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

ART.ZIP

Interview with Artist Weng Yu
專訪影像藝術家翁羽

  翁羽,通過對影像藝術的研究,提出了“日記實驗影像”概念。加強影像藝術對社會的影響。他認為影像如同紙筆, 但記錄是其基本功能,而帶有探索型的影像更具價值,如果實驗影像可以日常化社會化,就無所謂實驗,而是日記式的社會集體藝術表達! 翁羽的實驗影像作品向來具有強烈的個人標簽,他的作品多探討世界觀和哲學問 題。他從東方哲學出發,尤其受到佛學思想的影響,通過對當下中國現狀的觀察 用意象化的手段表達其個人觀念。   以下為影像作品圖片: 《兵马对话兵马俑》 《无常》 。 ART.ZIP: 作為一名影像藝術家,您是如何開始實驗影像創作的呢? WY: 對我來說每個作品的創作過程都充滿了神秘感和偶然性,實驗影像的特質就在於沒有什麽可能性和不可能性。我期待一個作品從無到有到完成再到消失的整個過程,我的作品留不下什麽它僅僅是個創作過程。每個作品的起點都不盡相同,但所有作品都來源於我對生命思考及對自我意識上的探討。今天的當代藝術已經模糊掉了創作的方式,無論是影像或是其它,曾經用畫筆今天用數字媒體,僅此而已。而“實驗”的概念存在於對影像美學本身的探討和創作理念的探討兩個方面。 。 ART.ZIP: 哪些藝術家或理論對您產⽣生過影響? WY: 我的藝術理念來源於東方的神學,哲學和佛學,我的作品都是充滿神秘和玄幻感的(“日記影像”這個概念的作品除外)。最初對影像產生興趣的時候是看了白南準的作品後,從那以後我決定用影像來創作作品。而在看了馬修巴尼的展覽後讓我開始研究影像內在語言的表達,去探討影像語言而不是僅僅把影像作為一種創作方式。 很早的時候我就對中國的神話充滿了好奇。中國的神話玄學結合了東方哲學,宗教和原始社會生活,它存在於人們不約而同的想像中,從這樣的土壤發展來中國神話本身就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美學語言。我的作品通過一些具有東方神秘色彩的故事,造型,典故等來探討關於生命和當下中國的問題。而作品本身透露出的神秘的玄學色彩同樣是中國人習慣的閱讀方式,他們熟悉玄學的存在,熟悉神,鬼於自己的關系並知道如何恰當的處理好三者的關系。他們共同存在並相互寄養,在中國人的血液中流淌著。我的作品也正是通過這樣的書寫方式展開的。 。 ART.ZIP: “日記”概念是如何衍生的?哪部藝術作品最能體現您的日記化概念? WY: 我的“日記”概念衍生於網絡思維方式,類似論壇的帖子或是WECHAT朋友圈。通過對一些社會各種奇葩現象和事件的思考展開創作,從而探討關於當下社會的價值觀,生存現狀。這種“日記”具有紀錄性和探討性,同時它是短時的,過去就過去了,無論發生過什麽總是有新的一浪襲來。反而這種一幕一幕的過場等同於東方文化對於生命和世界的思考,過去就過去了,一切類似春去冬來一樣都是自然現象,我們只在現在此刻。 我的“日記”概念下的作品是一個長期的,具有時效性和失效性的。它自然的發生也自然的消亡。 作品《性愛大廈》正是這個概念的最好詮釋。這個作品通過微信的網絡傳播途徑,每個人回答上一個人的問題,同時向下一個人提出問題,他們之間也許認識也許不認識。但都是在同一個話題下展開的,這個過程充滿了神秘感和各種可能性。可以瞬間停止亦可以永遠傳遞下去,這就是這個作品最有魅力的地方而不是作品的影像部分。 。 ART.ZIP: 您把影像作為紀錄的手段,以性愛大廈為例,參與者順序和問題都是隨機的, 請問如何看待這種非刻意性和不可控性? WY: 我覺得每個參與這個作品的人都是完成這個作品的偶然藝術家,他們偶然的出現,偶然的提問題和回答問題。而他們的偶然在於作品設計上隨機性,作品本身不知道下一個是誰,是什麽問題。每個人的回答和提問無論什麽內容都能透射出今天的中國人對一些問題的看法或價值觀。這些偶然性和不可控性正是這個作品要表達的,如同今天越來越網絡社交化世界,一切都是隨機和不可控制的,沒有起點和終點,我們可以接收也可以發布,我們可以是觀眾也可以是導演,一切無常。 。 ART.ZIP: 目前實驗影像在中國新媒體藝術中處於怎樣的位置或階段?與西方作比較, 有什麼優劣之處? WY: 當下中國的實驗影像還是從繪畫思維出發的,而並沒有把“影像”作為創作的本體。通常影像藝術家只是把影像當做畫筆,影像語言的可能性的研究才能讓實驗影像有更多的可能性。 如果從技術層面上來說,中國藝術家接觸數字藝術還不久,還需要更多的嘗試來創作。而中國正處於數字爆炸期,廉價的技術支持會讓影像藝術家更容易掌握和創作以往沒有過的。西方藝術家更習慣於用新的媒介方式做創作,這是藝術觀念和藝術態度決定的,他們會發現很多有意思的媒介並推進某種媒介的表現形式,這是西方藝術家的優勢。無論東西方的數字藝術家都要從數字藝術本體語言出發,不要為了數字而藝術,也不要為了表達而表達。藝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處於高度共同化和一體化,因為有了新媒體藝術,全世界的藝術家的距離更近了,我們可以在不同的空間做同一個作品,在同一時間完成同一個作品,越來越多的藝術形式會出現,越來越多跟藝術無關的人會進行藝術創作或活動。 。 ART.ZIP: 您對新媒體藝術的態度是什麼?有沒有一些客觀因素會影響您的創作? WY: 從2004年我開始研究新媒體藝術,寫過一些關於新媒體和影像創作的文章。藝術沒有新舊,唯一新的是創作的方式(媒體),而今天過去了就不新了。藝術與新舊媒體無關,我覺得新媒體帶給我們的最重要的是藝術語言的更多可能性,讓我們有了更多創作的空間。我們可以借助數字,信息和網絡技術進行藝術創作,它們有傳統藝術所不具備的更多可能,我們可以讓更多的人共同參與藝術創作和藝術活動,可以引發更多思考,可以通過互動來娛樂化藝術,也可以最大化的模糊藝術與生活界限,新媒體藝術讓藝術創作變得無所不能,這也是我選擇用影像來創作藝術作品的原因。 每一種藝術形式都具有其獨特的優勢,同樣也有短板。對於我個人而言,藝術創作的難度是技術層面的,我作品的原始方案很多都是具有互動性的,而互動裝置需要跟多人和大量技術支持才能完成不至損失作品呈現,這些技術的限制對作品本身的損耗是巨大的。 。 ART.ZIP: 影像是藝術表達的一種手段,您是否會將“日記”的概念朝更多元的方向發展?或者和我們介紹下您接下來的創作? WY: 是的,我下面的一個作品就是“日記”理念的延續。這個作品是關於一個案件的真實事件。這種創作方式下我拋棄一切視覺化和美感,我會用講述的方式展開,而留給觀眾更多的思考空間。同時將敘事融入其中,有些片段的支離破碎的情節或敘事,但不追求真正的敘事,著重讓作品的內在聯系消解掉電影化的語言。 日記的創作方向勢必會更加社交網絡化,更加隨機和簡約。我的作品有兩只眼睛來看世界,一個是社會化的,一個是個人化的。社會化的就是日記過程,個人化的就是對玄學和生命的探討。 。 个人实验艺术履历

