed British Director Martin Lamb, whose self-directed and co-written production

Modern Danc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Calligraphy Can Be Combined So Perfectly
原來現代舞和傳統書法可以結合得如此完美

作者:八姑娘 2018年10月7日,在英國南岸藝術中心(Southbank Centre)上演了由英國青年舞蹈家賽·羅林森(Si Rawlinson)編舞的舞蹈——《紅墨(Red Ink)》。羅林森將中國書法的韻律和審美與現代舞、嘻哈舞相結合。 “紅墨”這個名字,有深刻的含義。當作家想通過自己的文字來表達自己思想而又不能的時候,他筆下的墨水就變成了紅色。 舞蹈通過一些列獨立的場景,在傳統和現代中交叠,在精神世界和現實生活中交替,壓抑緊張的敘事與充滿張力的表現,讓觀眾體會到舞者們對外的爭鬥和內心的鬥爭。 羅林森的藝術靈感來自於張藝謀的電影《英雄》與《十面埋伏》,舞者們結實的肌肉和飄逸的衣裙形成了對比,書法的韻律體現在了舞步的節奏中。 舞蹈的最後一幕,羅林森以自己的頭發作筆,在舞臺上“書寫”。這讓人不禁想起克萊因讓滿身沾滿藍色顏料的裸體舞者,在畫布上“作畫”的行為藝術。這裏,羅林森也是用身體在畫布上“書寫”,或者說是“記錄”。 羅林森的父親是英國人,母親是香港人。在香港回歸前,羅林森父親曾經是香港的警察。在香港、英國的生活,讓羅林森對於社會、生活有著深刻的理解。他的舞蹈反映了當下的社會矛盾,當被壓抑的聲音難以釋放的時候,他們用自己的形體和舞蹈來表達內心與肉體的掙紮與煎熬。 羅林森將於2019年1月24、25和26日,在倫敦Rich Mix上演《紅墨》。

