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

ART.ZIP

Sailing to Byzantium
駛向拜占庭

An exhibition of Irish & international contemporary art inspired by the poem by W.B Yeats Curated by Fion Gunn in collaboration with Leyden Gallery 21 – 31 October 2015 To be opened by the Ambassador of Ireland, Mr Daniel Mulhall ‘That is no country for old men. The young In one another’s arms, birds in the trees.’

Torschlusspanik
門-禁-慌

Wednesday 25 November 2015 – Sunday 24 January 2016 VITRINE, Bermondsey Square, London. 24-hour daily VITRINE is delighted to present Charlie Godet Thomas’s first London solo exhibition. Bridging sculpture, photography and painting and exploring the intersection between language and materiality, Thomas creates new cast wax works brought together in this site-specific installation. The title is a combination

Losing the Compass
迷失

Curated by Scott Cameron Weaver and Mathieu Paris 8 October 2015 – 9 January 2016 Mason’s Yard Alighiero e Boetti Mona Hatoum Sergej Jensen Mike Kelley William Morris Sterling Ruby Rudolf Stingel Danh Vo Franz West Amish quilts Gee’s Bend quilts White Cube is pleased to present ‘Losing the Compass’, a group exhibition curated by

十年蛻變
非職業劇社玩嗨愛丁堡

ART.ZIP : ★★★★ .8月的愛丁堡,因為有了國際藝術節而熱鬧非凡。期間3000多場次演出,國際大牌明星、小眾的獨立表演團體甚至個人,在這個舞臺上都縱情綻放的機會。 一群穿著鴿子、蛇、蠍子等造型的中國表演者在愛丁堡的街頭發著他們的演出宣傳單《泰特斯》,這是西方公認莎士比亞作品中“最血腥最暴力、表演難度極高”的一部,而這群表演者來自中國第一家非職業戲劇社——演演戲劇社。 從玩票到專業 “演演戲”跨越十年蛻變 “演演戲”,從劇社名字就聽出了玩票心態。社員大都是時尚、IT、傳媒、外貿、廣告等領域的高管或精英,從2005年成立之初就沒有想把表演當作職業的票友心態,不過憑借原創話劇《七年知癢》一舉獲得第二屆中國戲劇文化獎的七項大獎,是唯一獲得過國家級獎項的非職業劇社。 “我們就是為了要去愛丁堡演出呀!”這是十年前演演戲劇社成員的一句戲言,沒想到十年後卻成真:沒有學院派枷鎖的束縛、為了自己的愛好和熱誠,一眾演職人員拋下各自在國內的正式工作,在“度假”名義下完成了夢想和現實的連接——愛丁堡國際藝穗節四場演出,場場觀眾都爆滿,吸引了足夠眼球,也引起英國媒體高度關註——演演戲劇社跨越了從愛好者到豐富中國戲劇生態的蛻變。 卡卡,劇社的社長,舞臺上反串“泰特斯”大將軍的女主角,也是“街宣狂”。帶著化好妝的演員們在愛丁堡街頭和所有碰到的人聊。除了用華美精致並充滿符號意義的妝容和服飾來吸引眼球,更在和其他劇團和觀眾的交流中學習。 “我就是來實現一個夢想的”,卡卡說,“我就想聽聽觀眾對我們的作品的看法,看看其他的戲,學習一下,這樣就夠了。” 不過,首次亮相愛丁堡的“演演戲劇社”,收獲卻大大出乎社員們的預想。 融合東方哲學元素創新演繹莎翁血腥悲劇 《泰特斯》講述羅馬大將軍泰特斯歷經十年戰火後凱旋回國,俘虜了敵國皇後塔摩拉和她的兒子,新國王薩特尼納斯欲迎娶泰特斯的女兒拉維妮婭,可拉維妮婭早已與國王弟弟訂下婚約。泰特斯的兒子們決定協助二人逃婚,新國王薩特尼納斯倍感恥辱,盛怒之下改立塔摩拉為皇後,之後引發了一連串血腥且悲虐的報仇…… “演演戲劇社”在愛丁堡的Spotlites劇場,從8月24至27日連續演出四天。在這部堪稱莎翁最殘忍的悲劇中,巧妙融入東方色彩、註入中國陰陽論哲學基礎,詮釋出不一樣的精彩。 中戲博士畢業的顏永祺,是“演演戲”劇社的駐團導演,首次率團來愛丁堡演出的他,接受《歐洲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針對愛丁堡國際藝穗節的不同觀眾群,我引入很多新元素,因為西方觀眾對這出戲的故事相對比較熟悉,我希望讓他們看到不同的泰特斯。比如說,妝容和服裝上應用很多東方元素形成‘陰陽’對比,同時也暗示東西方的對峙。我非常希望觀眾看到不同層次的對抗,這和西方對於泰特斯的解讀是不同的。” 這些新元素令人驚喜,比如演出服裝創造性地設計了鴿子、蛇、蠍、蟾蜍等造型,服飾細節突出了人物所表現的或純潔、或陰險狡詐的性格。與原劇不同,塔摩拉皇後身邊多了一位心如蛇蠍的仆人,象征人們內心的心魔,一名身著蟾蜍服飾的男演員出色演繹了塔摩拉的兒子,反差的性格,戰爭無情,人心更是無情,其實最後的對手也是自己。 又比如由女性反串泰特斯大將軍,象征“陰”。女性角色生動展現出泰特斯凱旋歸來渴望頤養天年的美好願望,但在經歷皇後塔摩拉陷害與殘暴復仇後,終於在怒火中爆發,扭轉乾坤。劇中皇後塔摩拉的蘭州口音,也讓原本殘酷的劇情多了一絲輕松的元素。 首次亮相愛丁堡藝穗節受認可英國媒體譽稱,這部作品是一次先鋒性的大膽改編,導演使用演員碾碎西紅柿的表演手法,來表達角色離去、以及斬首泰特斯兩個兒子的首級,巧妙過度了殘忍的場面,卻又讓觀眾感受到了血腥的殘酷,讓整部作品更具視覺感和沖擊力。 負責當地宣傳推廣的Performance Infinity特別針對該劇團的特點,特別安排了攝影記者的擺拍,讓這個非職業團體在僅有四場演出的情況下獲得英國《衛報》的整版圖片報道,一定程度上認可了“演演戲劇社”首次亮相愛丁堡的視覺吸引力。 這種不同的演繹和出位的街頭宣傳在觀眾中也得到了認可。一位英國退休的戲劇從業者在觀看《泰特斯》後,表達了自己的驚喜,她說:“藝穗節就是一個發現不同戲劇的地方,我很高興看到這麽不同的‘泰特斯’,舞美簡直讓人驚嘆!非常遺憾只演四場,我相信如果有更多場次,會有更多人願意看到這種不同的演繹。” 心有多大舞臺有多大,首次亮相愛丁堡,能得到英國媒體和觀眾認可,劇社算是完成了一個願望。導演顏永祺說,“演演戲劇社”的成員來自各行各業,平時都很忙,這次自費掏腰包、克服重重困難,聚在愛丁堡實屬不易,有一位成員甚至辭去了原來的工作。 問及劇社未來發展,顏永祺表示,希望能代表中國民間戲劇團,去到更多國外藝術節、戲劇節演出;同時,也希望更多熱愛戲劇的非職業人員參與進來,把隊伍壯大,為喜歡戲劇的人們搭建一個互動演出的平臺。“當你不用為生存而發愁的時候,以‘喜愛’和‘玩’的心態加入,那麽演出才沒有那麽多功利心,你才會因為自己是劇社成員而更加觀察生活、用心生活。” 職場是舞臺,人生是舞臺,這群好好生活、用心演戲的非職業人員,以對戲劇的熱愛和創新姿態,在不同舞臺上演繹出自身不一樣的價值。 鏈接: “演演戲劇社”成立於2005年,是中國第一家非職業劇社,成員來自時尚、IT、傳媒、外貿、廣告等領域白領和精英。2006年,“演演戲劇社”第一次在北京人藝公演話劇《到現在還沒想好》。隨後幾年,分別在北京、上海上演話劇50多場,保持著票房飄紅佳績。2011 年憑借原創話劇《七年知癢》一舉拿下中國戲劇文化獎的七項大獎。代表作有《再見拿破侖》、《泰特斯》、《八個女人》等。 歐洲時報特約記者宮瑋、Echo愛丁堡報道