Henry Moore – Back to a Land
亨利·摩爾 — 回歸大地

“亨利摩爾—回歸大地 ” (Henry Moore: Back to a Land) 特展於今年春夏蒞臨約克郡雕塑公園 (Yorkshire Sculpture Park)。2015年3月7日—9月6日間訪者可在摩爾的故鄉看到他一系列各尺寸, 媒介, 室內與室外的作品,以及工作室陳列和攝影回顧。本次特展展出亨利摩爾藝術生涯共120件作品,以全新的角度看待摩爾與大地母親,他熱愛的土地間的緊密聯系。

Defining beauty
美之義

26 March – 5 July 2015 British Museum Sainsbury Exhibitions Gallery   Experience the brilliance and diversity of ancient Greek art in this major exhibition focusing on the human body. For centuries the ancient Greeks experimented with ways of representing the human body, both as an object of beauty and a bearer of meaning. The

Designs of the Year 2015: The Nominees
2015年度設計獎提名

25 MARCH 2015 – 23 AUGUST 2015 London Design Museum   DESIGNS OF THE YEAR 2015: NOMINEES ANNOUNCED 76 NOMINATED PROJECTS INCLUDE AN OFF-GRID ECO TOILET, MICROCHIPS THAT MIMIC HUMAN ORGANS, A CAMPAIGN PROMOTING UGLY VEGETABLES AND A BOOK PRINTED WITHOUT INK 2015’s Designs of the Year nominees, announced today by London’s Design Museum, represent

Here sun and moon Float day and night
乾坤日夜浮

[Here sun and moon Float day and night]——Zheng Wenxin Solo Exhibition Artist: Zheng Wenxin Date : 28/03/ 2015–06/05   Opening: 3pm-6pm on March,28th 2015 Address: Hunsand Space   A8,No.211 Cao Chang Di ,Chao Yang District, Beijing T: 010-53317400 M:+86 18515992737 E: hunsand@hunsand.com   W: www.hunsand.com   [Here sun and moon Float day and night] —— The Audio Visual

Lynette Yiadom-Boakye selects from the V-A-C collection
麗奈特·伊丹-博克易與VAC藏品合作的策展項目

Natures, Natural and Unnatural 17 Mar – 14 Jun Whitechaple Gallery Turner Prize nominated artist Lynette Yiadom-Boakye (b.1977) known for her striking figurative paintings of imagined characters, selects works inspired by nature from the V-A-C collection. Celebrating the arrival of Spring is Natures, Natural and Unnatural, a display that uses nature as inspiration in different

Savage Beauty
野性之美

14 March – 2 August 2015 Celebrating the extraordinary creative talent of one of the most innovative designers of recent times, Alexander McQueen: Savage Beauty will be the first and largest retrospective of McQueen’s work to be presented in Europe.    

Richard Diebenkorn
理查德·迪爾本康

Revered as one of the great post-war masters in his native United States, Richard Diebenkorn is an artist whose staunchly independent career takes us from abstraction to figuration and back again. Diebenkorn’s career is broadly divided into three phases and we will be presenting some of the most outstanding works from each period.We begin in

Globally Wanted
全球渴望

當代馬戲之全球渴望——神秘族群的荒誕生活 由五位演員組成的怪誕家庭,用肢體語言探討一種扭曲的人物關係。漆鴉的背景, 狂躁的音樂,琢磨不透的心思和支離破碎的心。用黑色幽默手法反映出當下最普遍的困惑,人到底在追求什麼?渴望什麼? 加入了月球漫步舞蹈、陰暗嗓音、撓癢、攀爬、旋轉、親吻等動作,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員都在試圖尋找一種忽近忽遠的關係,敏感易碎的愛情。除了對演繹方面的基本要求,強烈的視覺衝擊也是該劇的一大亮點——戲服和妝容部分尤為出彩。搞怪的髮型加上妖嬈的男性曲線,從前半部分的黑白組合,急轉成搭配拐杖和輪椅的粉紅陣容。舞台和燈光設計也很鮮明簡潔,鐵質四方框架寓意著家的概念,就是在這個四方道具中成員們肆意彰顯著自己鮮明的人物个性。 據女主角回應:“導演選擇了一種開放式的思維,大眾通過自我判斷來理解表演中詮釋的各種複雜的人物關係。” 這部由芬蘭劇團Company Uusi Maailma執導的當代馬戲首次於2011年在芬蘭首演,後又繼續在瑞典、德國、俄羅斯、英國大放異彩,這股怪誕旋風將席捲全球!讓我們一同期待這部來自甘草王國的年度大戲《全球渴望》,英國巡演時間2015年3月4日至7日。 詳情參閱:http://www.jacksonslane.org.uk/whats-on/event/2015/globally-wanted/ 撰文:柯淇雯 Qiwen Ke

Inventing Impressionism
打造印象派

4 March – 31 May 2015 National Gallery   So universally popular are the Impressionists today, it’s hard to imagine a time when they weren’t. But in the early 1870s they struggled to be accepted. Shunned by the art establishment, they were even lambasted as ‘lunatics’ by one critic. One man, however, recognised their worth

Roman Signer: Slow Movement
羅曼•西格納:慢動作

4 March 2015 – 31 May 2015 The Curve at Barbican Internationally renowned for sculptural installations and video works, Swiss artist Roman Signer presents Slow Movement, a new installation for the Curve using the kayak, a longstanding symbol and form in his work for three decades. Specifically made for this show, a kayak navigates the

Leon Golub: Bite Your Tongue
萊昂·戈盧布:別逼逼

Serpentine Gallery 4 Mar ﹣17 May 2015 Serpentine Galleries presents Leon Golub: Bite Your Tongue at the Serpentine Gallery. This survey exhibition of the American figurative painter, his first in London since 2000, highlights key aspects of the artist’s oeuvre from the 1950s until his death in 2004.

西遊新記

2015年新春之際,在中國農曆新年的大年初二, 英國華人藝術協會與全球音樂與藝術融合慈善基金會共同攜手在歷史悠久的倫敦查爾頓莊園舉辦了大型迎春慶祝活動, 其中包括了英國中樂團的演出以及持續一個月時間的大型中國旅英藝術家群展《西遊新記》。值得一提的是,

半野藝舍
策展人駐地項目

由著名策展人張冰與半野藝舍聯合發起的國內首次策展人駐地項目是繼半野藝術家駐地項目後的一個延續和深入。目的是在策展工作日益複雜和多元化的當下, 提供給國內國際的策展人在策展理論、實踐和研究上一個內部溝通、討論和交流的學術平台; 同時也為外界了解和關注杭州本地藝術生態起到橋樑作用, 同時增加年輕本地藝術家與策展人直接實踐的機會。在本次策展人駐地活動中,我們真誠感謝受邀策展人、專業媒體對半野策展人駐地的鼎力支持和辛勤的付出。

本次策展人駐地一共邀請了五位藝術策展人,分別是著名詩人、評論家和策展人朱朱,著名獨立策展人張冰、美術館策展人王慰慰、獨立策展人劉畑、李晟瞾。同時半野藝舍也非常榮幸地接待了北京楊畫廊的創始人楊洋、上海art link art創始人鄭為名先生、美術館藝術管理人魏穎、杭州青年策展​​人宋振熙以及北京金格藝術空間負責人、收藏家蔣偉先生,並邀請他們作為嘉賓一起參與到本次駐地的活動中來。他們在藝術領域內都有各自不同的學術關注點和研究方向,大家一邊感受西湖龍井怡人的風景,一邊積極交流、探討學術理論和策展經驗,不僅使參加本次駐地的策展人都收穫頗豐,更為半野藝舍以及藝術家地圖項目今後的發展提出了寶貴的建議和期望。

半野藝舍
“事件”創造“可變”

