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

約客 | Eyes On

A Handful of Dust
一掬塵土

Whitechapel Gallery presents A Handful of Dust, bringing together artworks and documents, tracing a visual journey through the motif of dust from aerial reconnaissance, wartime destruction and natural disasters to domestic dirt and forensics.

Soul of a Nation: Art in the Age of Black Power
民族之魂:黑人藝術的力量

Tate Modern presents an exhibition: Soul of a Nation: Art in the Age of Black Power from 12 July to 22 October. Tracing a series of creative artworks among African-American artists form 1963 to 1983, featuring more than 150 works, many on display in the UK for the first time, Soul of a Nation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to see how American cultural identity was re-shaped at a time of social unrest and political struggle.

The Details Are Invented
無中生有的細節

Xiaowen Zhu: The Details Are Invented as one of the exhibitions of Passen-gers, which is a site-specific exhibition series within the Brunswick Centre, is pleased to present on July 14 from 18:00 to 21:00.

Heidegger and Cinema: Das Man and Medium Awareness

  For the full version go to Re-Sounding Blog A space for thinking about sound and audiovision. When viewing a film in a cinematic environment the individual spectator is absorbed into the audience. They are drawn into the 2D illusion and into empathizing with the characters, their eyes are dictated to by the camera. This

Hokusai: beyond the Great Wave
葛飾北齋:巨浪之上

In May of 2017, the British Museum will stage the first exhibition in the UK to focus on the later years of the life and art of Hokusai, featuring his iconic print The Great Wave of c. 1831 and continuing to the sublime painted works produced right up to his death at the age of 90.

documenta 14
文獻展14

June 10, 2017, the documenta 14 exhibition opens in Kassel. Over 160 international artists present works conceived for documenta 14 at more than thirty different sites, public institutions, squares, cinemas, and university locations.

Sgt Pepper’s 50th

For the full version go to Re-Sounding Blog A space for thinking about sound and audiovision. The monumental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is 50 years old today. Let’s roll out the bunting and imagine where the characters of Mr Kite and Rita are today. What has happened 50 years on in ‘Leaving Home’?

Where They Hum

Habits assume the form of abstraction that treats the repeated instances of feelings or images as being all the same, thus forming categories.

Political Chatter

For the full version go to Re-Sounding Blog A space for thinking about sound and audiovision. An election race fills the airwaves with chatter and political commentary. Just like Christmas is the season to be jolly we now seem to be in the season of political chatter. Televisions are filled with coverage of the UK

Re-Sounding: Films in Concert: Vococentrism and Live-ness

For the full version go to Re-Sounding Blog A space for thinking about sound and audiovision. Film concerts seem to be everywhere at the moment. You can book tickets to watch La La Land, Jaws, and The Adams Family with a live orchestra. The aim is to take these wonderful scores and have them performed

Re-Sounding: Fountain17 Lecture

For the full version go to Re-Sounding Blog A space for thinking about sound and audiovision. These are the notes from a lecture originally given at Hull School of Art & Design on 26th April 2017. So, in this lecture I’m going to talk about my work for Fountain 17. The work is called ‘The

Step in Time: The Rise of the Remake

For the full version go to Re-Sounding Blog A space for thinking about sound and audiovision. In a world of recessions, uncertainty and extremism, the cinema has turned to a familiar machine. The remake or reboot has been experiencing a renaissance in recent years, including Point Break (1991 and 2015) and Carrie (1976 and 2013).