Goya: The Portraits
戈雅:肖像

7 Oct 2015 – 10 Jan 2016 
Sainsbury Wing, National Gallery Portraits make up a third of Goya’s output – and more than 150 still survive today – but there has never been an exhibition focusing solely on Goya’s work as a portraitist, until this autumn when almost half this number will come together at

00:04:19
朱田個展

00:04:19 ZHU TIAN SOLO EXHIBITION@AKP SPACE,XIAMEN 9月15日,廈門,AKP SPACE. 朱田是一個特別的藝術家,在擁有複雜的專業背景之外還有相當清晰的作品思路。此次,AKP島群邀請朱田在廈門進行爲期一個月的駐地藝術創作項目,以名爲00:04:19的展覽呈現這次駐地曆程。 朱田進行不同規模的曆時性裝置藝術創作、行爲藝術實踐,並通過攝影及影像等媒介紀錄行爲過程。 她的內省式作品曾引用巴塔耶、加缪以及耶利內克等人的文學作品意象,以出人意料的形式嘗試顛 覆固有意識,進行幽默而充滿詩意的個人敘事,指向在場與不在場的二元對立。 展覽介紹 此次個展的展名00:04:19
來源于Felix Baumgartner于2012年所創下的超音速自由落體垂直速度人類記錄,4分19秒爲該次自由 落體的總時長。人類對抗地心引力嘗試“飛翔” 的曆史幾乎與文明史一般悠久,這種一直不懈的努力 讓朱田著迷。而人與宇宙不斷變化、錯綜複雜的關系,時而幼稚莽撞、絕望荒謬而不敬,時而作爲人 類最偉大的努力證明著人類生存的意義。 朱田在廈門駐地創作期間,嘗試進行高空跳傘式動作的表演,重新解構跳躍、飛翔、墜落等物理動作。 在爲重新分配、轉化和重複這些物理動作進行身體力行的努力的同時,朱田還意圖在意識形態上對“界限”的定義和形式進行討論——不僅在橫向空間性的、縱向時間的、也包括她自己身體存在的界限 —— 並思考于此界限內外所存在的可能性。 在朱田的作品中,尤其是在這個人類仍在試圖爲事物定義、劃分邊界的時代,“界限”的概念在被作爲懷疑對象的同時,又不可避免地被一再強調,它被用以區隔藝術家與自己所處環境中的未知與混沌。 通過重新演繹那些在社會意義上發生的與邊界有關的活動,朱田撰寫了一段關于自己的界限的構成與 發展的簡史。通過她的重組,那些挑戰著已知邊界以及探究宇宙廣度的人類行爲被置于個人化的背景 下重新思考,並將關于人性的可能與潛力的推測指向一個特殊的獨立層面。 Edging the Edge Each city receives its form from the desert it opposes; and so the camel driver and the sailor see Despina, a border city between two

Play Ground
運動場

展覽日期:2015年9月28-30日 展覽時間:11.30am-5pm 開幕運動會:2015年9月28日,6pm-8pm 地點:The Compressor House, Royal Albert, E16 2QU 展覽“運動場” 將在倫敦皇家阿爾伯特碼頭區的一個舊廠房舉辦,屆時十位倫敦藝術大學畢業的藝術家將利用作品中的動與靜與空間互動,呈現出一個運動中的空間。 展覽運動場的靈感來自於廠房(The Compressor House)的空間特點。The Compressor House 建於1914年,曾經作為碼頭區的冷凍庫房,近年來廠房附近改造成為倫敦的辦公新區,它也被隨之改造為會議室與體育場,然而建築的磚墻結構、挑高的房梁壓縮機的軌道都依然保留著廠房的工業痕跡。時代的更叠導致我們與我們身邊空間的關系轉換得比以往更快也更復雜,就像福柯對於這個時代空間的歸納,“我們處於同時的時代,處於並列的時代,鄰近的和遙遠的時代,並肩的時代。”我們從來不曾孤立於身邊的空間但也很少重視他們的特點。空間的存在從來不僅僅是幾何的容器,也是蘊含著時間與動態的當下。 “白盒子”從二十世紀初以來,由於它的中立性不會對作品的呈現帶來影響,一直被用作於主流的藝術展示手段。但是先鋒的展覽有很多都並非誕生於其中,而是更具多樣化的建築空間, 它們自身的特點與隨機性有時反而會作為打破作品緊張感、增加作品張力的催化劑。十位參展藝術家以前參與的展覽大部分都是在各式各樣的傳統空間裏,這次展覽將是年輕藝術家們走出白盒子的一次探索。“運動場”作為展覽主題意在打破空間原有的靜止呈現出一個運動中的空間。 參展藝術家:駱嘉文,賴威仁,任倫,陸川,王蘇寧,王美瑤,王舒文,邵雪婷,張丹琪,周禹 策展人:李貝殼 活動策劃:王蘇寧 編輯:柯淇雯   特別鳴謝: Royal Albert Dock London 媒體支持:

Dürer’s Island
丟勒的島

Changing Art History Series Vol.Ⅱ – Dürer’s Island Exhibiting Artists: Albrecht Dürer, Pu Yingwei Curator and Producer:Annabel Hao Yang Organizer:Boundless Arts Exhibition Dates:09/09/2015-10/30/2015   10:00-19:00 RSVP:boundlessarts@163.com,+86-10-87621212 。 “誰改變著藝術史”系列 第二期《丟勒的島》 展覽藝術家:丟勒、蒲英瑋 策展出品:楊好 主辦機構:無界藝術 展覽時間:09/09/2015-10/30/2015 周二至周日 10:00-19:00 參觀需提前預約:boundlessarts@163.com,+86-10-87621212 《丟勒的島》是“無界藝術”推出的“誰改變著藝術史”系列第二期展覽,也是“無界藝術”第一次展出當代藝術家的作品。正如“無界藝術”創始人楊好在策展前言中說到的一樣——“無界藝術提供給藝術家的是島嶼,不是寵溺。” 《丟勒的島》對於當代藝術史意味著多層次的觀察與參與,並不宣誓“無界藝術” 變成了當代藝術圈兒的分子。從這次展覽開始,“無界藝術”的宗旨是站在藝術史的角度上找尋線索,對藝術史檔案、藝術作品做一個梳理,在這一過程中,圖像和文字都是不可或缺的。 在這次展覽中,“無界藝術”拿出自己的藏品之一——丟勒在1510年創作的《人類的墮落》。這張作品在大英博物館也能看到。在丟勒的一生中,曾經修改並完成了多達6個版本的《人類的墮落》。“無界藝術”所收藏的這一版本,不同於其他展現亞當和夏娃於伊甸園的場景,展現的是一個時刻,是亞當和夏娃被上帝的使者逐出失樂園的時刻。 蒲英瑋現今在裏昂繼續學習繪畫,他於2012年獲得了約翰摩爾繪畫獎。他作品中帶有一種古典。這種古典性不來自於表象,更不是一種造作,而是存在於內在的一種東西,而這,正是“無界藝術”想通過藝術史抓到的一條經脈。 展覽名為《丟勒的島》,我們想表達的是每一位古典大師,如丟勒,他們開創了一個時代,更為所有的藝術家開創了一座島嶼。丟勒正如同一座藝術的島嶼,不斷地被拜訪和重訪,蒲英瑋是其中一位訪者,他的作品更像是一位智者和詩人的敘述,這樣的人是可以被定義為藝術史中的藝術家的。在“無界藝術”展出的這一系列蒲英瑋的作品,大多以黑色基調為主,不同層次的黑、灰、白,意味著變化與不變,它的表達方式是很節制的,同時又很隱晦,甚至在每一個被放大的毛孔上,我們都可以清楚的看到從丟勒開始的,貫穿始終的理性和激情。盡情歡歌的藝術家也許盡興,但並不偉大,藝術家的內心總是矛盾的,他們不止和觀者對話,更和自己對話。 和丟勒的原作處於同一空間,這次展覽展出蒲英瑋的四張作品:《敘事史I》《敘事史II》《等待I》《等待II》。在丟勒和蒲英瑋的作品並置時,他們之間的對話是循環且往復的,這種循環往復更多建立在歷史的線性基礎上,使思考成為必須。 藝術史由過去,現在,未來三個維度組成。藝術進程的改變不是在喧囂和硝煙中完成的,它的改變是滲透,是靜默而克制的,但這種改變是深遠而革命的。“無界藝術”所進行的,正是這樣一場改變。 楊好 2015/8/31,於北京: 和英瑋初次相見是在2014年5月的巴黎。當時小皇宮在展覽Toulouse-Lautrec,大皇宮則布滿了Bill Viola。我們坐在大皇宮的餐廳裏,吃著非常簡單的食物,聊到了馬格利特、委拉斯凱茲、符號學、本雅明以及丟勒。走在塞納河畔,我們既不是歐洲大陸的歸人,也不是文明遺產的過客。身份、藝術、歷史,這些詞幾乎纏繞著每一位觀者,與創造者。 effet au premier coup d’oeil,從我第一眼看到英瑋的作品,這個詞便縈繞於此。“即時視覺效應”,這是一個非常古典的詞語,幾乎傳遞了藝術最真實的功能——藝術家是偶然性的詩人與智者。視覺在時間的經驗中傳遞了一種對藝術的俯視。 1510年,丟勒,《人類的墮落》。這個失樂園裏經久不衰的故事,丟勒來回修改了六個版本之多。無界藝術展覽中的這個版本展現的是一個時刻,是亞當和夏娃被上帝的使者逐出失樂園的那個時刻。天使之劍的指向、神之手與肉體的觸摸、亞當的臉與夏娃的臀部,這裏充斥著無數潘諾夫斯基迫切的隱喻。在這裏,對“時刻”的關註意味著對過去和未來的迎接,意味著“在場”與恒久的聯系。 2015年,蒲英瑋,《敘事史》。這組作品和丟勒有關,然而我們都不願出現“致敬”這樣表面的字眼。更多地,這不是一場展示與模仿,而是一場野心勃勃的敘事。英瑋作品中敘事的力度並不來自於畫面節制的細節與深思熟慮的毛孔,雖然這些細節使我們不斷回想起藝術與理性最初的相遇。他畫中的力度來自於歷史。在藝術史中,沒有真正的繼承者,只有拜訪者。丟勒如同一座島嶼,不斷地被再訪與重訪,蒲英瑋便是其中一位訪者。 我也願意以這樣方式登陸當代藝術。對於無界藝術或是我本人來說,我們提供給藝術家的是島嶼,而不是寵溺。對於登陸者來說,在時間中,歷史不斷無限地重復著自身,坍塌與重生不斷輪回。 編輯:柯淇雯

Absence
缺席

Camden Image Gallery, London Sep 19-20th   Absence of the Subject Subject’s absence. Who is wearing, or – if these two are to be differed from each other – equipping? Without asking the necessary question of “why” – since this question perhaps should never be relevant to “fashion”, proper – one is encouraged to inquire,

SIDELINES
旁觀

Exhibition dates: 14 – 20 September 2015 Candid Arts Trust Gallery 3-5 Torrens Street, London EC1V 1NQ Private view: 16th September Professionals’ reception: 17th September . . ART.ZIP is pleased to announce Sidelines, a solo show by Chinese-born recent Slade graduate Sun Yi, presenting work from several series created throughout his degree, between 2013 and