藝術的觀念思考與作品的呈現從表象來看,它們之間有開始和結束的時間關係。但從時間的本質來思考,這個過程是處於時刻發生、偶然碰撞、經驗自行聚集的時間重疊的狀態中, 其中的不確定性足以使藝術思考與呈現的關係成為一種無限的發生關係。預設在這裡總是作為一個知覺的觸發點, 並且藝術家把實踐的停頓作為對之前觸發點的反饋。 半野藝舍作為杭州的一個藝術發生地與其有同等觸點, 它更像是藝術創作的“衍生品”, 這裡的“衍生品”並不是複制,它是一種投射。因為半野藝舍作為一個藝術聚集地的同時,它逐漸發散出藝術相關者之間的思想和行動的碰撞——伴隨著藝術活動的發生,促成了“半野藝術家地圖”和“半野藝術家駐地項目”這兩個事件。所以這些發生促成的實踐與藝術創作的過程更像是一種平行關係。 之所以把“半野藝術家地圖”和“半野藝術家駐地項目”稱之爲事件,是因爲事件是構造某個現象的開始——也可以稱之爲發現語境。事件並不是一個計劃,它更像是一個可變的場。就拿“半野藝術家地圖”來談,面對其成員的不同身份,本身他們就是一種藝術語境的聚集,當他們發現這樣一個能從部分擴散到更大整體的現象時,這個事件就在此展開了。首先從杭州這樣一個帶有當代藝術特殊背景的地點出發,過去極強的藝術氣氛出現了地域性的分散,它透露出今天的一種缺失和相對封閉的狀態,半野藝舍恰恰看到的是這樣一個現狀和濃縮的可能性。 面對豐富、多元的信息時代,整個藝術氛圍呈現出藝術展覽——藝術媒體——藝術市場都相對體制化的流通狀態,但半野藝舍依然退回到這個信息時代的根本上,在這裏找一條縫隙。他們首先從杭州出發,以專業的態度在人們切身的網絡信息環境中創造了一個藝術家的事件平台,更兼具藝術信息的空間發散功能——通過文本和直接影像的方式進行發散。這樣一個具有專業性和空間性的事件也觸及了專業藝術空間和機構對此事件的延展,所以可以看成是一個事件的無限發生,同時與之前分散出去的當代藝術力量形成一種關聯。 “半野藝術家駐地項目”與“半野藝術家地圖”是在同等的時間碰撞中發生的。“駐地”作爲一個在不同地域空間放置的詞彙,其重要的是藝術家作爲個體經驗的攜帶者與另一個切身空間的經驗進行碰撞,又重新組織與自身相關的藝術語言。這一次來自不同地域的 12 位藝術家同時在“半野”這樣一個保留生活結構的空間中發生各種媒介關系。這次項目的發起者鄭文昕,她認爲這次項目對于 12 位藝術家來說,不僅是一個跨空間的藝術創作,更是一個藝術家個人經驗的交流空間,更關鍵的是與杭州的藝術家産生一種經驗差異的碰撞。往往經驗的差異會帶給個體一種藝術價值觀的遭遇,從而改變自身攜帶的固化語境,並讓它融入新語境的鮮活性當中。這些不同的遭遇完整地塑造了這次“半野藝術家駐地項目”的事件感。   I ART:不同的身份關系面對當下的藝術氛圍有著怎樣的藝術態度,促使你們産生做關于“半野藝術家地圖”的共同火花?(一種動機的驅使性、對藝術體制的認識和所關注的藝術家藝術的可能性。) 盧濤:“半野藝術家地圖”項目很早之前就在構思,我是後來才介入的。我會從旁觀的角度看半野這個地方是怎麽樣的場域、什麽樣的聚集。其重要的是先天條件的存在——人的聚集促成了條件的成熟,再而有推動的因素。因爲有這樣的場域狀態,所以半野這個項目是很自然發生的。 杭州與當代藝術有很重要的關系,但是當代藝術在杭州是散點的,包括現在,藝術家更願意去北京、上海做個體的發展,杭州沒有形成一種自我的生態。中國美術學院每年都會輸送很多與當代藝術相關的人,但是在杭州他們又處在真空的狀態中。這些年,像半野藝舍、BUS 公交委員會、清影當代藝術空間等這種杭州自發的“民間團體”還是希望能夠做一些事情,所以也就很自然的會發生聚集、交錯,這是一種很好的生態,所以這也就決定了目前我們會往更有計劃、更理性、長遠的方向發展。 蔡俊華:我是做影像出身,所以我會想爲什麽大家很少用影像去記錄藝術家的作品和工作,我們平時接觸最多的還是雜志類型的平面內容。近幾年國外關于藝術家創作的介紹、探討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影像記錄方式,我覺得國內也可以這麽做。在半野,加上人氣聚集的又很快,所以在與彭忠明聊天時,談到了這個項目,剛好有這樣一個契合點。   I ART:我覺得你的影像不僅僅是一個記錄,它還是跟藝術家本身的藝術形式有很強的粘連感。 蔡俊華:我特別想做藝術家的內容,因爲我做過藝術家,我知道藝術家在某些作品中想去表達什麽,所以我可以通過影像更深入的去挖掘、呈現這些內容。 盧濤:其實我們談到影像是有一個前提的,就是自媒體條件的成熟。如果五年前要做這個項目,我覺得都不太可能,因爲需要一個發布渠道,包括網速、自媒體都不像現在這麽便捷。自媒體條件的成熟是很重要的,我們現在都是通過微信、微博來做信息的發布,而不是像以前一樣通過官方的渠道。以影像的方式,我們能夠很直接的看到內容、看到一種狀況。平面的文章方式其實現在很普遍,所以我們沒有必要再重複這種方式。我們都生活在杭州這個區域,這種自身生活的生態會特別有意思,所以用影像的方式是最直接的。 彭忠明:我做這個項目完全是基于與藝術家接觸的經驗,這個是很重要的。因爲不斷地接觸,必然能感受到藝術家的各種情緒。我是營銷出身——最敏感的地方是痛點。我在做一個營銷策劃的時候首先挖掘的是痛點,從營銷角度講,痛點即需求。最開始沒有想做這個項目,而是按照藝術家的經驗,大家提出一個關于藝術家工作室開放日的想法,後來大家經過討論,衆說紛纭,各自都有考慮的問題,所以工作室開放日也就沒能進行。 半野剛開始就是民宿,但是後來通過做一些展覽,包括像藝術家孫遜、湯柏華作品的放映、杭州實驗影像青年藝術家群展以及講座、實驗音樂等活動,就會發現通過這些活動,杭州的藝術家逐漸實現了聚合。發生聚合,也就會産生一個時機。這個時機來源于幾個點,首先是半野讓大家看到了聚合的可能;第二點是我們本身的態度、包括聚合的藝術家的態度基本上是一致的,大家處在同一個頻率; 第三點是關于生存的問題,很多人都會問我半野怎樣生存下去,所以大家都在關心這些問題的時候,我跟蔡俊華在溝通時就想是否可以做這樣的事情——提供一個藝術家的交流平台,通過采訪實現聚合的延續和更強的粘合力。 還有一方面是站在接觸的藝術家角度來看。