Amazing China: Exhibition of Chinese Arts & Crafts
技藝中國

2018年5月9日,倫敦手工藝周中國展區以“技藝中國”為主題展示了眾多優秀的中國手工藝藝術品, 此次活動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外聯局為指導單位,由中國對外貿易基地(上海)、國家版權貿易基地(上海)主辦。   策展主題凸顯多種中國技藝豐富展現 “技藝中國”不僅代表此次參展作品和匠人將呈現一個個特別的中國技藝,還意味著中華手工藝代代傳承。這是一份珍貴的記憶,植根於每個傳承者、傳播者、發揚者和創新者的內心。此次上海基地經過精心篩選,組織來自上海、浙江、安徽、江蘇、江西等長江三角洲區域省份、山東、福建、雲南、貴州、河北、河南、內蒙古、黑龍江、新疆等逾10個省(區、市)的近40位匠人、機構及手工藝品牌逾百件作品集中亮相倫敦手工藝周。工藝種類涵蓋古畫修復、潑墨繪畫、陶瓷制作、玻璃制作、中式成衣、漆畫藝術、纖維藝術、木版水印、折紙技藝、木工、金工(首飾)、皮雕、刺繡(緙絲、蘇繡、上海絨繡、新疆手工刺繡等)、篆刻、拓印、藍染等近30種技藝類型。值得一提的是,活動主辦方上海基地在精致展陳的基礎上,引入增強現實(AR)等科技手段,使洛陽唐三彩、廊坊景泰藍、泰山皮影戲、龍泉寶劍鍛造等更多神奇的中國技藝活起來、動起來。 “技藝中國”旨在突出中華非遺技藝的歷史與傳承、中國手工藝品的品質與精致、東方工匠精神的純粹與堅持、中國手工藝產業的發展與創新。展會期間,圍繞手工藝與生活和手工藝國際合作,中國展區將舉辦開幕式、中國生活美學研討活動、導覽參觀、技藝展示、現場技藝體驗、高層會晤、專業商洽等多項系列活動。   國際平臺助力中華手工藝魅力呈現 倫敦手工藝周(London Craft Week)已成功舉辦三屆,由英國查爾斯王子發起,是初夏啟動的倫敦文化系列活動之一,兼具國際特色與本地元素,融合歷史遺產與當代文化,註重商業交流與文化傳承。中國文化和旅遊部將參加倫敦手工藝周列入2018年國際重點文化貿易展會計劃。倫敦手工藝周集制造、設計、時尚、藝術、文化、商業合作於一體,2017年匯聚了來自全球超過200個創意活動,吸引了超過9萬名高品質觀眾實地參觀,英國和國際各大新聞、在線媒體和社交媒體也悉數到場,對活動進行深入報道,收到超過250篇印刷和在線版社論文章,博客和社交媒體報道觸及3.37億人次。據倫敦手工藝周組委會介紹,2018年的倫敦手工藝周已吸引了超過230個項目活動,匯聚各類國家級博物館、當代藝術畫廊、高端品牌商店、行業中首屈一指的百貨公司、著名藝術家、時尚設計師、非遺技藝傳承人以及一些不知名但卻擁有精湛技藝的手工藝作坊和地方級匠人參與其中。本屆倫敦手工藝周將在展會的整體架構、參展形態、觀展體驗等方面進行提升,進一步擴展手工藝機構和匠人的視野,增加國際匠人洽談和合作契機,積極提供更多手工藝主題講座對話、表演展示、工藝體驗等專業活動。在媒體宣傳上,將聚集《服飾與美容》、《衛報》、《經濟學人1843》等知名媒體進行現場采訪與報道。 上海基地是2018倫敦手工藝周鉑金級項目合作夥伴,此為首次組展參與歐洲專業高端的手工藝展會,也是基地又一次通過公共服務平臺的品牌和公信力,贏得國際市場關註和重視,幫助中國手工藝機構和匠人提升國際影響力和知名度的積極實踐。希望通過借助這一優質的歐洲手工藝展銷平臺,進一步拓展中國手工藝產業的海外市場渠道。 美學研討引發中英兩國廣泛熱烈交流 “技藝中國”開幕活動也得到了中國駐英國大使館和倫敦手工藝周組委會的支持。中國駐英國大使館公使銜文化參贊項曉煒、倫敦手工藝周組委會主席蓋伊·薩爾特出席了開幕式並致歡迎辭。英國數字文化媒體和體育部高級政策顧問Chris Marnoch博士也參加了開幕活動。活動還吸引了來自Castle Trust、Thornhill Capital、中國香港貿易發展局、英國中華傳統文化研究院、Craft Potters Association/Ceramic Review等藝術投資人、專業買家及機構,以及新華社、中新社、人民網、China Daily、《歐洲時報》、網易新聞倫敦運營中心、《ART.ZIP》雜誌等媒體代表逾60人來到展會現場。開幕活動後的中國生活美學研討活動上,“技藝中國”展商代表和英國業界人士圍繞各自傳承、經營和守護的手工技藝,就“手工藝創造美好生活”、“手工藝與創意設計深度融合”、“打造中式生活美學、傳播中式美學理念”等熱點話題進行深入交流和探討。展會特制的“技藝中國”印章也讓與會嘉賓愛不釋手,整個印章的形制是篆刻裏的陰陽印,“技藝”二字為陽刻,“中國”二字為陰刻,表達了中英手工藝機構和匠人進一步交融交流、開放合作的美好願景。 積極探索實踐手工藝產業對外貿易開拓之路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步伐和信息技術的不斷更叠,各國的手工藝產業也都面臨著缺乏傳承人、產品不符合現代美感等問題,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是必然發生的趨勢。我國傳統工藝門類眾多,涵蓋衣食住行,遍布各族各地。文化和旅遊部等三部委印發《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中明確指出,要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通過雙邊、多邊渠道,組織傳統工藝傳承人、企業和行業組織代表開展國際交流和研修培訓,以及技術領域的研究與合作,開拓視野,借鑒經驗。倫敦手工藝周是展示中國傳統與當代手工技藝的一個重要的國際性窗口,以“中國展區”參加本屆倫敦手工藝周上,對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及促進文化貿易長效發展都是一個很好的契機。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上海)希望通過此項展會的持續參展,將一些獨具魅力的手工藝作品匯聚到這一高端的國際展示和交易平臺,向世界展示中國手工技藝的發展進程和未來的發展趨勢,同時也努力促進中西文化藝術的交流與互動,不斷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

Book Review: ‘Avant-Garde’ Art Groups in China, 1979-1989 by Paul Gladston
書評:保羅•葛思諦《中國1979至89的“前衛”藝術團體》

作者:龔之允 發佈時間:20 Feb 2017       In 2013, Prof. Paul Gladston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published ‘Avant-Garde’ Art Groups in China, 1979-1989, an English art history monograph focuses on the originalit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There are a few publications about the avant-garde art groups in the 1980s China, for instance The ’85 Movement (2