《鑑賞CHINA》海外遺珍展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英國大使館文化處的支持下,由鼎天國際 (英國)有限公司獨家主辦的《鑑賞海外遺珍展》將於5月7日-10日在倫敦隆重舉行。 重現中國藝術品的華彩,開啟塵封的傳奇故事,本次《鑑賞CHINA》海外遺珍展, 不僅為大眾提供一場中國藝術遺珍的視覺盛宴,還將開啟集學術、觀想、展售為一體的新中國經典藝術交易平台。同時,這次展覽還得到了國際知名品牌香奈爾的大力贊助, 在展會期間舉辦香奈兒鑑賞中國藝術品之夜貴賓酒會,香奈兒珠寶攜手鼎天國際,共同打造一場中國藝術與頂級奢侈品的對話。 2016年11月,首屆《鑑賞CHINA》海外遺珍展在倫敦舉辦,秉承這次盛事的首戰告捷,鼎天英國已經逐漸成為歐洲及中國藏家心目中對話及交流的最佳平台。 2017展會的籌備工作一經展開,就得到了各界人士的熱烈關注,來自法國、瑞典、丹麥、荷蘭、比利時、香港、北京、上海等地收藏機構及民間家族積極諮詢,前來商議洽展的藏家絡繹不絕。 2017年的整個春天,鼎天(英國)總經理俞海鷹帶領同事們輾轉歐洲及亞洲各地,與當地藏家會面商談,對話中不僅聆聽到許多動人的傳奇故事,也開啟了塵封多年的家族收藏,其中不乏難得一見的稀世珍品。無論是古陶的沉厚、宋瓷的極簡、明瓷的多姿、清瓷的富麗,還是皇家御製景泰藍的雅緻,明代大家繪畫的古樸……這些多年來消失在世人視線之外的遺珍都將通過這次海外遺珍展重新煥發往日光茫,再敘當年傳奇。 《鑑賞CHINA》海外遺珍展甄選近百件瓷器、文玩雜項、書畫等藝術精品。展品中的清乾隆銅胎掐絲琺瑯蓮塘圖鶴足雙龍耳蓋爐,是極負皇家氣質的純手工藝術品景泰藍,自元代流入中國起直到乾隆一朝就從未走出過皇宮,數百年來一直以雍容華貴之態居於紫禁城中。清乾隆白玉夔龍紋魔方套盒選用一流的和田白玉籽料,玉質細密溫潤, 純潔無暇,蓋盒之間扣合嚴密,間不容髮,是一件極為精緻的宮廷文房雅玩,為英國著名古董家之舊藏。還有清雍正青花九龍紋高足杯、明宣德青花纏枝連紋淨水瓶,明朝戴進翠竹菊石圖等多項珍貴藏品,均彰顯了中華傳統歷史文化之高雅品味,使得本次展覽具有較高的藝術性與學術性。 2017《鑑賞CHINA》海外遺珍展通過展覽交流,專業評審,出版註錄,勵志為藏家 打造最好的中國經典藝術的交易平台,將悠久的中國藝術傳承下去。該展覽於5月7-10 日在梅菲爾的萬豪酒店會議中心舉行,為社會公眾奉上精緻的文化盛宴。  

SHEN XIN Strongholds
沈莘-據點

Shen Xin’s films are steeped in the cool sensitivity of an artist all too aware of the tentative relations of power, framing and gesture inherent to lens-mediated space.

鼎天國際2016秋季藝術品拍賣會

鼎天國際2016秋季藝術品拍賣會於今年聖誕節前再度精彩呈現,2016年12月21日至22日在天津迎賓館預展,12月23日下午正式開槌,在平安夜前為您送上一份充滿誠意的藝術饕餮。