我覺得有些年輕藝術家有著很好的藝術修養,他們自幼開始學習繪畫,之後進入學院,有的藝術家還在國外留過學,並且他們不斷地保持創作。盡管這些藝術家在杭州保持持續的創作狀態,但是他們自身與相對體制化的藝術氛圍處于一種距離關系,甚至作品也透露出某種與已有“參照”的差異——可以說藝術市場對“參照”的形成有很大的關聯。 同時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這些藝術家之間缺乏交流的環境。杭州是當代藝術很重要的一個陣營,但是藝術家會選擇離開杭州發展,作爲杭州當地的藝術家群體都是被封閉化的,這種封閉來自于自我封閉和外界關注的缺失。對于年輕藝術家而言,關注是一個很好的動力,所以我們希望通過“半野藝術家地圖”項目來關注他們。   I ART:對杭州藝術面貌和藝術家狀態的認識,包括在選擇藝術家方面是如何考量和檢驗的,並且在做每一個藝術家之前都有怎樣一個前期工作步驟? 彭忠明:在項目成立時,我們對這方面有過考慮。一開始我們是從身邊最了解的藝術家開始。半野也聚合了幾十位年輕的藝術家,他們的作品我們經常會見到,對他們作品的考慮首先就是作品的實驗性,我們側重于實驗性的角度。但是對作品和藝術家的判斷並不是我們自己舉手表決,而是由我們的藝術策劃小組來討論作出判斷,同時還有顧問小組的參考意見及方向性指導。在實驗性之外,還有重要的一點是藝術家對于創作的執著——一個藝術家精神維度的執著。 藝術家地圖項目目前分了幾個組——藝術策劃組、執行組、學術組、拍攝組、平面呈現組、推廣組。各組的配合首先是藝術策劃組在把控藝術純粹性以及方向性方面會有決策的權利,他們會首先提出一個采訪名單,之後再定采訪日程。策劃組會給學術組采訪的方向意見,之後學術組根據采訪意見並結合藝術家作品作出具體的采訪方案和拍攝方案,之後向策劃組提交方案審核,通過後執行。具體執行首先會由拍攝組去藝術家工作室做第一次交流,制定具體拍攝內容等。   I ART:對藝術家的跟蹤有怎樣一個延展性(從考量—宣傳發布—實踐展示),整個計劃的理念方式是怎樣的,最終讓這個計劃呈現出怎樣一個狀態? 彭忠明:最初我們只是想通過采訪、文字梳理、圖片整理讓更多的人知道這些年輕藝術家,讓更多的機構知道。這個知道其實需要一種方法,我們在尋找這個方法的時候發現在中國的藝術環境中,包括藝術家、策展人、機構、收藏家,他們都是獨立的系統,而相對獨立産生了權利的混合性,所以這也讓方法變得有可能性。就像盧濤提到的自媒體的成熟,我始終相信新媒體的産生所帶來的改變。因爲新媒體、網絡化的發展會讓信息的交流更爲直接。在做這個項目時我們發現了一連串的需求。 作爲藝術媒體他們會關注到最新的力量以及可被研究性的現象,媒體願意去報道這些內容,因爲這是媒體的責任和需求;而對于機構,他們希望能挖掘年輕的藝術家,以投入最少、産出最大的方式經營,那麽這個時候他們對年輕藝術家的渴求和挖掘會變多;對于藏家,他們也希望能夠發現比較有意思的、對未來有投資價值的藝術家和藝術作品。所以通過這一連串的需求,我們希望能做到一種鏈接。 盧濤:我覺得這是一種經濟模式的變化。舉個例子,在工業社會,往往對一個物件在信息、資源上的壟斷是長期獲得利潤的前提保障,信息、資源的流通是有人在設置壁壘的,以保證利潤最大化。但是到了現在信息社會,壁壘的可能性越來越低。回到藝術行業,大的畫廊對于藝術家的“捆綁”是有效的,但是相對小的畫廊跟藝術家始終是博弈的過程,經濟關系是一直存在的。從這個角度看,半野不是畫廊性質的,它是一個資源、信息融合的一個平台,我覺得半野的形態更像是互聯網經濟的另外一面。   I ART:半野聚集了很多資源,會不會慢慢開始與策展人、機構合作? 彭忠明:在這一方面,我們把自己定義爲一個爲藝術家創作和發聲提供更多支持的公益項目,它不涉及盈利,更談不上去做與機構、空間競爭的事情。如果非要從商業的角度看,我們更希望和願意成爲一座聯系藝術家和藝術機構、空間的橋梁。年輕藝術家的聚合能力是相對比較弱的,那麽如果以半野的形式串聯起來,這種聚合能力就會變大。半野有很好的條件,包括做藝術家駐地項目。 藝術家駐地項目希望能把外地藝術家邀請過來,更多的與杭州當地藝術家互動。邀請並不僅僅是讓藝術家來半野創作,最重要的落點是希望他們能與杭州本地藝術家有很好的互動。包括我們之後希望能與國外機構進行資源互換,把本地藝術家推到國外,把國外藝術家邀請到杭州。我們希望能一直做這樣的工作。 盧濤:其實我這邊還有隱形的一面。“半野藝術家地圖”(Banyan Art Map-ing)中的“Map-ing”很多人可能只是認爲是一個名字,但我對這個是很感興趣的,這也跟我平時從事的專業有關。我們在對這些藝術家進行梳理的時候,不僅僅是通過文章、視頻的簡單呈現,我們會形成一個庫,目前還是初期的信息采集過程,我們希望嘗試將這些信息點連接上。 舉個例子,像藝術家孫遜、陸壘,他們都與這個地方有關,那麽藝術家之間是不是還存在某些邏輯的隱性關系,這些關系不去做信息的整理、分析是看不到的,我希望能看到這些內容,看到之間的連線,包括其中的關鍵人是誰或者在此地對他有影響的關鍵事件是什麽。當然這個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可能要半年或一年的時間,因爲這與采樣的數據越多、越豐富、越精准有關。這是我個人比較感興趣的層面。   I ART:在這樣一個特有的空間中,每一個藝術家把個人的藝術經驗帶到一個共同的空間經驗中,又重新重組一種鑒于個人和公共性的碰撞,那你們是怎樣理解這種經驗碰撞關系的,並且是有怎樣一個前期的項目理念和計劃? 栗飛:首先我作爲一個典型的北方人對于南方來說,我考慮更多的是文化生態的不同導致藝術家介入社會的方式不同。還有一個事情加重了這種文化差異——剛來的第一天,北京同時進行的名叫“圓夢公寓”的項目,其中存在很強的差異性。 我也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思考與這個環境的關系,我很意外的來到這裏,不會長居還會回到之前的環境,所以這種偶然不會給我的生活産生特別的影響,並且從表達上來講有種想要在這卻不能在這的感受。包括帶著“長城磚”來,會把之前沈重的部分在這裏表達。