Heartbeat
脈動的雲彩

專訪查爾斯·佩逖倫   8月27日,法國藝術家查爾斯·佩逖倫(Charles Pétillon)在倫敦考文特花園(Covent Garden)的大型裝置作品《心跳(Heartbeat)》正式揭幕,10萬個氣球組成的作品如一朵“白雲”懸置於整個考文特花園市場內,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將在一個月的時間內體驗這座擁有200年曆史的建築群所呈現的不同以往的夢幻體驗。 考文特花園市場的藝術委託項目一直以來都非常引人注目,很多世界知名藝術家都與他們有過合作,比如英國藝術家逹明·赫斯特(Damien Hirst)和美國藝術家傑夫·昆斯(Jeff Koons)都曾在這裡展示他們的大型互動藝術裝置作品,除了這些“大腕兒”藝術家之外,其他還有很多牛人也參與過這裡的項目,比如《五十度灰》的導演薩姆·泰勒(Sam Taylor-Johnson),塗鴉大師班克西(Banksy),設計師保羅·考克賽治(Paul Cocksedge)等等等等。     此次佩逖倫是他第一次在法國之外創作大型的裝置作品,同時他希望通過將考文特花園的歷史風貌與他的創作相結合,來創造一種生命律動的氣場,讓人們感受這裡所充滿的生命氣息和歷史記憶。   ART.ZIP:可不可以給我們介紹一下您這次在倫敦展出作品的來龍去脈? CP:我是一位攝影師,也是一位視覺藝術家,幾個月前,考文特花園市場的運營方找到我,問我願不願意為這裡量身定做一件公共裝置作品,我知道考文特花園是非常知名的市場也是倫敦最受歡迎的景點,所以我接受了他們的邀約,於是開始調研和構思如何創作一件和這裡的環境相契合的藝術作品。我對考文特花園這個區域的歷史非常感興趣,這些古老的建築改變了整個區域的景觀和規劃,而同時,這裡又是倫敦潮流和現代生活方式的策源地,因此,我決定用一種方式來將這裡古老的記憶和現代的氣息鏈接起來,讓人們能夠意識到這裡承載的過往歷史以及它現在所代表的時尚生活。 ART.ZIP:為什麼要採用白色氣球作為創作的主要材料呢? CP:其實很簡單,因為我特別喜歡這個材料,世界上絕大部份的人都能一眼看出這是什麼東西,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不論是中國人還是英國人,白色氣球這個媒介不需要過多的闡釋和說明,大家都能看懂,而且不會有誤解。白色氣球看上去非常廉價,不像鑽石和黃金那樣耀眼奪目,但氣球非常的平易近人,能讓更多人欣賞和接近。 ART.ZIP:這件作品在造型上有什麼樣的考慮嗎? CP:第一眼看上去應該會讓人想到是一朵雲彩吧,在晚上的話,你可以看到裡面光線的變化,這是一件有呼吸和心跳的作品,也是在喚醒人們對周邊那些看似毫無生機的事物進行重新認識的必要。 ART.ZIP:您也是一位攝影師,您是如何看待藝術家和攝影師與商業品牌進行跨界合作的? CP:我以前是一位商業攝影師,但是我有我自己的藝術項目,我所參與的藝術項目和商業項目是分開的,我的商業性的攝影作品不會干擾我自己的藝術創作,這兩部份是割裂的,也有很多品牌希望用我的藝術作品來推廣他們的作品,但是我都拒絕了,因為藝術作品是用來提出問題的,是關於你我的生活的,而僅僅從形式上來挪用于商業目的話,就失去了它本來的意義了。我希望用自己的商業作品來賺錢,但我創作的藝術作品是去商業化的。      

Into the Waste Land
走向荒原

Text by Zhao Jun(趙均) Director of Oriental Art Department of Nan Kai University 1st August 2015. . Although Sun Yi has just been awarded Master of Fine Arts by Slade School of Fine Art, he has already held many exhibitions in England and Beijing. The footprints of his works are scattered across the world of

Unravelled Connections
如梳如理,所系為開

Text by Katie Hill   … ‘as lowly as mere objects’ ……“如單純之物一般卑微”   You might ask the question: ‘what is an artwork?’ Start with an everyday object, something you barely notice – a free newspaper left on the tube, a bench, a packet of cigarettes, nails or pieces of debris: wood, wire and string. Small insignificant

Zanzibar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桑給巴爾國際電影節專訪

An exclusive interview for Art.Zip with Professor Martin Mhando, CEO of Zanzibar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A shared journey, a shared dream by Julie O’yang . Film is a language, says Martin Mhando, the current curator and CEO of Zanzibar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ZIFF). Because film is about breaking narrative conventions and about diversity. The Zanzibar International

The faces of New China
新時代的容顏

30 years since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appearance of Chinese models text by Jin Li Lim . . 22 July 2015 will mark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the first time (ever) that fashion models from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ravelled overseas to walk in a show for a Western designer. Three decades ago, the designer

“One shoe can change your life”
“鞋子改變命運”

Interview with Bespoke Shoemaker Caroline Groves “One shoe can change your life.” –Cinderella 25th Jul 2015 Filming by Huanxin Huang (Syndi Huang) Editing by Xiaoyue Yu (Michelle Yu)   Caroline Groves is one of the few in the world, a traditional bespoke shoemaker. With over 25 years of experience hand making shoes her creative talent crosses