NORTH OF X : The Age of Digital / Analogue
專訪呂思斯(NORTH OF X):模擬/數字化時代

他的作品要用頂級視聽設備享受才過癮,如果有幸能看現場,你一定會發現他的執著就與這些作品一般宏大。作為著名視覺音樂節Sonica裡唯一一位華人藝術家,呂思斯的作品有著某種魔性,每一幀圖像都如壁紙般壯麗,讓人過目(耳)不忘。我們先來看看highlight: ART.ZIP:《模擬/數字化時代(The Age of Digital / Analogue)》是一個結合聲音與影像的一個現場表演,你能給我們簡述一下這個課題嗎? LSS: 這是一場50分鐘的現場表演,整個作品以音樂形式作為載體,通過13首不同主題的音樂配合不同主題的視覺影像來創造一個空間體驗。這個課題圍繞著現代社會的數字模擬體現而展開,通過新舊媒體的結合與切換來表達兩者間的衝突,在視覺上呈現了許多自然與工業的元素,我想這是跟我從小成長起來的環境有關係。我在內蒙古長大,父親在工廠工作,所以成長環境脫離不了同時對草原和對機械的喜歡,與此同時,我也看著環境一步一步地發生變化,因此我經常會思考工業與自然之間的微妙關係。後來我到了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學習視覺傳達設計。蘇格蘭俱有悠久的工業發展歷史,所以工業革命的歷史痕跡在城市裡隨處可見。自然而然地,我便想要深入研究這個關於工業與自然關係的課題,從而嘗試一些有趣的創作。很幸運地,我遇到了一位很好的導師,他鼓勵我去嘗試各種形式的創作,聲音、動畫、以及各類影像技術等,我都是在那時候自己開始嘗試結合的。 2011年我到了倫敦,參加了Sky Academy的全國比賽,幸運地獲得了三萬鎊的獎學金,同時也獲得了英格蘭藝術委員會Arts Council和眾籌項目Kickstarter的資金支持,然後我與幾個好朋友組成的小型團隊就花了兩年多將近三年的時間走遍了英國各地,拍攝了很多不同時期以及不同類型的工廠與機械,新的和舊的都有,從中看到了各式各樣的產業,還有走進了許多擁有英國本土自然地貌比較有代表的地方採景以及錄音。拍攝完以後我再嘗試把自然和工業兩者結合起來,通過採集來的機器的聲音,重新編輯來體現他們各自的“性格”,最後以音樂和視頻的形式來體現一個國家的工業發展和自然環境的關係。我希望用這樣的新語言讓年輕人去嘗試接觸這些過去的歷史文化,因為這些機器真的很酷。做這個課題的過程當中我有過很多掙扎和思考,之前預想好的計劃被自己不停地推翻了,作了許多自我挑戰和批評,所以對自己來說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探索過程,而每一次演出都有新的變化,都是為了完善這個作品而作出新的互動和挑戰。 ART.ZIP: 你所用的語言在形式上很“抓人眼球”,但在形式背後,你的出發點是什麼? LSS:在現在這個信息過度的時代,留給一個作品的機會很有限,所以我在形式上希望能容易被觀眾接受,用年輕人的語言和用流行文化的表達手法來帶出我的研究課題。紀錄不是我最後想要呈現的形式,當然在拍攝這些工廠和自然的過程中我們遇到了很多有趣的事,所以除了演出以外還會發展幕後的製作花絮。譬如我和拍攝團隊在蘇格蘭深山裡拍攝了五天五夜,參天大樹很多,但是只碰上了兩只青蛙和一隻鹿。其實在200多年前的工業革命時期,人們把山裡的樹都砍光用於製造鋼鐵,生態系統自然就被破壞了。多年後人們開始注意到環境問題才重新開始種植樹木,現在那些重新種植的樹木也已經長成了參天大樹,山裡人跡罕至,動物也不多,這樣幽深的環境背後的故事是工業革命帶來的後果,毀滅再恢復。我們這一代年輕人可能感覺工業革命離我們太遙遠了,但當這些真實的證據就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我們都被震撼了,這些親身體驗比看紀錄片來得震撼得多。可是環境問題不是我們口頭說說就可以的,人類要生存,但同時也要考慮到環境的問題。在我看來,我們需要做的是給兩者提供一個平衡,保護環境,發展工業,同時也要發展新科技來協調環保問題,從而達到一個平衡的循環。 ART.ZIP: 你對自己的定位是什麼? LSS:我覺得我是一個以設計師思維邏輯來表達想法的創作者。我做的作品涵蓋了很多視覺和聽覺和現場體驗的元素,我只是運用科技手段來更無縫地整合我的想法,來進行一個概念表達。可是我的理念有時候又很設計師思維,雖然我不會拿一個“客戶”的簡報來發展創意,我喜歡由自己主動去表達想法。我通常會提前對課題進行大量的研究,然後再在這個基礎上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點去發展。 ART.ZIP: 你是怎麼看待數字藝術的? LSS:對我來說,數字藝術更類似於這個時代的當代藝術形式,它代表了一種獨一無二的態度。最初大家在嘗試數字藝術的時候也許因為形式很新穎,很酷炫,但隨著科技的發展,當初的“新”已經不“新”了,作品的內涵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開始慢慢弱化數字藝術的概念。比如說,我的作品是建立在受到很大電影影像的基礎上的,並且我融入很多數字藝術的部分,嘗試各種大膽的失真與破壞效果,可是當我看完第一場演出彩排錄像的時候,我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只是為了追求形式才而相對的忽略了本身內容傳達的重要性了。我減去了很多並不是非常服務於內容的效果,因為有些時候它的故意炫技其實抹去了內容本身。儘管如此,作品的演出效果還是能感受到很多數字藝術的部分。我覺得數字藝術是很好的表現形式,但內容本身才是決定作品好壞的關鍵。 ART.ZIP: 演出的時候遇上過技術問題嗎?你怎麼看待這樣技術故障和藝術形式之間的矛盾? LSS:技術故障不是第一次了,我認為也不是不專業的表現。現場演出更像是我在操作一台多元的機器,我叫她“巨陣”,它是由很多不同媒體鏈接起來的,電腦,各類控制器,以及數字化的效果器或是幾十年前的模擬視覺/聲音模塊等等,把這些不同的技術同時應用在我創建的機器上會出現很多意想不到的結果,意外也難以避免,這更像是一個機器磨合的過程,也是演出本身的一部分。我的素材都是按照電影的流程來要求的,400多條電影片段,需要在真實時間同步呈現2k的質量,同時還需要聲音的同步以及不同合成器和模塊的配合,這對硬件和軟件來說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所以當我編輯好程序搭建完這個平台後,我不知道現場會有怎樣意想不到的效果,對我來說那是一個挑戰。我喜歡作品與觀眾的互動,每一次現場都會有不一樣的效果,因為觀眾在台下的反饋可以與表演產生更有趣的互動,而且在現場的不可預知性可以讓我對自己的作品作出不一樣的理解。我需要這個交流的過程, 我希望通過現場的觀眾的互動去刺激這個作品而去改進,這種開放性是我期待看到的。 ART.ZIP: 有一些反饋說你的作品效果很酷炫,缺少藝術性,看起來有點商業化。你怎麼看待這種評價? LSS:我覺得有不同的聲音是一定的。不可否認我的作品所呈現出來的效果對有些人來說是“酷炫”的,但我並沒有感覺這有什麼不好,這不像是在拍紀錄片需要嚴肅認真地呈現真實的過去,對我來說這是個人主觀的的創作,自己先爽肯定是排第一位的,當然我也很希望大家看過聽過後都有同樣的感受。我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的發展延伸,這個課題還會持續進行的。幸運的是這個課題容量很大,而且我真的對這個課題很喜歡,我一直認為要打動別人的前提是先要打動自己。 Find out more:  呂思斯是一位來自內蒙古的新生代藝術家,現旅居倫敦。他的作品通常是以現場表演、動態影像、電影、作曲、設計和裝置相結合的形式呈現。其代表作為《模擬/數字化時代(The Age of Digital / Analogue)》,藝術家著眼於英國的文化遺產,串連起過去與現在,創造出一段工業和自然交織的視聽之旅。 呂思斯的天賦得到了天空藝術學院(Sky Academy)和紐約創意文化節(New York Festival)的肯定,身為第二屆三萬英鎊藝術創作基金得主的他,於2014年被英國王儲查爾斯王子以及康沃爾夫人卡蜜拉接見。 此外,他也多次受邀為捷豹路虎汽車品牌(Jaguar Land Rover)、英國廣播公司(BBC)、天空艺术(Sky Arts)創作,同時擔任王海震品牌的倫敦和上海時裝秀的創意總監和音乐制作人。“NORTH OF X”是他的舞台別名,同時他也是樂隊“Forest Rising”和“M_d_P_h_N/魔登破壞念”的創意總監和重要成員之一。 LU-SISI.COM NORTHOFX.COM The team Director and sound