Impressionist & Modern Art Day Sale at London Sotheby’s
蘇富比《印象派與現代派藝術》拍賣預展

By Elaine Yu 蘇富比印象派與現代派藝術晚拍場將於2015年2月3日6時30分開拍, 日拍將於2月4日10點進行。 預展中許多19-20世紀大師作品其聚一堂, 美輪美奐,動人心弦。我被“吉維尼的楊樹林”與“安提布的風光”所吸引。“吉維尼的楊樹林”是來自紐約現代博物館的珍藏,剛邂逅他那繁茂枝葉時讓我仿似看到電影 《阿凡達》裏的生命之樹。而“安提布的風光”中的藍青與乳白則讓我想到到了若幹年後凡高的“星空”中的色調,而“安提布的風光”筆觸極為細膩,將法國南部蔚藍海岸的和風勾勒於其中。   皇家藝術學院策展人安杜馬女士介紹“吉維尼的楊樹林”時說,這幅作品營造出一種幻秒的自然流暢感,觀者仿佛聽見漣漪的威風吹過林間,一樹綠葉在陽光下閃耀生輝。並體會到莫奈對這題材的深切感觸,以及其充滿詩意的抒發技巧。本作品常做於莫奈藝術生涯的關鍵時期,適逢第八屆亦即最後一詞印象派藝術家聯合展一年之後,我們可以把本作視為莫奈印象派時期的總結。此作從多方面而言都是一格轉折點,1870年代是印象派的早期輝煌年代,莫奈於1880年代後半期在法國四處遊歷。而另一半時間則待在其鐘愛的吉維尼,並在那裏建造了其聞名遐邇的花園。吉維尼是一個怡和的鄉間,河流,田野和富有諾曼底特色的一排排楊樹。這是莫奈技藝頂峰的表現,他運用大量互不相同的筆觸,制造並增添了豐富的層次質感,是本作最成功的特質之一。   蘇富比印象派與現代派部門主席海倫娜紐曼女士在介紹“威尼斯大運河”時形容說,莫奈是一位善於捕捉光線的畫家,在五光十色的威尼斯找到美妙的靈感,譜出動人的波光粼粼。1908年,莫奈已多年沈浸在其晚期的“系列”畫作,在倫敦完成了”查另十字橋”和“滑鐵盧橋”系列。四年後,他首次踏足威尼斯,最初幾日受美不勝收的景致震撼,他說,這畫面太美我不敢畫。同時傾倒於晚秋溫暖的柔光。莫奈在威尼斯採用的作畫手法與其他的“系列”畫作不同,往常他會在不同的時間,季節,天氣下觀察同一景觀,這次他則在下午同一時間動筆,但景觀依然會隨光線,水霧,潮汐而變,因此水面映出的建築物也無一刻相同,畫中的壯麗斐然之氣由此噴霧欲出。莫奈在威尼斯找到無可比擬的構圖靈感,畫面明顯分為三部分,包括前景的水面,岸邊以安康聖母教堂為主的建築物和遠處的天空,每部分都彰顯光線不同的特質。   展廳各個房間分布了羅丹的三件絕美銅雕。思考者,是由遷拌他大半生的作品地域之門項目而來,而今日他已成為了人與創造性的標誌,它極致地展示了羅丹如何將自己的思考註入到他的雕塑中去。“永恒之春”,一對擁吻的戀人,是1894前的作品,記錄了藝術家第一次的設計的樣式。這件作品被莫奈的眾多花朵枝葉環繞著,濃情蜜意,春意盎然。“絕望”,與另外兩間作品一樣,也是地域之門的衍生。這件作品的過人之處在於,羅丹將銅雕與大理石雕刻結合於一體,以石塊的堅硬粗糙來映顯出女性胴體的柔滑 。 三件不同材質與體裁的畢加索雕塑作品皆十分有趣,他們彰顯了大師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與樂在其中的創作思維。有充滿原始氣息與童趣的手繪陶瓷貓頭鷹,年輕的男子看似一座隨手而來的木雕,卻體現了畢加索老年時玩味藝術的藝趣。是一件來歷最正統的雕塑,它的模型來自60年代中期畢加索為芝加哥市政中心設計的大型公共雕塑。預展中的雕塑大師亨利摩爾的晚期作品,“斜臥人體”,與他1930年的作品產生回響與共鳴。雕塑專家西門司徒說,看到這些不同材質,形狀與款式的雕塑作品時,可以看到雕塑藝術歷史的進程。 最受藝術圈子各界矚目的學術性收藏是來自喬治·秀拉的炭精條紙本“阿涅勒浴者像習作”。阿涅勒浴”是秀拉最偉大的作品,現藏於倫敦國家美術館。習作中的草圖是後市矚目的浴者圖中的戴紅帽的塞納河中沐浴的男孩。  

FOUNDED 1793
Contemporary Art and Design at Bonhams

撰文 Elaine Yu 世界三大拍賣行之一的邦翰斯 ‘1793建立’當代藝術與設計(FOUNDED 1793 – Contemporary Art and Design) 拍賣將於2015年1月28日格林威治時間16時於倫敦邦德街舉行。   本次拍賣有大量街頭藝術家班克斯(Banksy)的限量版絲織印刷作品。班克斯的粉絲們有望在拍賣中拍得屬於自己的大師簽名藏品。如2003年作品“扔花的人”(Flower Thrower)估價8千英鎊—1萬2千英鎊。紅色的背景下是一個看似恐怖主義或英國憤青的小夥,用投出炸彈的姿勢準備扔出一束代表著愛的花。2007年作品“傻x(白色)”Morons, (White) 估價4千—6千英鎊。本作品生動的描繪了拍賣場上全神貫註的各界人士,拍賣員似乎在人們畫面裏看不到的地方與某人交流著,拍賣數值不清晰但似乎已經顯示是天價了。作品是一個古典畫框裏的一段話 — “我可真想不到你們這群傻x 會買這種東西”。 邦翰斯別出心裁地在班克斯作品旁邊陳列了大量與他的藝術作品與藝術展有關的裝置作品“十年的蜉蝣”(A Decade Of Ephemera),估價3千– 5千英鎊。 設計預展中中國藝術家史金淞與王慶松的椅子備受矚目。兩件作品都是為2007年邁阿密巴塞爾藝術展指定藝術項目椅子項目(Chair project)特殊定制的,它們來源於該藝博會,是20件限量版中的其中一件。史金淞的作品名稱為“通過審判進行再教育” (Re-education through Inquisition),估價1萬-1萬5千英鎊。王慶松的作品名為“堅果,球,與一切美好事物”(Nuts and Balls and All Things Nice),估價1萬5千 — 2萬英鎊。 此外,中國籍藝術家作品還有艾未未的2014年作品“藝術版”(Art Edition)2014,這個放在大理石上,被仔細包好的書籍裝置估價6千–8千英鎊。加拿大籍華裔藝術家許漢威(Terence Koh)2005年作品“午夜雪花女士雙死亡星之旅(我一次又一次毀滅的彗星,之二)”The Voyage of Lady Midnight Snowdrops Through Double Death Star (the Comet I Destroyed Again

London Art Fair 2015
2015倫敦藝術博覽會

27th edition of London Art Fair:Pallant House Gallery, international ‘Dialogues’ and the Art Projects Artist Award 21–25 January 2015 (Preview Evening 20 January) Business Design Centre, Islington, London Art Fair, the UK’s premier Fair for Modern British and contemporary art, kicks off the cultural calendar with its 27th edition at the Business Design Centre, Islington, from 21-25 January

Rubens and His Legacy
魯本斯和他的遺產

Rubens and His Legacy Van Dyck to Cézanne 24 January — 10 April 2015 Rubens and His Legacy will bring together masterpieces produced during his lifetime, as well as major works by great artists who were influenced by him in the generations that followed. We see the influence of Rubens in the prints of Picasso

Adventures of the Black Square
黑方歷險記

Adventures of the Black Square: Abstract Art and Society 1915 – 2015   15 January – 6 April 2015, Galleries 1, 8 & Victor Petitgas Gallery (Gallery 9) A major new exhibition tracing a century of Abstract art from 1915 to today is on show at the Whitechapel Gallery from 15 January 2015. It brings together