高山流水覓知音
中國傳統民樂“飛越”英倫

8月22日,中國傳統民樂演出“高山流水 飛越英倫”在倫敦威斯特敏色特中央大廳奏響。由中國最優秀的指揮大師和作曲家關迺忠先生執棒中國頂級民族管弦樂團——中國音樂學院華夏民族樂團,與“二胡皇後”宋飛女士、“聖手簫王”張維良先生、“京胡名家”張尊連先生等中國頂級民樂家聯袂演出,再現民族經典,用觸動心弦的音符,為聽眾帶來了一場震撼心扉的視聽盛宴。當日的演出現場座無虛席,中外樂迷連呼過癮。 。 。 華夏民族樂團成立於1964年,已成長為中國當今頂級的民族管弦樂團之一。在藝術風格上,樂團既掌握了中國優秀的傳統音樂和民間音樂,使這些古老而神秘的東方神韻得以傳承和弘揚;同時也積極創新,推動音樂風格多元發展,創作出具有中華民族氣派又具有強烈時代氣息的新作品。 華夏民族樂團此次演出陣容強大,中國頂級民樂家雲集,超高難度的獨奏樂曲給觀眾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二胡,阮,笙,琵琶等皆是不同於西洋樂器非常具有特色的民族樂器,涵蓋樂器種類之多也是史上少有。 中國最優秀的指揮大師和作曲家關迺忠先生,以他出眾的音樂才華譜撰了無數名曲,他曾先後擔任東方歌舞團指揮及駐團作曲家、香港中樂團音樂總監、臺灣高雄市國樂團指揮等,並以其優秀的作品和指揮,打造了樂團獨特的音樂風格。今次關迺忠親自指揮的樂團演繹了多首他自己的精選作品,除了樂迷非常熟悉的《月圓花燈夜》、《豐年祭》外,更有青年琵琶演奏家程雨雨女士以琵琶獨奏他的名曲《傾杯樂和胡旋舞》。 音樂會特邀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宋飛女士加入,她被喻為“中國二胡皇後”,其二胡演奏藝術集各家各派之精華,是中國當代譽滿國際樂壇的二胡演奏家,此次她獨奏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用起伏跌宕的變奏展現淒美深邃的意境,舒緩悠長的旋律仿佛發自內心的述說,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一位飽嘗人間疾苦的人感慨唏噓、憂憤交加的心路歷程。 “聖手簫王”張維良先生是著名笛、簫、塤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曾在英國皇家音樂廳、美國卡內基音樂廳、林肯音樂廳等舉辦過多次獨奏音樂會。在此次音樂會上,他用笛子獨奏《花泣》和《小放牛》。前者運用散板、運腔與緊打慢唱的技法,具有強烈的音樂感染力和表現力,後者歡快活潑,極富田園風味。 此外,京胡名家張尊連先生連同二胡演奏家馬可女士合奏膾炙人口的京劇曲牌——《夜深沈》,著名青年嗩吶演奏家張倩淵女士嗩吶獨奏河南民間樂曲《全家福》。其他曲目還有熱鬧歡騰的《山村的節日》、台灣老歌《月夜愁》、富有濃厚民族色彩的《北京喜訊傳邊寨》等。 中國駐英國大使館文化處項曉煒公參,大使館經參處金旭公參以及The remembrancer of the city of London Paul Double先生對於此次演出表示了大力的支持。英國女王在布倫特區的代表Mei Sim Lai女士:“非常感謝主辦方邀請我們作為貴賓參加在威斯敏斯特中央大廳舉辦的音樂會。祝賀主辦方能夠組織如此成功的活動。華夏民族樂團真是太棒了!我們在這樣的音樂盛會中非常享受,謝謝!”  

Jonathan Holloway’s Jekyll & Hyde
變身怪醫

Presented by Chung Ying Theatre Company, in association with Red Shift Theatre Productions Ltd Platform Theatre, King’s Cross, N1C 4AA Tuesday 28th July – Saturday 8th August 2015     Jonathan Holloway’s audacious adaption of Robert Louis Stevenson’s Jekyll & Hyde re-renders this dark tale of terror and suspense as a genuinely disturbing thriller for

Site Replication
現場複製

Date: 2pm/04/07/2015 Location: Walthamstow Marshes, London Curator: Haili Sun Artist: Haili Sun, Le Guo, Yi Sun, Mu Tian, Jeremy Lee, Lisa Chang Lee “Site Replication” – is the proje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from the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 When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becomes the entire object of ones consciousness, the awareness is not only through passively recording and

Nocturnal Friendships
夜間的友誼

Curated by Liu Wei and Li Bowen 劉韡及李博文策展群展 . July 9-August 22, 2015 2015年7月9日至8月22日 407 Pedder Building, 12 Pedder Street, Central, Hong Kong 香港中環畢打街 12 號畢打行 407 室  . . Hong Kong, June 29, 2015—Lehmann Maupin Hong Kong is pleased to present Nocturnal Friendships, an exhibition that examines various forms of friendship and considers the idea

Soundscapes
聲圖

8 July – 6 September 2015 Sainsbury Wing, National Gallery . This summer, the National Gallery offers visitors a unique opportunity to experience some of the highlights of the collection in a very different way, through what they hear as much as what they see. Leading contemporary sound artists and musicians Nico Muhly, Susan Philipsz, Gabriel

Micro Micro Revolution
微型小革命

展覽時間:2015.7.2-9.6 展出地點:英國曼徹斯特 | Centre for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策展人:呂佩怡 參展藝術家:3組藝術計畫 吳瑪俐/竹圍工作室「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 許淑真/盧建銘「河岸阿美的物質世界」 黃博志「五百顆檸檬樹」 . 駐英國代表處文化組黎天曌提供 . 這個展覽旨在強調藝術在台灣社會現實所產生的改變力量。「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河岸阿美的物質世界」、「五百顆檸檬樹」這三個藝術計畫皆為以過程為基礎、長期、參與社會的行動,分別將藝術視為關注環境生態的方法、做為社會運動的另類策略、做為交易交換平台。這三個計劃對待社會議題不採取挑釁路徑,而是使用一種柔性策略、生態友善態度,以及強調藝術的療癒力量。一如吳瑪俐所說「編織關係」,這些計畫已產生某些社會效應與改變,這也就是這個標題「微型革命」之意義。透過這個展覽同時也展現台灣社會的多元樣貌,以及不同於西方當代藝術的獨特藝術路徑。除在Centre for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的文件式展覽之外,每個藝術計畫皆搭配一個英國在地團隊,以合作的方式進行深度文化交流。並舉行研討論、講座、藝術家導覽、工作坊等,以多元化方式展開議題與開啟對話。 藝術作為一種環境 吳瑪俐策畫的《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指出「所有環境問題背後其實是文化問題」,短短十公里的樹梅坑溪正是台灣以經濟發展為主軸之下人們對待自然的縮影。此藝術行動以水連結破碎的土地,以行動建立起與樹梅坑溪的關係,並以藝術之開放性聯結起各專業人員以及在地的人們,嘗試讓環境藝術行動成為改變的力量。 藝術作為一種社會運動 許淑真與盧建銘的《植-物新樂園》系列從2008年起以生態藝術+文化運動的方式長期進行,嘗試將地理學、生態學、人類學、語言學、和社會學相互對話的植物調值計畫,它在特定地點、族群和時間的研究,以文學與藝術的方式去敘述,討論社群生活和急速變遷中的地景 。此藝術計畫一路陪伴都市邊陲大漢溪畔的撒烏瓦知部落居民,以藝術進行另類社會運動,重建/見部落住屋與文化。此次展覽以「河岸阿美的物質世界」為主軸,以廢棄棧板建屋,展出採集文化、部落生活、抗爭影音卡拉ok、河岸阿美圖書館等。 藝術作為交換平台 黃博志關注農業經濟與消費商品機制之間的關係,試圖利用藝術資源去回饋農民此一經濟上的弱勢族群。《五百顆檸檬樹》(2013)將美術館展覽作為機制,預先販賣酒標,此筆資金做為新竹北埔地區三塊廢耕地的重新種植檸檬樹的第一桶金,兩年後待檸檬樹收成將製造成檸檬酒給酒標的認購者,以此探討農業、經濟、民生消費與生產等議題。   編輯:柯淇雯 Qiwen Ke