Robert Rauschenberg
走進勞森伯格

1 December 2016 – 2 April 2017
Tate Modern’s major exhibition of the work of Robert Rauschenberg (1925-2008), organis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in New York, will be the first posthumous retrospective and the most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the artist’s work for 20 years.

The Problematic Contemporaneity of the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Yinchuan
銀川當代藝術博物館之問題當代性

TEXT 撰文 x BY GONG ZHIYUN 龚之允 Museums in China have problematic identities, and their museological practice can be experienced differently than those institutions in the West. The Yinchuan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Yinchuan MoCA, Fig. 1), which opened in 2015, is an example of the controversial identity of museums in China. Its planning and

Anselm Kiefer|Walhalla
安塞姆·基弗|英靈神殿

White Cube London Bermondsey presents an exhibition by Anselm Kiefer featuring new, large-scale installation, sculpture and painting. Titled ‘Walhalla’, the exhibition refers to the mythical place in Norse mythology, a paradise for those slain in battle, as well as to the Walhalla neo-classical monument, built by Ludwig I King of Bavaria in 1842 to honour heroic figures in German history.

rAndom International
专访蘭登國際

Text 撰文 x by Jesc Bunyard Translated 翻譯 x by Cai Sudong 蔡苏东 Edited 編輯 x by Michelle Yu 余小悅 Collaborative studio rAndom International are most famous for their Rain Room installation. This work enchanted viewers first at the Barbican in London and subsequently at MoMA in New York, Yuz Museum in Shanghai and LACMA

Beyond Caravaggio

12 October 2016 – 15 January 2017 Sainsbury Wing, National Gallery   Beyond Caravaggio is the first major exhibition in the UK to explore the work of Caravaggio and his influence on the art of his contemporaries and followers. 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 (1571–1610) is one of the most revolutionary figures in art. His strikingly original, emotionally

Intrigue: James Ensor by Luc Tuymans

Intrigue: James Ensor by Luc Tuymans The Sackler Wing of Galleries, Royal Academy of Arts 29 October 2016 – 29 January 2017 Sponsored by the Government of Flanders   The mask means to me: freshness of colour, extravagant decorations, wild generous gestures, strident expressions, exquisite turbulence.  ——James Ensor The Royal Academy of Arts presents the

Frieze London and Masters 2016

Text by Jesc Bunyard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Michelle Yu Image Courtesy of Frieze Yes, it’s that time again. Time for the madness of Frieze, when the London art calendar lurches into life and everyone heads for the Regent’s Park. 是的,一年一次的Frieze又來了,日曆上滿滿的藝術活動,安排不過來,也看不過來,但大家一定都會湧向Regent’s Park的Frieze Art Fair。 In addition to the Live section, which is always a firm

The Beginning
開端

Banana Jam Space 首展the beginning於9.17號順利開幕。本次展覽由lab-box成員黃晶晶、吳博共同策劃,共邀請到國內外二十一位藝術家參與展覽。展覽試圖通過藝術家與策展人的合作,對新生空間的敘事性,進行實驗性的批判與探索。

V&A in China
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在中國

Interview with Tim Reeve, Deputy Director of the V&A 專訪V&A副館長蒂姆·里夫 . Interviewed and text by x 採訪及撰文 Li Bowen 李博文 Edited by x 編輯 Michelle Yu 余小悅 Nicolas Anderson 尼古拉斯·安德森 . China Merchants Shekou Holdings (CMSK), in association with founding partner the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V&A), has announced the brand—DESIGN SOCIETY 「设计互联」— a new cultural