Future Beauty: 30 Years of Japanese Fashion
東洋之花,花開三十年

撰文:王梓存 毋庸置疑,日本設計師們和他們所設計的服裝已風靡全球, 然而似乎卻從未有人對日本時裝的發展繁榮及現狀進行過一番檢驗似的審視。正是因為這個念頭, 深井晃子女士才籌辦了《未來之美:日本服裝30年》展,而觀眾們也因此有幸可以把握日本設計在時裝界崛起和繁盛的脈絡並感受日本服飾之美。在2014年11月-2015年2月期間,觀眾們可以在布里斯班當代藝術館欣賞到《未來之美:日本服裝三十年》展。展覽的外圍是關於日本時尚界30年的發展歷史,而核心區則是滿滿的幹貨:上百件日本設計師所制作的衣服盡數被實物展出。 筆者認為,了解日本服裝有兩個圭臬,是為傳承傳統和宣揚“和”文化,這兩者也同樣是日本服裝崛起於世界的關鍵詞。 從傳承上來說,日本社會對於時尚有著數百年的傳承,而另一個有著這種傳承的國家則是法國。日本的戰國時代,由於幕府、大名等社會上層階級對生活品質的追求,作為生活要素中的“衣”也開始變得考究起來。紡織業借此得到了發展,市面上的布料店鋪繁榮異常,故而服裝的材質圖案和花色都漸漸的變得多樣起來。這種風氣自上而下,白丁市井之人也開始註意自己的著裝。而這就是日本時尚的歷史傳承。 在日本文化中,日本人喜愛簡單,和諧與美的東西,例如菊花,菊花也是皇室的標誌。但同時,日本人也認為“美”──真正而純粹的美都是不可以被留住和把握的,例如櫻花,就連織田信長似的梟雄也會吟出“人間五十年,如夢亦如幻”這樣的詩句。將這兩種思想擰在一起便成為了一把打開日本美學盒子的鑰匙,這把鑰匙叫“侘寂”。侘為簡陋之意,講究外簡內秀;寂的另一種寫法是錆,錆是種顏色,這種顏色是礦物或金屬由於時間的腐蝕而留下的斑斑銹色。兩個字組合而成的侘寂,您可以借著兩字的內涵,把玩下個中味道。若是太過抽象,想想暖簾,想想漆物,想想無印良品(MUJI)的風格,想想日料的餐具,想想日式庭院中的石燈與流水。侘寂是可以被留住的且本質的美。這種獨特的美學也融入了日本設計師所設計的衣物中。另外,有趣的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法國畫家們曾深受日本浮世繪的影響。 70年代是日本設計師們初露頭角的年代,川久保玲與山本耀司首先登上了國際的舞臺。可以看得出,這個時期的服裝們在模仿西式服裝的前提下正在有意識地塑造自己的個性。直觀的說,這個當年的服裝依然華麗繁復,但是在細微之處卻已有了自己的個性。比如裙擺的紋理正在變得簡單,淩厲而和諧。80年代是日本設計師真正驚艷世界的年代,日式服裝終於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川久保玲、山本耀司與三宅一生三人一同打破了西式文化對時尚界的壟斷。這個時期的衣物有著鮮明的日式風格,首先是極少的花紋,甚至有許多衣服是純色且不含花紋的。面料的考究則是另一個特色,在考究的同時選擇樸素而讓肌膚感到舒服的棉、麻等布料,讓人感覺貼心。最後簡單但卻點睛的剪裁有巧奪天工之意,好似衣服本來就這那般樣子,寥寥幾剪便創造出樸素寬大但卻穿著舒適也不會放棄人體曲線的衣服,溫暖且渾然天成。90年代伴隨著日本經濟的衰退,設計師們所設計的衣服則又多了些哲學上的內涵。有些服裝有著畸形的設計,臃腫的背部和腹部,似有蛇盤踞在體內,有著關於母體和束縛的隱喻。而因日本是高度發達且秩序化的社會,個人的特征相對較弱,且在經濟衰頹之時蕓蕓眾生的心境自然也會有微妙的變化,於是還有些服裝是帶著頭套設計的。頭套與衣服的顏色和花紋連為一體,這樣的衣服抹去了個體的面孔,其含義值得玩味。這一時期也有設計師們嘗試將和服融入日常服飾的設計,例如有著和服紋理與圖案的西裝。進入到21世紀,隨著對社會幻滅情緒的加重和受快時尚沖擊的影響,那些已走上神壇的設計師們和新晉的設計師們變成了截然不同的兩支。新晉設計師們扛起亞文化的大旗,拋棄了侘寂的概念,用濃郁的澀谷風加“COOL JAPAN”的口號將服飾設計的繁復,華麗,可愛而又充滿不切實際之感,宛如從動畫中走出的一樣。例如有些高跟鞋就被設計成拖鞋的樣子,或是毛絨玩具的樣子,只是在鞋跟處可以看到被精心掩蓋起來的高跟,這樣的鞋子是顯而易見的對主流文化的一種反叛。就連時裝發布會也不再傳統,通過動畫發布或是讓購物中心的樓梯成為T臺並佐以少女團體的live,這一切除了對主流日本文化的反抗之外也多了些宅與萌的氣息。主流的設計師們則是各自探尋自己的道路,川久保玲的服飾變得鮮艷了起來,也多了大波點和可愛的弧度,換言之隨世情而走;山本耀司的服裝多了些運動氣息,這種氣息在領口和袖口處尤為明顯;三宅一生卻是深化著日式美學,有一件三宅一生的黑禮服,依然走的淡然侘寂之風,和諧更是多了幾分,穿在身上樸素耐看,被疊起來整件黑禮服則如同一朵黑蓮花一樣寂靜而對稱,堪稱精致的藝術品。關於21世紀的這些服飾和設計師們的選擇,在筆者看來現在並不適合為它們做結論,它們的未來還不明朗,也遠遠不到蓋棺定論之時,這些服飾和設計師們,他們的風格,這一切還需要時間去沈澱和檢驗。 一言以蔽之,日本設計師和日本服飾本身的偉大之處都在於,至少在時尚界,是他們首先扛起了東方文化的旗幟,打破了西方美學對於時尚界的壟斷統治。讓東方之美,從巴黎綻放到了紐約,再從東京盛開到倫敦。   In Praise of Shadows Flatness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Cool Japan   Interview with Tarun Nagesh and Akiko Fukai   Mr. Tarun Nagesh, Associate Curator, Asian Art, Queensland Art Gallery and Gallery of Modern Art. Facilitating curator of ‘Future Beauty: 30 Years of Japanese Fashion’ at GOMA.

POST POP: EAST MEETS WEST
后波普:當東方遇到西方

The exhibition brings together 250 works by 110 artists from China,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Taiwan, the UK and the USA in a comprehensive survey celebrating Pop Art’s legacy. Post Pop: East Meets West examines why of all the twentieth century’s art movements, Pop Art has had such a powerful influence over artists from world

An Ancient Tradition, A New Era: Contemporary Porcelain from China古老的傳統,新的時代:中國當代陶瓷藝術

Text Photo by Elaine Yu   The Chinese Contemporary Porcelain art exhibition celebrated its opening ceremony in British museum on 18th November, the show is curated by Chen HaiBo, Director of Chinese Cultural Media Group. 27 art works from 18 Chinese artists are exhibited in the show. The visiting artists are primarily renowned Chinese academia born in the

Allen Jones
艾倫·瓊斯

This long-overdue appraisal spans the entire career of British Pop artist Allen Jones, from the 1960s (when alongside peers like Hockney and Caulfield he wa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rise of Pop Art) to the present day. Abandoning a chronological approach, we trace connections and themes over the decades. What emerges is a visual language