Melodies from the Heart
中国音乐学院华夏民族乐团2015年英国巡演

愛丁堡國際藝術節▪2015,將迎來一場中國傳統民樂演出 “高山流水 飛越英倫” 。屆時, 將由中國最優秀的指揮大師和作曲家關迺忠先生執棒中國頂級民族管弦樂團–中國音樂學院華夏民族樂團,與“二胡皇後”宋飛女士、“聖手簫王“張維良先生、”京胡名家“張尊連先生等中國頂級民樂家聯袂演出,再現民族經典樂曲,用跳動的音符觸動心弦,為聽眾帶來一場震撼心扉的視聽盛宴。

Unreadable
無以言表

無以言表: 倫敦藝術大學切爾西學院藝術系研究生群展 Unreadable: Group show of UAL Chelsea College MFA students   展期 | Date:2015.7.1-7.7 | 1st – 7th July, 2015 地点 | Add:伦敦盤古大陸雕塑空間 | Pangaea Sculpture Space, 43-45 Gransden Avenue, London, E8 3QA 开幕 |Opening: 2015.7.4 16:00-20:00 | 4-8pm, 4th July, 2015 策展人 | Curator:秦文娟 | Chun Man Kuen Angel (MA, Courtauld Institute of Art, UoL) 参展艺术家 |

Chinese Art from 1970 to Now
中國藝術四十年

The Whitworth
1 July – 20 September 2015

In what has been a challenging four decade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rt, Chinese artists have constantly navigated between domestic and global artistic, social and political tensions in their pursuit of artistic freedom.

Joseph Cornell: Wanderlus
約瑟夫·康奈爾漫遊記

The Royal Academy of Art July – 27 September 2015   In July 2015, the Royal Academy of Arts will present an exhibition of works by American artist Joseph Cornell (1903-1972). Joseph Cornell: Wanderlust will offer an overview of the artist’s inventive oeuvre, surveying around 80 of Cornell’s remarkable box constructions, assemblages, collages and films.

So You Can’t See
所以你看不見

任倫個展 所以你看不見So You Can’t See 地點:The Gallery on the Corner, 155 Battersea Park Road ,London SW8 4BU 2015 年7 月3-5 日 開幕式:7 月3 日18:00–21:00 開幕式表演: 2015 年7 月3 日, 19:00-19:30 藝術家網站:www.ren-lun.com “所以, 你看不見(So You Can’t See)”作爲藝術家任倫在倫敦的首個個人影像作品展,其不僅延續藝術家對于情感、人體及日常環境之間關系的研究,同時還凸顯出了藝術家本身對于媒體藝術強烈的認知和批判。展覽將傳統的畫廊空間轉變了一個隱秘的影像實驗,構建了一個多維度的空間。該展覽以藝術家個人的敘述模式爲主,共分爲行爲、影像及聲音三個部分,並伴隨著藝術家從未公開過的日常影像資料展出。開幕式當天,藝術家的行爲作品《I Want You To See》將作爲整個展覽的開始。 “所以,你看不見(So You Can’t See)”事實上展現的是當代媒體藝術發展的一種消極的現狀,其主要因爲以下兩點:第一,時代性。由于數字化的遍及,人們的生活已經被不斷閃爍和刷屏的屏幕所占據,所有屏幕都是在不斷的閃爍和刷屏,這使得人眼承擔了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更大的複合量,導致很多人出現經常性的眼睛酸痛。這樣的大量屏幕閱讀量導致人類的閱讀速度比以往更快,閱讀的質量卻在越來越差 。任倫稱之爲瞎掉的一代。第二,藝術性。雖然當今的影像藝術已經成爲了衆多藝術家表達觀念的流行媒介,但事實上,影像藝術的發展卻仍停留在模仿和片面、局限的操作狀態中。這使得一些原本創作想法很好的作品卻非要加上強烈的閃屏(一種影像制作手法,通過對人視網膜産生的刺激來強化人的感官情緒)去證明這是影像藝術。然而如今我們已經經過了這個影像藝術在技法上探索的階段,回歸作品本身,用影像最基本的時間、空間和運動來表達作品真實的想法和概念,這才是影像藝術的真正價值。這也是“所以你看不見”的實質。 在這個展覽中,藝術家對其之前的作品進行了重新審視,試圖在影像的時間、空間、聲音和運動等特性上來進行新的思考和表達。比如在作品“Action1-3” 中,藝術家在三種不同的時間長度裏記錄了三種不同動作,以此來放大那些時空對于自然狀態和動作的影像,從而回歸藝術最純粹、原始的面貌。“Coca Cola”試圖對人們生活中最細微最不易被察覺的事物進行還原和放大,在給予人們另類的感官體驗同時,引發人們對于藝術、生活更細致的關注。 關于藝術家 任倫(1989 年出生,山西,中國),本科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實驗影像專業。目前就讀于倫敦藝術大學切爾西藝術學院FineArt 專業。他的作品主要運用影像作爲媒介表達藝術與自發或偶發現象的關系。他的實踐還包括聲音,裝置以及繪畫。 他的主要參加的展覽包括: “創意雍和”藝術節之方家胡同46 號藝術節,北京,(2009); 影像,中國影像藝術年展(2010),北京,(2010); 影像,第二屆燕格柏國際藝術節,北京,(2010); 影像,“冷記憶”空間媒介藝術展,北京,(2011);

The RA School Show
皇家美術學會畢業展

12 – 28 June 2015 London, 22 May 2015: The RA Schools Show is the annual exhibition of works by artists graduating from the UK’s longest established art school, the historic RA Schools. This year marks the 140th anniversary of the RA Schools’ students exhibiting their work to the general public. The show will present

Shoes: Pleasure and Pain
“痛快”始於足下

13 June 2015 – 31 January 2016 The transformative power of extreme footwear will be explored in the V&A’s summer 2015 fashion exhibition, Shoes: Pleasure and Pain. More than 200 pairs of historic and contemporary shoes from around the world will be on display, many for the first time. The exhibition will explore the agonizing

Carsten Höller: Decision
卡斯滕•霍勒:抉擇

This major exhibition at Hayward Gallery presents a wide range of Höller’s works, from newly made pieces that have been especially commissioned, to key early artworks like The Pinocchio Effect (1994) and Upside Down Goggles (1994-2009). It brings together kinetic sculptures, videos, installations and light works that are designed to profoundly re-orientate our awareness of time and space, reflecting Höller’s wide‐ranging interest in the nature of consciousness.