DESIGN · EAST
設計 · 東方

繼2015年意大利米蘭“設計·東方”展後,為持續拓展學科國際影響力、輻射力、競爭力,全面提升教師設計創作能力與隊伍的凝聚力、向心力,讓中國文化、中國設計“走出去” ,中國美術學院應邀參加2016年9月17—25日舉辦的英國倫敦設計週展覽活動,整體呈現中國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教學成果。

Bedlam: the asylum and beyond
伯利恆:不只是瘋人院

Wellcome Collection 15 September 2016 – 15 January 2017 The outside is a perfect mockery to the inside.  —Thomas Brown, Amusements Serious and Comical (1700) The world is but a great Bedlam, where those that are more mad, lock up those who are less —Thomas Tryon (1689) Our mental health has many dimensions: medical, psychological, social,

Cue Collision
平行碰撞

House of Egorn opens in London with Cue Collision, an evolving exhibition in three phases, launching on 9 September. Artist Vivien Zhang takes on the legacy of Herald Street in collaboration with four young contemporaries to regenerate the London site with works that challenge our lines of presumption in a time with accelerated speeds of reading and understanding.

Thomson & Craighead: Timescales and Poetry Machines
湯姆森與克雷格黑德:時間向度與詩歌機器

Interviewed and Text by 採訪及撰文x Nils Jean 尼爾斯•吉恩 Translated by 翻譯 x Michelle Yu 余小悅 Jay Chun-Chieh Lai 賴駿杰 Images Courtesy of 圖片提供 x Carroll/Fletcher Gallery 卡洛爾/弗萊徹畫廊 Photographed BY 攝影 x Syndi Huang 黃煥欣 Jon Thomson and Alison Craighead work across video, sound, sculpture, installation and online space, using technology as a means to reformulate

You Say You Want a Revolution? Records and Rebels 1966 – 70
你說你想要一場革命?1966-1970年的唱片與反叛

This major exhibition from the V&A explores the era-defining significance and impact
 of the late 1960s upon life today. From global civil rights, multiculturalism, environmentalism, consumerism, computing, communality to neoliberalist politics, the world we live in has been vitally influenced by five revolutionary years 1966 – 70. You Say You Want a Revolution? Records and

Game of Codes
遊戲代碼

Migrant Bird Space (Berlin) is pleased to present a two-person show Game of Codes, featuring Hong Kong artist Silia Ka TUNG, who is based in London, and Chinese artist Li MA, who is based in Berlin and San Francisco.

Little Soldier Zhang Ga
小兵張嘎

Little Soldier Zhang Ga is an uplifting tale of a young boy’s solidarity and spirit during World War II. Set in northern China during the outbreak of the war, the piece inventively uses both puppets and actors to tell Zhang Ga’s incredible story and his inspiring response to the conflict that surrounds him.

Björk Digital
冰島女王比約克的数字幻象

An immersive virtual reality exhibition from the Icelandic icon Björk 1 September – 23 October 2016 Somerset House announced the European premiere of Björk Digital, an exhibition of digital and video works, resulting from Björk’s collaborations with some of the finest visual artists and programmers in the world and coinciding with a special performance at the Royal

Vinyl Factory: Hub of Creative Collaboration
黑膠創意夢工場

Interview with Sean Bidder, Creative Director of Vinyl Factory 專訪Vinyl Factory創意總監肖恩·比德. Interviewed and text by 採訪及撰文 x  Ke Qiwen 柯淇雯 Edited by 編輯 x Michelle Yu 余小悅, Nicolas Anderson   The British pop industry only truly started with the Beatles, then we had a proliferation of recording studios, music managers, bands and the whole industry evolved from

Unrolled Silks
鄉綢:朱曉聞倫敦個展

Bloomsbury Gallery is pleased to present a solo exhibition of work by Xiaowen Zhu from 8 September to 22 September 2016.
Xiaowen Zhu’s London debut, titled Unrolled Silks, will be the artist’s second solo presentation.

Coriolanus and Du Liniang
寇流蘭與杜麗娘

. William Shakespeare-Tang Xianzu 400 Year Commemoration 2015 was an important year for UK-China relations as it saw the launch of the first UK-China Year of Cultural Exchange. It provided an opportunity to strengthen existing relationships and build new links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organisations in the arts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as well as between governments.