TRACE
電光幻影

撰文:王梓存 在日常生活中,筆者會在私人筆記或是手劄上塗鴉並附上做註之時正在發生的趣事, 這種喜好應該不是太過孤僻。為“公事”添上“私情”做腳註,讓事情還有另一種面容, 見證了生活的真實和存在。而藝術品呢,除開在櫥窗和展臺時的姿態之外,它們是否也有別的樣子; 你是否也曾好奇過它們是如何誕生的。近期, 昆士蘭州首府布裏斯本市的當代藝術博物館(GOMA)為觀眾們呈現了一出滿足隱秘好奇心的展覽。 TRACE, 意為雪泥鴻爪,一言以蔽之,這次展覽的目的在於展示和藝術作品們有關的故事。在展覽入口,TRACE對觀眾們說了這樣一段話:藝術作品的存在即是存在,存在也是故事本身。但若藝術品只作為存在而存在,我們怎樣去為藝術品朔源(TRACE)? 此時,若是藝術品以存在的姿態再添加了新的故事,那麽觀眾們便有可能通過一種不同的方式邂逅藝術品並獲得迥異的感知。這種方式可以是銀幕、照片、文檔甚至只是第三人的重述。TRACE 提煉出了在作品和作品的檔案之間的曖昧關系,展覽闡述了藝術品除去以朝生暮死的姿態存在於展館中之外的存在:他們存在;他們消逝;繼而他們再次存在,以多種不同的形式。   入口處的標識提醒著觀眾們,這並不是一個老少鹹宜白水煮菜的清淡展覽。標識的關鍵詞是裸露與暴力。 展覽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名為藝術檔案(Performance and its documents),也就是TRACE的副標題。這部分展覽的重點是展現藝術品和一切有關它們的故事,並揭示個體的行為活動在日常的生活境遇中轉化為藝術品的過程。在此過程中,藝術家本人或是他人的軀體既作為主體也作為客體存在。 美國行為藝術家Allan Kaprow在1989年曾完成過一個名為“為了激浪派的榮譽”(In honor to fluxus)的作品。1989年的一個清晨,藝術家和他的朋友們相聚在波恩市, 這些藝術家們每人都從一雙舊鞋中找到一只並系在腰上,接著他們就分頭行動,每人都系著舊鞋在波恩市暴走了一天。待到夜晚,朋友們再相聚並聊起他們遇到的故事。圖為Allan Kaprow的手稿以及暴走中的花絮,照片由德國攝影師Wolfgang Trager拍攝。   瑞典藝術家Bengt af Klintberg以1963的“橘子事件3號”(Orange event no.3)、1965年的“冰中展”(Ice exhibition)、1970年的“斯德哥爾摩街道的清掃事件”(Street cleaning event in Stockholm)、1979年的“為Arthur Köpcke的公文包效忠”(Homage to Arthur Köpcke portfolio)和1991年的“認同練習”(Identification exercise)而聞名。以下是這些作品的手稿與花絮。在手稿中,藝術家透露了許多創作動機和表現手法,例如在“橘子事件3號中”,藝術家希望通過解構橘子的形態來表達將圓轉化為線的意願。 美國藝術家Carolee Schneemann是過去四十年中行為藝術家的代表人物,她矗立於行為藝術家的中央位置。同時,她大概也是1970年代最有名的女權主義者。時值70年代,各種不同流派的藝術家們紛紛用各異的方式表達著他們對激進派和好戰派的叛逆,而Scheemann則將她對政治的不滿與女權主義和行為藝術三者融為一體,用姣好的身姿上演絕決的反抗——1972年的驚世之作“裸體滑冰”(Ice naked skating)。冰凍的客體與溫柔的主體,連接他們的則是一只鋒利而搖擺的刀。照片由美國攝影師Anthony McCall拍攝。 圖為三位美國藝術家Dennis Oppenheim、John Baldessari和William Wegman的“白楊計劃”(Aspen Project)、“我在做藝術”(I am making art)和“眩暈4”(Reel 4)三個作品的花絮。

L.S.洛瑞:藝術家•人民

L.S.洛瑞:藝術家•人民 ——民眾之愛,英國最重要的現代藝術家之一將亮相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 肖朗   由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主辦,克萊恩•卡爾曼畫廊(英)、藝觸咨詢(英)及英國總領事館文化教育處協辦,薩爾福市政府(英)及洛瑞中心(英)合作支持的“L.S.洛瑞:藝術家•人民”展覽將於2014年11月14日正式亮相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並展出至2014年12月16日。 勞倫斯·斯蒂芬·洛瑞(L.S.洛瑞,1887年—1976年)是英國20世紀最重要和知名的現代藝術家之一。此次展覽匯聚的近三十幅洛瑞具有代表性的油畫及紙本作品,均由我們精心挑選自英國重要的公共和私人收藏。《L.S.洛瑞:藝術家·人民》是繼2013年英國泰特美術館的大型回顧展之後,洛瑞在英國本土以外美術館的首次個展。這次展覽能夠使來自南京、中國甚至更大範圍的新觀眾有機會欣賞洛瑞的作品並了解它們的價值。 一百年前,洛瑞在英格蘭北部的曼徹斯特開始了他的藝術生涯。當時的曼徹斯特迎來了一場英國社會不可阻擋的大變遷。洛瑞和曼徹斯特城一起處在了英國工業迅猛發展的中心。工業的突飛猛進,隨之而來的是社會變革。城市裏擠滿了人,林立的廠房和煙囪將人們層層包圍(《工廠景觀》,1965)。這也正是中國與洛瑞作品之間的共鳴之處,這也是在中國舉辦此次洛瑞作品展的原因。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大工業國,也是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城市化、工業化、現代化正改變著每一個人的生化方式。這與大約一個世紀前洛瑞對英格蘭北部的那場工業變革的觀察和記錄有著高度相似性。 無論是那個時候的英國人,還是現在生活在北京上海廣州或南京這樣大都市的中國人,我們都會有相似的感受和生活體驗。我們伴著擁擠的交通奔波在上班的路上,我們在享受經濟發展的同時又承受著環境惡化的壓力。我們如何面對環境的改變,我們如何適應現代工業化社會的生活方式,我們如何與人群共處?我們又該如何與自己相處? 希望通過這樣一個打破時空限制,充滿了人文關懷的展覽,我們會獲得一些安慰,並引起我們的反思。 我們感謝英國諸多重要公共機構、企業及私人對此次展覽的支持和贊助,包括英國克萊恩·卡爾曼畫廊、藝觸咨詢有限公司(英國),英國洛瑞中心、薩爾福德市政府,英國總領事館文化教育處、AXA安盛藝術品保險,以及Willis韋萊(全球保險經紀人與風險顧問)。我們很榮幸在當下向公眾推出該展覽及相關活動。本次展覽的媒體發布會將於2014年11月14日下午3:00在南藝美術館學術報告廳舉行。 L.S.洛瑞(L.S.LOWRY, 1887-1976)是英國20世紀最重要和知名的現代藝術家之一,但卻不為其他國家的人們們所熟知。自1900年到今日,洛瑞的作品出現在340個藝術展覽中,而2014年11月14日在中國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開幕的《L.S.洛瑞:藝術家·人民》則是洛瑞在英國本土以外的美術館的首次個展。此次展覽匯聚的近三十幅洛瑞具有代表性的油畫及紙本作品,均由我們精心挑選自英國重要的公共和私人收藏。繼2013年英國泰特美術館的大型回顧展之後,這次展覽能夠使來自南京、中國甚至更大範圍的新觀眾有機會欣賞洛瑞的作品並了解它們的價值。所以,我們很榮幸在當下向公眾推出該展覽及相關活動。 L.S.LOWRY (1887-1976)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famous British artist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yet he is barely known in the rest of the world. Lowry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more than 340 exhibitions from the early 1900’s to the

Rembrandt: The Late Works
倫勃朗:後期作品展

15 October 2014 – 18 January 2015 Sainsbury Wing Exhibition This autumn, the National Gallery presents a once-in-a-lifetime exhibition, ‘Rembrandt: The Late Works’ – the first ever in-depth exploration of Rembrandt’s final years of painting. Far from diminishing as he aged, Rembrandt’s creativity gathered new energy in the closing years of his life. It is

German Memories of a Nation
A 600-year History in Objects

This exhibition will examine elements of German history from the past 600 years in the context of the fall of the Berlin Wall 25 years ago. From the Renaissance to reunification and beyond, the show will use objects to investigate the complexities of addressing a German history which is full of both triumphs and tragedies.

Frieze Art Fair 2014
富麗茲藝術博覽會2014

Frieze London 2014: Strong Presentations and New Design make an Energetic 12th Edition At the close of the 12th edition of Frieze London, participating galleries and visitors gave praise for the fair’s energy and applauded Universal Design Studio’s intelligent approach to the new layout. This year, Frieze London brought 162 galleries from 25 territories under

We Could Not Agree
我們不同意

The beautiful new world of Contemporary Art is booming. Not merely in the analyses of commercial undertakings and lifestyle conglomerates, but also according to the views of cultural theoreticians and art historians. Viewing, shopping, wandering idly, selecting and consuming are identified both as primary leisure occupation as well as determining activity at the root of

Richard Tuttle
理查德·塔特爾

Whitechapel Gallery and Tate Modern announce a major collaboration celebrating artist Richard Tuttle The UK’s largest ever survey of the renowned American sculptor and poet Richard Tuttle will take place in London this October. It will comprise a major exhibition at the Whitechapel Gallery surveying five decades of his career, a large-scale sculptural commission in Tate Modern’s

MIRRORCITY
鏡像之城

MIRRORCITY explores the effect the digital revolution has had on our experiences. London is one of the world’s centres for contemporary art. MIRRORCITY shows recent work and new commissions by key emerging and established artists working in the capital today, who seek to address the challenges, conditions and consequences of living in a digital age. JG Ballard

Walead Beshty
沃德·巴斯蒂

A Partial Disassembling of an Invention Without a Future: Helter-Skelter and Random Notes in Which the Pulleys and Cogwheels Are Lying Around at Random All Over the Workbench sees the London-born, Los Angeles-based artist Walead Beshty transform the Curve by covering the wall of the gallery from floor to ceiling with more than 12,000 cyanotype prints.