Revolution: Russian Art 1917 – 1932
革命:俄國藝術1917﹣1932

11 February – 17 April 2017 Royal Academy of Arts In February 2017, to commemorate the centenary of the Russian Revolution, the Royal Academy of Arts will present Revolution: Russian Art 1917 – 1932. This landmark exhibition will focus on a momentous period in Russian history between 1917, the year of the October Revolution, and

Appreciation of China: The Exhibition of Chinese Legacy
《鑒賞CHINA》海外遺珍展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英使館文化處的支持下,由東方藝術學會、全英華人收藏家協會、歐洲時報、英國天津商會、鼎天英國等單位主辦,由鼎天英國公司全程策劃的《鑒賞CHlNA》系列活动将于11月3-6日在伦敦亚洲艺术周期间呈现,向欧洲世界再现中国艺术的光华。 據悉,此項活動包括“在英倫尋找中國藝術”藝術品征集甄選、《鑒賞CHINA》 海外遺珍展、VIP私人音樂品鑒酒會、《鑒賞CHINA》圖書發行儀式、《百年記憶》紀念華人勞工慈善拍賣會等一系列活動,喚醒東西方藝術對話的活力,再現海外的中國藝術遺珍。這將成為一場可觀賞、參與、互動的專業藝術盛宴。 其中第一階段面向全英倫公開的千人“尋找中國藝術”活動,在歐洲掀起了又一次對中國藝術的熱潮。市民對中國藝術收藏的熱情超出組織者的想象,而收藏的作品更是不可小覷。經過近2個月的征集,近百人參與本次征集活動,不斷有散落在歐洲民間以及收藏機構的珍貴中國藝術品陸續來到倫敦助力《鑒賞CHINA》 海外遺珍展,活動範圍已經擴展至 法國、瑞典、丹麥、北京、香港、上海等地 。最終從近200余件作品中甄選出近百件源自中國歷代的瓷器精品、青銅器、文玩雜項等。其中經過專家鑒定評議的精品將從11月3日起在Grosvenor House, A JW Marriott Hotel 的《鑒賞CHlNA》海外遺珍展中展出,並將出版著錄。 展品中,清康熙五彩加金蓮鷺紋將軍罐、清乾隆青花纏枝蓮紋貫耳尊、明弘治嬌黃釉盤 等歷代中國文物遺珍不僅展出了瓷史的無比光華,更彰顯了中華傳統歷史文化之魅力,兼具藝術性與學術性,足以一觀。 據介紹,本次活動不光得到了眾多海內外重要收藏家、東方藝術基金會的支持肯定,也得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英大使館文化處、英國收藏家協會等機構的大力支持。本次活動還設有各種獎項,以鼓勵優秀參加者。通過展覽交流,專業評審,出版註錄,勵誌為藏家打造最好的中國經典藝術的交易平臺,將美好的中國藝術傳承下去。該展覽並於11月3日 在梅非爾的萬豪酒店會議中心舉行開幕,為東西方朋友奉上精致文化盛宴。 2016年 11月3日-11月6日                     Grosvenor House, A JW Marriott Hotel,Albemarle & Aldford Suite,Park lane, London. W1K 7TN.