RA Summer Exhibition
皇家美術學會2015夏季展

MICHAEL CRAIG-MARTIN CBE RA CURATES EXPLOSION OF COLOUR IN SUMMER EXHIBITION 2015 London, 3 June 2015: Leading British artist and influential teacher, Michael Craig-Martin CBE RA, this year’s co-ordinator of the Royal Academy’s Summer Exhibition, has focused on a new layout of the Main Galleries, curating an explosion of colour. The Summer Exhibition will open to

Ai Weiwei
艾未未

CURRENT
Royal Academy of Art
19 September – 13 December 2015

the Royal Academy of Arts will present a landmark exhibition of the Honorary Royal Academician, Ai Weiwei.
The exhibition will include significant works from 1993 onwards, the date that marks Ai Weiwei’s return to China following more than a decade living in New York. Ai Weiwei will create new, site-specific installations and interventions throughout the Royal Academy’s spaces.

Two Truths
雙重真理

Two Truths at West London’s Griffin Gallery brings together six talented Japanese artists and recent graduates working in both London and Japan. Works range from photography, to painting and sculpture, while the artists themselves use distinctive approaches to form a dialogue about the contemporary art climate and their cultural heritage. Japanese by birth and legacy, three of the

Central Saint Martins Degree Shows 2015
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畢業展

DEGREE SHOW ONE: ART Around 1300 students will be showing their work across eight programmes – Art; Product, Ceramic and Industrial Design; Culture and Enterprise; Drama and Performance; Fashion; Graphic Communication Design; Spatial Practices; Jewellery and Textiles. Central Saint Martins attracts some of the most creative students in the world to experiment, challenge and provoke

Zabludowicz Collection: 20 Years

Founded in 1994, the Zabludowicz Collection has rapidly grown to become one of the world’s leading independent contemporary art collections. It now contains over 3000 works by over 500 artists, and continues to grow and evolve. This new exhibition gives an insight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a history still in the process of being written.

Four Decades of Chinese Art
中國藝術四十年

The Whitworth announced today that Four Decades of Chinese Art will be the next major exhibition in their newly renovated exhibition spaces. The exhibition will be the first UK show curated from the renowned M+ Sigg Collection. It brings together 80 significant works by leading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ists including Ai Weiwei, Cao Fei and Zhang Peili, to examine how art can question, challenge and stimulate.

What Is Luxury
什麼是奢侈?

As the title suggests, the V&A exhibition What is Luxury? aims to interrogate and expand understandings of luxury by presenting exceptional examples of contemporary design and craftsmanship alongside conceptual projects which interrogate fundamental ideas of luxury, its production and future. Over 100 objects address how luxury is made and understood in a physical, conceptual and cultural capacity.

Christopher Williams: The Production Line of Happiness
克里斯托弗威廉斯:幸福生產線

Christopher Williams: The Production Line of Happiness 克里斯托弗威廉斯:幸福生產線 The Whitechapel Gallery presents the first UK retrospective of American artist Christopher William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artists working with photography and the production and display of images. Christopher Williams’ recent photographs reveal the unexpected beauty and cultural resonance of commercial, industrial and instructional photography, and also adopts