Alighiero Boetti: i Colori

Luxembourg & Dayan is pleased to present an exhibition of post-war conceptual artist Alighiero Boetti’s i Colori series. The exhibition brings together one of his most significant bodies of works in a unique presentation, including an unprecedented display of Boetti’s seminal works ROSSO GILERA 60 1232, ROSSO GUZZI 60 1305 in their multiple incarnations. “Some

Fiona Banner: Killer Beasts

From the North of England, Fiona Banner was born in 1966, and attended Kingston University in the late 1980’s, before going onto Goldsmiths College, London in 1990. She had her first solo show at City Racing; (1994), an artist run space in South London. And in 1995 was included in General Release: Young British Artists,

THE HUMAN FACTOR
人本要素

TEXT BY文字提供:ART.ZIP IMAGES COURTESY OF 圖片提供:HAYWARD GALLERY 海沃德畫廊 Spanning the past 25 years, The Human Factor will bring together major works by 25 leading international artists who have fashioned new ways of using the figure in contemporary sculpture. In addressing the body, the most frequently revisited subject in art’s history, these artists confront the question

About Artists Studio
關於藝術家工作室

To give a better overview of the phenomenon of the artist’s studio as a whole, we present a number of real artist’s studios, from various walks of the art world, and viewed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including individual artist case studies. We have invited contributors to tell studio stories; artists themselves, to share their statements; and,

Constructing Worlds
建構中的世界

Constructing Worlds: Photography and Architecture in the Modern Age Barbican Art Gallery, Barbican Centre, UK 25 September 2014 – 11 January 2015 This exhibition is part of the Barbican’s Constructing Worlds Season  Supported by: The Graham Foundation for Advanced Studies in the Fine Arts, Embassy of the 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 and part of the SA-UK Seasons 2014 &

Anselm Kiefer
安塞姆·基弗

理想廢墟中的守望者──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 9月27日,德國藝術家安塞姆 · 基弗在英國的首次大型回顧展在倫敦皇家藝術學會開幕,這也是今年下半年在英國舉辦的各種藝術展覽中最為重要的一個。安塞姆 · 基弗是當代最為重要的藝術家, 他被譽為是“戰後德國精神廢墟中誕生的詩人”,他的作品充滿了史詩般的文學性,通過運用不同材料製作的宏大繪畫來表現嚴肅深刻的歷史主題,佇立於他的繪畫之前,你會深深地被他作品中散髮出來的詩意美感而打動,一種深沉厚重的歷史帶入感震撼著每一個觀者的心靈。 此次在倫敦的大型回顧展展示了安塞姆·基弗超過40年的藝術生涯,彙聚了他各個時期不同創作方式的作品,包括繪畫、雕塑、水彩、版畫、裝置和攝影等各種藝術形式的作品。除此之外,展覽中基弗還特地為皇家藝術學會的廣場量身定製了大型的裝置作品。從他的作品不難看出,他將歷史事件、神話傳說、文學、哲學和科學結合到自己的創作之中,運用各種隱喻來抒發對我們人類社會不同時態的深刻思考。在皇家藝術學會展廳當中,基弗代表性的巨幅繪畫佔滿了整個牆面,由碎玻璃、油彩、金屬、石頭或者是植物混雜構成的畫面張力十足,由代表毀滅、淩亂和破碎的隻言片語匯成一幅靜逸的、散髮著詩意的宏偉畫卷。 對於觀眾來說,超大尺寸的繪畫和雕塑作品在視覺上的衝擊往往成為了基弗的一個標籤,他極具風格和現代性的創作手法和師從藝術大師博伊斯的經歷也往往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談資,但他之所以能夠成為當今世界一流的藝術家,還是源於其作品背後所飽含的人文情懷。大部份的評論認為,基弗的創作是來源于對二戰和德國歷史的反思和追問,作品中往往表現出一種破敗的、空曠的蒼涼之感,對德國那一段黑暗的時期進行徹底的批判。但當看到他作品原作的時候,你會發現,這樣簡單生硬的文字是絕對無法描繪作品所表達的那種宏大敘事和複雜的情緒的。是的,基弗的確是通過他的作品描繪了很多被納粹劫掠過後的廢墟,但這並不是簡單的對納粹或者德國的一種形式主義的批判,而是對我們人類本身基因里保存的那份殘忍的一種揭示,而且帶著幾分憐憫和無奈,讓我們感受到作為自譽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其靈魂是多麼的卑微于無力。就像基弗所說的那樣“我的興趣不在真相本身,而是在於真相所處的語境。”基弗用自己的藝術語言來面對自己民族的過往,並不是簡單的對與錯的問題,而更多的是反思“人”在歷史洪流中所起到的作用,這種對“真相”並不科學的探討和追問也許是接近“真相”的唯一途徑。 作為一名觀眾,或者說旁觀者,當我們把基弗所處的上下文聯繫起來思考,便又會有新的發現,德國人一直被我們視為是極度尊重規則和理性的民族,但就是這樣的一個民族,卻誕生了希特勒和納粹這樣瘋狂的人們,他們將德國的浪漫主義引向了惡魔的深淵,納粹時期的德國藝術表現出來的無與倫比的感染力被打上了恐怖和罪惡的標籤,隨著二戰的結束,德國的浪漫主義成為了國家災難和恥辱的原罪,但通過基弗的藝術,我們不難發現,在這位德國藝術家用粗糙、奔放、恢弘的藝術語言所構建的正是德國浪漫主義情懷的新的希望,他用淩亂的、破碎的、破敗的各種廢物創作出深沉美麗的繪畫,像一位深沉的守護者,默默的守衛在德國浪漫主義的廢墟當中。 Anselm Kiefer Royal Academy of Arts 27 September -14 December 2014 In September 2014, the Royal Academy of Arts will present the first major retrospective of Anselm Kiefer’s work to be held in the UK.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rtists

Sculpture At Bermondsey Square
波蒙西廣場雕塑定製計劃

Courtesy of VITRINE 倫敦的Bermondsey地區近年來成為了又一處藝術地標,這裡吸引了眾多優秀的藝術家和畫廊,隨著全球知名畫廊White Cube的進駐,這裡更是成為了令人矚目的藝術新“熱點”。位於White Cube畫廊斜對面的VITRINE畫廊為了最大程度的推動這裡藝術家們的成長和創作,他們創立了Bermondsey廣場雕塑定製計劃(SABS)來展示這些傑出藝術家們的才華。 SABS將委託三位藝術家在這裡創作新的公共藝術作品,每件作品都會在Bermondsey廣場公開展出半年的時間。在今年10月7日,第一位合作藝術家Karen Tang的新雕塑作品《異變(Synapsid)》將會與公眾見面,上週我們有幸走訪了她的工作室,見到了正在製作之中的新雕塑,為了能讓大家先睹為快,我們特地送來最近的圖片劇透。 藝術家Karen Tang的這件作品靈感來源於上個世紀50、60年代的科幻和災難電影,其中有一部以倫敦Bermondsey地區為背景拍攝的《巨獸》電影展示了當時倫敦和這個地區的風貌,這樣的背景和重新創作的作品之間產生了有趣的對話,Tang將自己對於動植物的變異和形態的轉變作為其創作的一個角度,同時兼顧了公共雕塑與整個區域之間文化歷史上下文的考量,使得作品和公眾之間能夠形成更為積極的互動。      

                   

© 2011 ART.ZIP all rights reserved.
 ISBN 977 2050 415202

Site by XY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