Heartbeat
脈動的雲彩

專訪查爾斯·佩逖倫   8月27日,法國藝術家查爾斯·佩逖倫(Charles Pétillon)在倫敦考文特花園(Covent Garden)的大型裝置作品《心跳(Heartbeat)》正式揭幕,10萬個氣球組成的作品如一朵“白雲”懸置於整個考文特花園市場內,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將在一個月的時間內體驗這座擁有200年曆史的建築群所呈現的不同以往的夢幻體驗。 考文特花園市場的藝術委託項目一直以來都非常引人注目,很多世界知名藝術家都與他們有過合作,比如英國藝術家逹明·赫斯特(Damien Hirst)和美國藝術家傑夫·昆斯(Jeff Koons)都曾在這裡展示他們的大型互動藝術裝置作品,除了這些“大腕兒”藝術家之外,其他還有很多牛人也參與過這裡的項目,比如《五十度灰》的導演薩姆·泰勒(Sam Taylor-Johnson),塗鴉大師班克西(Banksy),設計師保羅·考克賽治(Paul Cocksedge)等等等等。     此次佩逖倫是他第一次在法國之外創作大型的裝置作品,同時他希望通過將考文特花園的歷史風貌與他的創作相結合,來創造一種生命律動的氣場,讓人們感受這裡所充滿的生命氣息和歷史記憶。   ART.ZIP:可不可以給我們介紹一下您這次在倫敦展出作品的來龍去脈? CP:我是一位攝影師,也是一位視覺藝術家,幾個月前,考文特花園市場的運營方找到我,問我願不願意為這裡量身定做一件公共裝置作品,我知道考文特花園是非常知名的市場也是倫敦最受歡迎的景點,所以我接受了他們的邀約,於是開始調研和構思如何創作一件和這裡的環境相契合的藝術作品。我對考文特花園這個區域的歷史非常感興趣,這些古老的建築改變了整個區域的景觀和規劃,而同時,這裡又是倫敦潮流和現代生活方式的策源地,因此,我決定用一種方式來將這裡古老的記憶和現代的氣息鏈接起來,讓人們能夠意識到這裡承載的過往歷史以及它現在所代表的時尚生活。 ART.ZIP:為什麼要採用白色氣球作為創作的主要材料呢? CP:其實很簡單,因為我特別喜歡這個材料,世界上絕大部份的人都能一眼看出這是什麼東西,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不論是中國人還是英國人,白色氣球這個媒介不需要過多的闡釋和說明,大家都能看懂,而且不會有誤解。白色氣球看上去非常廉價,不像鑽石和黃金那樣耀眼奪目,但氣球非常的平易近人,能讓更多人欣賞和接近。 ART.ZIP:這件作品在造型上有什麼樣的考慮嗎? CP:第一眼看上去應該會讓人想到是一朵雲彩吧,在晚上的話,你可以看到裡面光線的變化,這是一件有呼吸和心跳的作品,也是在喚醒人們對周邊那些看似毫無生機的事物進行重新認識的必要。 ART.ZIP:您也是一位攝影師,您是如何看待藝術家和攝影師與商業品牌進行跨界合作的? CP:我以前是一位商業攝影師,但是我有我自己的藝術項目,我所參與的藝術項目和商業項目是分開的,我的商業性的攝影作品不會干擾我自己的藝術創作,這兩部份是割裂的,也有很多品牌希望用我的藝術作品來推廣他們的作品,但是我都拒絕了,因為藝術作品是用來提出問題的,是關於你我的生活的,而僅僅從形式上來挪用于商業目的話,就失去了它本來的意義了。我希望用自己的商業作品來賺錢,但我創作的藝術作品是去商業化的。      

“One shoe can change your life”
“鞋子改變命運”

Interview with Bespoke Shoemaker Caroline Groves “One shoe can change your life.” –Cinderella 25th Jul 2015 Filming by Huanxin Huang (Syndi Huang) Editing by Xiaoyue Yu (Michelle Yu)   Caroline Groves is one of the few in the world, a traditional bespoke shoemaker. With over 25 years of experience hand making shoes her creative talent crosses