珠三角先鋒藝術:火紅明亮20載

華語視像藝術節 文:湛旭華 廣州是中國歷史上許多重要事件、思想、革命的發源地:印度僧人和耶穌會士從廣州傳入新的宗教;這個邊陲城市在古代是犯官流放地,也是中國近代史上革命的發源地,打響辛亥革命的第一槍,拉開辛亥革命的序幕;自隋唐以來,這是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到清代乾隆時期,廣州一度成為唯一對西方國家開放的通商港口,史稱“一口通商”,由廣州十三行壟斷大部分中國的對外貿易,廣州一躍成為當時僅次於北京和倫敦的世界第三大城市,其貿易額讓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但也由此引發後來的鴉片戰爭;廣州也是80年代開始的中國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的橋頭堡,率先引領中國走向市場經濟。廣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以其天然的地緣優勢成為各種外來文化的舶來地,也是中國重要的文化藝術傳播的平台。 歷史以及各種藝術文化在這個近海城市揚帆、靠岸、再出發,沈澱出廣州對外來文化開放吸收的態度,以及務實、內省、敢於嘗試也充滿活力的特質。 珠江三角洲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帶動中國市場經濟及國際化發展。一來廣州位列1984年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批沿海城市,與港澳台在經濟貿易上頻繁往來;二來憑借著天然的粵語文化和南方文化上的一衣帶水,廣州更容易受鄰近華洋混雜的港澳台文化的影響:來自海外的物品、著作和觀念能相對自由地帶進廣東並傳播,特別是流行文化、音樂、電影總是在此率先引入;加上文革後社會恢復正常秩序,人民對文化的追求形成席卷中國的思想熱潮,為先鋒的藝術影像文化發展提供了豐富多樣的素材和土壤,為廣東地區的觀念藝術創作形成提供了獨有的時代和地域特色。 而廣州遠離傳統政治中心的“南風窗”地域位置,供給這裏為數不多的藝術家不可或缺的文化思考空間;在經濟發展中的廣州和其所在的珠三角也是中國在全球化大潮中煉成世界工廠的縮影,各個層次的外來人口帶來的新文化沖擊了傳統的珠三角粵語文化區,帶來文化上的多元性。我們從珠三角藝術家的影像藝術中可以觀察到這個地區在市場經濟發展、高速城市化下躁動不安的時代背景和中國社會的巨大變化。 以廣州美術學院畢業的藝術家群體為核心成員,廣東當代藝術群體從80年代開始一直活躍於南中國的藝術舞台:80年代有‘南方藝術家沙龍’;到90年代初,隨著以鄧小平南巡為契機的經濟改革在中國上下進一步深入,廣東也有不少動作,策展人呂澎以廣州美院附近的江南大酒店為基地策劃了著名的“ 廣州·首屆藝術雙年展(油畫部分)”,試驗性地在當時未成形的中國藝術市場邁出了第一步。這種類似今天博覽會性質的展覽,為藝術家提供了展覽和接觸藏家的機會,也鼓勵了本地創作。在這一情況下,由陳劭雄、梁矩輝、林一林創建的大尾像工作組誕生,藝術家徐坦很快加入,並在1992-1996年間多次舉辦大型展覽[1]。1994年策展人侯瀚如與大尾像策劃了“沒有空間(No Room)”展覽引起了學界的關注。 當時廣州的市二宮、仍是城鄉結合部的廣州大橋南紅螞蟻酒吧,陳侗的博爾赫斯書店和美院附近的大排檔都是這些志同道合的青年藝術工作者經常聚集交流和創作的場所。這是大尾像的黃金創作時期, 那些街頭游擊式的藝術介入行為和展覽, 如林一林的《安全度過林和路》和梁鉅輝在工地電梯裡表現的《游戲一小時》等行為, 雖然借用了西方當代的一些藝術形式, 但都是藝術家在廣州這個城市的語境下對高速城市化、消費主義等一系列社會問題的回應。 大尾像至今並未解散, 如林一林在《九十年代大尾像》訪談中所說,“大尾像並不設立任何主張和綱領,它是一個開放的空間,作為獨立個體的藝術家在這一空間得到任何發言機會,它也是一個自主的空間,通過超過十年的實踐,每個藝術家形成自己的表達方式。”