Interview with Artist Weng Yu
專訪影像藝術家翁羽

  翁羽,通過對影像藝術的研究,提出了“日記實驗影像”概念。加強影像藝術對社會的影響。他認為影像如同紙筆, 但記錄是其基本功能,而帶有探索型的影像更具價值,如果實驗影像可以日常化社會化,就無所謂實驗,而是日記式的社會集體藝術表達! 翁羽的實驗影像作品向來具有強烈的個人標簽,他的作品多探討世界觀和哲學問 題。他從東方哲學出發,尤其受到佛學思想的影響,通過對當下中國現狀的觀察 用意象化的手段表達其個人觀念。   以下為影像作品圖片: 《兵马对话兵马俑》 《无常》 。 ART.ZIP: 作為一名影像藝術家,您是如何開始實驗影像創作的呢? WY: 對我來說每個作品的創作過程都充滿了神秘感和偶然性,實驗影像的特質就在於沒有什麽可能性和不可能性。我期待一個作品從無到有到完成再到消失的整個過程,我的作品留不下什麽它僅僅是個創作過程。每個作品的起點都不盡相同,但所有作品都來源於我對生命思考及對自我意識上的探討。今天的當代藝術已經模糊掉了創作的方式,無論是影像或是其它,曾經用畫筆今天用數字媒體,僅此而已。而“實驗”的概念存在於對影像美學本身的探討和創作理念的探討兩個方面。 。 ART.ZIP: 哪些藝術家或理論對您產⽣生過影響? WY: 我的藝術理念來源於東方的神學,哲學和佛學,我的作品都是充滿神秘和玄幻感的(“日記影像”這個概念的作品除外)。最初對影像產生興趣的時候是看了白南準的作品後,從那以後我決定用影像來創作作品。而在看了馬修巴尼的展覽後讓我開始研究影像內在語言的表達,去探討影像語言而不是僅僅把影像作為一種創作方式。 很早的時候我就對中國的神話充滿了好奇。中國的神話玄學結合了東方哲學,宗教和原始社會生活,它存在於人們不約而同的想像中,從這樣的土壤發展來中國神話本身就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美學語言。我的作品通過一些具有東方神秘色彩的故事,造型,典故等來探討關於生命和當下中國的問題。而作品本身透露出的神秘的玄學色彩同樣是中國人習慣的閱讀方式,他們熟悉玄學的存在,熟悉神,鬼於自己的關系並知道如何恰當的處理好三者的關系。他們共同存在並相互寄養,在中國人的血液中流淌著。我的作品也正是通過這樣的書寫方式展開的。 。 ART.ZIP: “日記”概念是如何衍生的?哪部藝術作品最能體現您的日記化概念? WY: 我的“日記”概念衍生於網絡思維方式,類似論壇的帖子或是WECHAT朋友圈。通過對一些社會各種奇葩現象和事件的思考展開創作,從而探討關於當下社會的價值觀,生存現狀。這種“日記”具有紀錄性和探討性,同時它是短時的,過去就過去了,無論發生過什麽總是有新的一浪襲來。反而這種一幕一幕的過場等同於東方文化對於生命和世界的思考,過去就過去了,一切類似春去冬來一樣都是自然現象,我們只在現在此刻。 我的“日記”概念下的作品是一個長期的,具有時效性和失效性的。它自然的發生也自然的消亡。 作品《性愛大廈》正是這個概念的最好詮釋。這個作品通過微信的網絡傳播途徑,每個人回答上一個人的問題,同時向下一個人提出問題,他們之間也許認識也許不認識。但都是在同一個話題下展開的,這個過程充滿了神秘感和各種可能性。可以瞬間停止亦可以永遠傳遞下去,這就是這個作品最有魅力的地方而不是作品的影像部分。 。 ART.ZIP: 您把影像作為紀錄的手段,以性愛大廈為例,參與者順序和問題都是隨機的, 請問如何看待這種非刻意性和不可控性? WY: 我覺得每個參與這個作品的人都是完成這個作品的偶然藝術家,他們偶然的出現,偶然的提問題和回答問題。而他們的偶然在於作品設計上隨機性,作品本身不知道下一個是誰,是什麽問題。每個人的回答和提問無論什麽內容都能透射出今天的中國人對一些問題的看法或價值觀。這些偶然性和不可控性正是這個作品要表達的,如同今天越來越網絡社交化世界,一切都是隨機和不可控制的,沒有起點和終點,我們可以接收也可以發布,我們可以是觀眾也可以是導演,一切無常。 。 ART.ZIP: 目前實驗影像在中國新媒體藝術中處於怎樣的位置或階段?與西方作比較, 有什麼優劣之處? WY: 當下中國的實驗影像還是從繪畫思維出發的,而並沒有把“影像”作為創作的本體。通常影像藝術家只是把影像當做畫筆,影像語言的可能性的研究才能讓實驗影像有更多的可能性。 如果從技術層面上來說,中國藝術家接觸數字藝術還不久,還需要更多的嘗試來創作。而中國正處於數字爆炸期,廉價的技術支持會讓影像藝術家更容易掌握和創作以往沒有過的。西方藝術家更習慣於用新的媒介方式做創作,這是藝術觀念和藝術態度決定的,他們會發現很多有意思的媒介並推進某種媒介的表現形式,這是西方藝術家的優勢。無論東西方的數字藝術家都要從數字藝術本體語言出發,不要為了數字而藝術,也不要為了表達而表達。藝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處於高度共同化和一體化,因為有了新媒體藝術,全世界的藝術家的距離更近了,我們可以在不同的空間做同一個作品,在同一時間完成同一個作品,越來越多的藝術形式會出現,越來越多跟藝術無關的人會進行藝術創作或活動。 。 ART.ZIP: 您對新媒體藝術的態度是什麼?有沒有一些客觀因素會影響您的創作? WY: 從2004年我開始研究新媒體藝術,寫過一些關於新媒體和影像創作的文章。藝術沒有新舊,唯一新的是創作的方式(媒體),而今天過去了就不新了。藝術與新舊媒體無關,我覺得新媒體帶給我們的最重要的是藝術語言的更多可能性,讓我們有了更多創作的空間。我們可以借助數字,信息和網絡技術進行藝術創作,它們有傳統藝術所不具備的更多可能,我們可以讓更多的人共同參與藝術創作和藝術活動,可以引發更多思考,可以通過互動來娛樂化藝術,也可以最大化的模糊藝術與生活界限,新媒體藝術讓藝術創作變得無所不能,這也是我選擇用影像來創作藝術作品的原因。 每一種藝術形式都具有其獨特的優勢,同樣也有短板。對於我個人而言,藝術創作的難度是技術層面的,我作品的原始方案很多都是具有互動性的,而互動裝置需要跟多人和大量技術支持才能完成不至損失作品呈現,這些技術的限制對作品本身的損耗是巨大的。 。 ART.ZIP: 影像是藝術表達的一種手段,您是否會將“日記”的概念朝更多元的方向發展?或者和我們介紹下您接下來的創作? WY: 是的,我下面的一個作品就是“日記”理念的延續。這個作品是關於一個案件的真實事件。這種創作方式下我拋棄一切視覺化和美感,我會用講述的方式展開,而留給觀眾更多的思考空間。同時將敘事融入其中,有些片段的支離破碎的情節或敘事,但不追求真正的敘事,著重讓作品的內在聯系消解掉電影化的語言。 日記的創作方向勢必會更加社交網絡化,更加隨機和簡約。我的作品有兩只眼睛來看世界,一個是社會化的,一個是個人化的。社會化的就是日記過程,個人化的就是對玄學和生命的探討。 。 个人实验艺术履历

Henry Moore – Back to a Land
亨利·摩爾 — 回歸大地

“亨利摩爾—回歸大地 ” (Henry Moore: Back to a Land) 特展於今年春夏蒞臨約克郡雕塑公園 (Yorkshire Sculpture Park)。2015年3月7日—9月6日間訪者可在摩爾的故鄉看到他一系列各尺寸, 媒介, 室內與室外的作品,以及工作室陳列和攝影回顧。本次特展展出亨利摩爾藝術生涯共120件作品,以全新的角度看待摩爾與大地母親,他熱愛的土地間的緊密聯系。

Defining beauty
美之義

26 March – 5 July 2015 British Museum Sainsbury Exhibitions Gallery   Experience the brilliance and diversity of ancient Greek art in this major exhibition focusing on the human body. For centuries the ancient Greeks experimented with ways of representing the human body, both as an object of beauty and a bearer of meaning. The

Designs of the Year 2015: The Nominees
2015年度設計獎提名

25 MARCH 2015 – 23 AUGUST 2015 London Design Museum   DESIGNS OF THE YEAR 2015: NOMINEES ANNOUNCED 76 NOMINATED PROJECTS INCLUDE AN OFF-GRID ECO TOILET, MICROCHIPS THAT MIMIC HUMAN ORGANS, A CAMPAIGN PROMOTING UGLY VEGETABLES AND A BOOK PRINTED WITHOUT INK 2015’s Designs of the Year nominees, announced today by London’s Design Museum, represent

Here sun and moon Float day and night
乾坤日夜浮

[Here sun and moon Float day and night]——Zheng Wenxin Solo Exhibition Artist: Zheng Wenxin Date : 28/03/ 2015–06/05   Opening: 3pm-6pm on March,28th 2015 Address: Hunsand Space   A8,No.211 Cao Chang Di ,Chao Yang District, Beijing T: 010-53317400 M:+86 18515992737 E: hunsand@hunsand.com   W: www.hunsand.com   [Here sun and moon Float day and night] —— The Audio Visual

Lynette Yiadom-Boakye selects from the V-A-C collection
麗奈特·伊丹-博克易與VAC藏品合作的策展項目

Natures, Natural and Unnatural 17 Mar – 14 Jun Whitechaple Gallery Turner Prize nominated artist Lynette Yiadom-Boakye (b.1977) known for her striking figurative paintings of imagined characters, selects works inspired by nature from the V-A-C collection. Celebrating the arrival of Spring is Natures, Natural and Unnatural, a display that uses nature as inspiration in different

Savage Beauty
野性之美

14 March – 2 August 2015 Celebrating the extraordinary creative talent of one of the most innovative designers of recent times, Alexander McQueen: Savage Beauty will be the first and largest retrospective of McQueen’s work to be presented in Europe.    

                   

© 2011 ART.ZIP all rights reserved.  ISBN 977 2050 415202

Site by XY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