So You Can’t See
所以你看不見

任倫個展 所以你看不見So You Can’t See 地點:The Gallery on the Corner, 155 Battersea Park Road ,London SW8 4BU 2015 年7 月3-5 日 開幕式:7 月3 日18:00–21:00 開幕式表演: 2015 年7 月3 日, 19:00-19:30 藝術家網站:www.ren-lun.com “所以, 你看不見(So You Can’t See)”作爲藝術家任倫在倫敦的首個個人影像作品展,其不僅延續藝術家對于情感、人體及日常環境之間關系的研究,同時還凸顯出了藝術家本身對于媒體藝術強烈的認知和批判。展覽將傳統的畫廊空間轉變了一個隱秘的影像實驗,構建了一個多維度的空間。該展覽以藝術家個人的敘述模式爲主,共分爲行爲、影像及聲音三個部分,並伴隨著藝術家從未公開過的日常影像資料展出。開幕式當天,藝術家的行爲作品《I Want You To See》將作爲整個展覽的開始。 “所以,你看不見(So You Can’t See)”事實上展現的是當代媒體藝術發展的一種消極的現狀,其主要因爲以下兩點:第一,時代性。由于數字化的遍及,人們的生活已經被不斷閃爍和刷屏的屏幕所占據,所有屏幕都是在不斷的閃爍和刷屏,這使得人眼承擔了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更大的複合量,導致很多人出現經常性的眼睛酸痛。這樣的大量屏幕閱讀量導致人類的閱讀速度比以往更快,閱讀的質量卻在越來越差 。任倫稱之爲瞎掉的一代。第二,藝術性。雖然當今的影像藝術已經成爲了衆多藝術家表達觀念的流行媒介,但事實上,影像藝術的發展卻仍停留在模仿和片面、局限的操作狀態中。這使得一些原本創作想法很好的作品卻非要加上強烈的閃屏(一種影像制作手法,通過對人視網膜産生的刺激來強化人的感官情緒)去證明這是影像藝術。然而如今我們已經經過了這個影像藝術在技法上探索的階段,回歸作品本身,用影像最基本的時間、空間和運動來表達作品真實的想法和概念,這才是影像藝術的真正價值。這也是“所以你看不見”的實質。 在這個展覽中,藝術家對其之前的作品進行了重新審視,試圖在影像的時間、空間、聲音和運動等特性上來進行新的思考和表達。比如在作品“Action1-3” 中,藝術家在三種不同的時間長度裏記錄了三種不同動作,以此來放大那些時空對于自然狀態和動作的影像,從而回歸藝術最純粹、原始的面貌。“Coca Cola”試圖對人們生活中最細微最不易被察覺的事物進行還原和放大,在給予人們另類的感官體驗同時,引發人們對于藝術、生活更細致的關注。 關于藝術家 任倫(1989 年出生,山西,中國),本科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實驗影像專業。目前就讀于倫敦藝術大學切爾西藝術學院FineArt 專業。他的作品主要運用影像作爲媒介表達藝術與自發或偶發現象的關系。他的實踐還包括聲音,裝置以及繪畫。 他的主要參加的展覽包括: “創意雍和”藝術節之方家胡同46 號藝術節,北京,(2009); 影像,中國影像藝術年展(2010),北京,(2010); 影像,第二屆燕格柏國際藝術節,北京,(2010); 影像,“冷記憶”空間媒介藝術展,北京,(2011);

Carsten Höller: Decision
卡斯滕•霍勒:抉擇

This major exhibition at Hayward Gallery presents a wide range of Höller’s works, from newly made pieces that have been especially commissioned, to key early artworks like The Pinocchio Effect (1994) and Upside Down Goggles (1994-2009). It brings together kinetic sculptures, videos, installations and light works that are designed to profoundly re-orientate our awareness of time and space, reflecting Höller’s wide‐ranging interest in the nature of consciousness.

Defining beauty
美之義

26 March – 5 July 2015 British Museum Sainsbury Exhibitions Gallery   Experience the brilliance and diversity of ancient Greek art in this major exhibition focusing on the human body. For centuries the ancient Greeks experimented with ways of representing the human body, both as an object of beauty and a bearer of meaning. The

Designs of the Year 2015: The Nominees
2015年度設計獎提名

25 MARCH 2015 – 23 AUGUST 2015 London Design Museum   DESIGNS OF THE YEAR 2015: NOMINEES ANNOUNCED 76 NOMINATED PROJECTS INCLUDE AN OFF-GRID ECO TOILET, MICROCHIPS THAT MIMIC HUMAN ORGANS, A CAMPAIGN PROMOTING UGLY VEGETABLES AND A BOOK PRINTED WITHOUT INK 2015’s Designs of the Year nominees, announced today by London’s Design Museum, represent

Lynette Yiadom-Boakye selects from the V-A-C collection
麗奈特·伊丹-博克易與VAC藏品合作的策展項目

Natures, Natural and Unnatural 17 Mar – 14 Jun Whitechaple Gallery Turner Prize nominated artist Lynette Yiadom-Boakye (b.1977) known for her striking figurative paintings of imagined characters, selects works inspired by nature from the V-A-C collection. Celebrating the arrival of Spring is Natures, Natural and Unnatural, a display that uses nature as inspiration in different

Savage Beauty
野性之美

14 March – 2 August 2015 Celebrating the extraordinary creative talent of one of the most innovative designers of recent times, Alexander McQueen: Savage Beauty will be the first and largest retrospective of McQueen’s work to be presented in Europe.    

Inventing Impressionism
打造印象派

4 March – 31 May 2015 National Gallery   So universally popular are the Impressionists today, it’s hard to imagine a time when they weren’t. But in the early 1870s they struggled to be accepted. Shunned by the art establishment, they were even lambasted as ‘lunatics’ by one critic. One man, however, recognised their worth

Roman Signer: Slow Movement
羅曼•西格納:慢動作

4 March 2015 – 31 May 2015 The Curve at Barbican Internationally renowned for sculptural installations and video works, Swiss artist Roman Signer presents Slow Movement, a new installation for the Curve using the kayak, a longstanding symbol and form in his work for three decades. Specifically made for this show, a kayak navigates the

Leon Golub: Bite Your Tongue
萊昂·戈盧布:別逼逼

Serpentine Gallery 4 Mar ﹣17 May 2015 Serpentine Galleries presents Leon Golub: Bite Your Tongue at the Serpentine Gallery. This survey exhibition of the American figurative painter, his first in London since 2000, highlights key aspects of the artist’s oeuvre from the 1950s until his death in 2004.