[2] 廣州美術學院畢業的鄭國谷在2002年與陳再炎、孫慶麟創辦陽江組,他們的創作結合本地文化:飲茶、吃飯、芭蕉與廣東本地音樂的裝置、與“盲流”(流浪者)一起蹲在街頭的行為藝術、廣東商業街上的“大甩賣”書法和珠三角生產的廉價塑料花做成的“桃花源”。這些跨書法、繪畫、攝影、行為、裝置的作品把珠三角生活日常變成了藝術作品,陽江組以及他們形形色色的合作者總是以其創作實踐力圖掙脫任何既定規範和定則。 [1] T.Kern《廣東快車:地域幻想的興衰》,LEAP Oct 2010 [2] 林一林 《九十年代大尾象》 獨立藝術文化空間也是廣東藝術發展的另一個重要特色。 1993年由藝術家陳侗於廣州美術學院成立的博爾赫斯書店不僅為藝術青年介紹了許多中國和西方的重要文化叢書,許多今天在中國當代藝術界具有影響力的年輕藝術家,如曹斐、楊勇、蔣志、王寧德等,都在這裏做了他們的首次個展。博爾赫斯書店與當代藝術的緊密聯系最終促使它組織帶領了一眾廣東當代藝術家參加了第四屆光州雙年展,以及作為“廣東快車”的一部分參與了第五十屆威尼斯雙年展。2002年胡昉和張巍創辦維他命藝術空間(Vitamin Creative Space)既是一個“商業”畫廊,也是一個以商業畫廊營收維持運作的獨立藝術空間。由歐寧創立的“緣影會”最初是為本地文藝青年和電影愛好人士提供觀看法國新浪潮等各種當時無法在影院找到的藝術影片的小組織,而後發展成連接本地獨立電影人、翻譯、作家、藝術工作者等文化人的民間團體,並促成了歐寧、曹斐、黃偉凱及緣影會成員對《三元裏》的聯合創作。這些獨立藝文空間為青年藝術家的創作提供了展覽、學術梳理、作品制作和推向市場等一系列必不可少的支持。 作為珠三角本地美術館主體的廣東美術館成立後,2002年由前館長王璜生確立創辦“廣州當代藝術三年展”。參照國際慣例,三年展每屆聘請主策展人,組成策展委員會,確定展覽主題 ,開展相關活動,力圖把這個展覽發展成三年度的區域乃至國家當代藝術的重要展覽和交流平台。 2002年第一屆廣州三年展邀請了國際策展人巫鴻教授主導,展覽學術主題圍繞重新審視90年代中國實驗藝術而展開。很快,廣東本地企業也加入到當代藝術的隊伍中:2003年廣州本地地產商出資創辦廣東時代美術館,2005年在華僑城集團支持下由策展人黃專在深圳創辦OCAT當代藝術中心——第一個以當代藝術研究為方向的中國美術館。這些由企業出資創辦的美術館是珠三角地區飛速發展的城市化進程的結果,也為這一地區的都市生活和文化藝術發展註入了新鮮和多樣化的活力。 背靠學院、獨立空間、藝術家團體、美術館體系和國際年展的各方面學術支持,並得益於90年代改革開放在南方比較開放的社會風氣和良好的學術氛圍,各種先鋒藝術得以在廣州蓬勃發展。 到2000年代中期,廣東藝術家的熱潮隨著南方藝術家和策展人的北上逐漸消褪,2006年大尾象成員梁鉅輝的去世仿佛標志著一個廣東當代藝術發展的黃金時期的終結,作為官方藝術體系對廣東當代藝術提供有力支撐的廣東美術館也一度呈現疲態,一瞬間廣東當代藝術仿佛進入一個沈寂期。 但新的力量很快在南方的土壤上崛起,獨立藝術空間繼續為留在廣東的藝術家提供創作的土壤, 陳侗聯合北京藝術家朱加和方璐創辦了以關註影像藝術為主的“錄像局”,徐坦和黃小鵬2012年在廣州創辦獨立藝術學術機構黃邊站,2009年青年藝術家胡向前與黃慧妍及翁子健等創辦觀察社為年輕藝術家提供展覽和聚會的“畫廊式”獨立空間,更多畢業於廣州美院的青年藝術家如秦晉、周滔、吳超等藝術家繼續在這片土地上深耕,廣東當代藝術在經歷了一段帶有時代和地域特色的創作時期後,新的創作在重新發酵。 第六屆華語視像藝術節將聯合英國電影協會“實驗場”項目(BFI Experimenta)和倫敦大學國王學院首度聚焦曹斐以及一批來自珠三角地區有代表性的藝術家和‘大尾象’和‘緣影會’等獨立藝術團體——陳劭雄、歐寧、曹斐、黃偉凱、 胡向前、周滔、秦晉和黃小鵬等,以《影像珠三角》和《曹斐:一場遊戲》等三個單元為英國觀眾展現以廣東為基地的影像藝術特色:帶有獨特的粵語文化和地區特征、對各種外來和流行文化的兼收並蓄、對高速的經濟發展和城市化、城中村、青年問題、外來工、政治制度等覆雜的社會政治的關註等,展現廣東先鋒藝術家在特有的開放語境介入下對社會現實的感知。