西遊新記

2015年新春之際,在中國農曆新年的大年初二, 英國華人藝術協會與全球音樂與藝術融合慈善基金會共同攜手在歷史悠久的倫敦查爾頓莊園舉辦了大型迎春慶祝活動, 其中包括了英國中樂團的演出以及持續一個月時間的大型中國旅英藝術家群展《西遊新記》。值得一提的是,

FOUNDED 1793
Contemporary Art and Design at Bonhams

撰文 Elaine Yu 世界三大拍賣行之一的邦翰斯 ‘1793建立’當代藝術與設計(FOUNDED 1793 – Contemporary Art and Design) 拍賣將於2015年1月28日格林威治時間16時於倫敦邦德街舉行。   本次拍賣有大量街頭藝術家班克斯(Banksy)的限量版絲織印刷作品。班克斯的粉絲們有望在拍賣中拍得屬於自己的大師簽名藏品。如2003年作品“扔花的人”(Flower Thrower)估價8千英鎊—1萬2千英鎊。紅色的背景下是一個看似恐怖主義或英國憤青的小夥,用投出炸彈的姿勢準備扔出一束代表著愛的花。2007年作品“傻x(白色)”Morons, (White) 估價4千—6千英鎊。本作品生動的描繪了拍賣場上全神貫註的各界人士,拍賣員似乎在人們畫面裏看不到的地方與某人交流著,拍賣數值不清晰但似乎已經顯示是天價了。作品是一個古典畫框裏的一段話 — “我可真想不到你們這群傻x 會買這種東西”。 邦翰斯別出心裁地在班克斯作品旁邊陳列了大量與他的藝術作品與藝術展有關的裝置作品“十年的蜉蝣”(A Decade Of Ephemera),估價3千– 5千英鎊。 設計預展中中國藝術家史金淞與王慶松的椅子備受矚目。兩件作品都是為2007年邁阿密巴塞爾藝術展指定藝術項目椅子項目(Chair project)特殊定制的,它們來源於該藝博會,是20件限量版中的其中一件。史金淞的作品名稱為“通過審判進行再教育” (Re-education through Inquisition),估價1萬-1萬5千英鎊。王慶松的作品名為“堅果,球,與一切美好事物”(Nuts and Balls and All Things Nice),估價1萬5千 — 2萬英鎊。 此外,中國籍藝術家作品還有艾未未的2014年作品“藝術版”(Art Edition)2014,這個放在大理石上,被仔細包好的書籍裝置估價6千–8千英鎊。加拿大籍華裔藝術家許漢威(Terence Koh)2005年作品“午夜雪花女士雙死亡星之旅(我一次又一次毀滅的彗星,之二)”The Voyage of Lady Midnight Snowdrops Through Double Death Star (the Comet I Destroyed Again

London Art Fair 2015
2015倫敦藝術博覽會

27th edition of London Art Fair:Pallant House Gallery, international ‘Dialogues’ and the Art Projects Artist Award 21–25 January 2015 (Preview Evening 20 January) Business Design Centre, Islington, London Art Fair, the UK’s premier Fair for Modern British and contemporary art, kicks off the cultural calendar with its 27th edition at the Business Design Centre, Islington, from 21-25 January

Rubens and His Legacy
魯本斯和他的遺產

Rubens and His Legacy Van Dyck to Cézanne 24 January — 10 April 2015 Rubens and His Legacy will bring together masterpieces produced during his lifetime, as well as major works by great artists who were influenced by him in the generations that followed. We see the influence of Rubens in the prints of Picasso

Adventures of the Black Square
黑方歷險記

Adventures of the Black Square: Abstract Art and Society 1915 – 2015   15 January – 6 April 2015, Galleries 1, 8 & Victor Petitgas Gallery (Gallery 9) A major new exhibition tracing a century of Abstract art from 1915 to today is on show at the Whitechapel Gallery from 15 January 2015. It brings together

                   

© 2011 ART.ZIP all rights reserved.  ISBN 977 2050 415202

Site by XY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