​给“盒子”一个描述

 给 “盒子” 一 个 描 述 。 展览名称:给“盒子”一个描述 展览场地:吸尘器空间(VACUUMGALLERY) 策展人:吴博 展览时间:8月6日-8月31日 开幕时间:8月6日下午15:00 地址:吸尘器空间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北路1号院环铁北宿舍 。 看见与被看,看见是艺术家通过触摸挡在我们面前的屏障来进行验证后的结论,该屏障则可能已被镂空或掏空。当科学家带领我们探索黑洞时,黑洞的未知便构成了我们自己。好似艺术家把我们引向一个空洞并替我们打开它时,空洞便观看、涉及并从某种意义上构成了我们,我们唯有闭上一只眼睛去看。 这个未知的盒子犹如艺术家扭曲了时空后的具象物,而观者对未知施加了被看的属性。当我们去观看时,作为看见这一行为的第二释放者,能否在过程中构成我们自己?又是否强迫我们去接受在其中的我们? 詹姆斯.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写到:“可见事物的无可避免的形态:至少如此,如果不是更复杂,该思想通过了我的眼睛。我在此阅读一切事物的签名:浪冲上岸的鱼卵、海藻,正涨上来的潮水,那只铁锈色的靴子。鼻涕青、银灰、铁 锈:颜色的符号。透明度止于此。在物体中。那么,对事物的认识是先知其物体后知其颜色的。用什么法子?用脑袋撞, 没错。这位智者们的大师,是秃顶又是百万富翁。透明性在其中的限度。为什么是在其中?透明性,非透明性。伸得进 五个手指头的是栅栏,伸不进的是门。闭上你的眼看”。 身体是所有认识和所有视觉的初始物,通过自身的器官去感知眼前之物,但当我们看见眼前之物时,为什么总是有其他什么东西在里边看着我们,并强迫我们接受它在其中,就在那物体里边?“为什么在其中?” 此次展览艺术家将把黑盒子作为一个载体,通过看见与被看以及对看见之物中未知的思考,给其一个“描述”。而观者作为被看的施加方,参与其中,并直视在过程中构成的人们自己。 。 入选艺术家名单: 注:按艺术家姓名字母先后排序 安静、白杨、冯冰伊、郭凯、高云、黄成、黄荻秋、刘健、马漓澧、PoulR.Weile(丹麦)&Beate Bendel(德国)、任伦、孙毅、沈丽珑、沈乾石、邬秉豫、王智一、王若入、尤琦、杨畅、Yorda唯、周圆、周璋、张巍、赵安琪 艺术家作品预览 。 2016年8月06日-2016年8月31日 主办方:盒子实验室/LAB-BOX 盒子实验室致力建设中国首个先锋艺术团体。于2016年,创立于北京,由艺术家吴博、艺术家及设计师周圆,空间建筑学博士程方力、策展人高江波与黄晶晶共同发起。团体将以独立开放的态度,拓展当代艺术与公共空间的直接关系,从空间局限性出发,探索美学的在地性现象,为艺术家,策展人以及其他社会团体提供一个交流合作平台。目前盒子实验室分布在北京、郑州、深圳、东京和伦敦。 成员介绍: 吴博,艺术家 毕业于英国伦敦艺术大学(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切尔西艺术学院(Chelsea College of Art) ,主修纯艺术(Master of Arts)专业。于2015年获得了荣誉硕士学位(Master with Distinction)。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其作品更多关注于生物个体形态的发生及其行为意识与空间关系下距离的发生。通过在作品中影射对当下社会疏离感问题的思考,使观念与空间进行错位性结合产生荒诞的戏剧性效果。作品涉及雕塑,影像,绘画和装置等。 2013年在伦敦SUARTS GALLERY举办个展“IN-PROCESS”. 2015年《Group-Photo》获得Neo艺术奖(The neo: artprize 2015).同年被邀请加入美国“RAW NATURAL BORN

回歸還是背叛:多媒體北方歌劇院版《尼伯龍​​根的指環》

Text by 撰文 x Weida Wang 王緯達        倫敦上次上演完全版的瓦格納音樂戲劇《尼伯龍根的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ngen),可能還要追溯到2013年的倫敦逍遙音樂節上的巴倫勃依姆與柏林歌劇院管弦樂團合作的演出版本。而這次在南岸藝術中心的皇家節日大廳上演的北方劇院(Opera North)版本的《指環》在三年之後,在倫敦的音樂圈和藝術圈都造成了話題性的影響。 多媒體北方歌劇院版《尼伯龍​​根的指環》       由《萊茵的黃金》、《女武神》、《齊格弗里德》、《眾神的黃昏》四部樂劇組成的四聯劇《尼伯龍根的指環》本身也是瓦格納實現其“綜合藝術”(Gesamtkunstwerk)理念的重要嘗試。所謂綜合藝術,就是藝術家希望把組成一個藝術作品的各個部分的價值都凸顯出來,並置於同樣重要的位置。所以,瓦格納明確說明,他的創作不是歌劇(Opera),而是音樂戲劇(樂劇Musical Drama)。樂劇理念所倡導的,正是在一部劇之中,其音樂、戲劇故事、劇本、甚至是演出音樂戲劇的劇院都同等重要,每種藝術形式不應該有孰輕孰重之分。瓦格納摒棄了炫耀技巧且華而不實、通常是作曲家為了表達情感的戲劇性而譜寫的歌劇詠嘆調。他讓一部音樂戲劇從頭至尾都貫穿在由龐大編制的交響樂團所構建的戲劇和音樂的張力之中,所以時常讓人聽起來精神颯爽卻倍感精神疲憊。 舊金山歌劇院版本《女武神》       瓦格納所構建的綜合藝術理念雖然本身來自於為了打破當時意大利喜歌劇所營造的庸俗的、取悅於眾的文化氛圍而回歸古典希臘戲劇,去實現藝術本身價值的樸實理想;但是他的藝術理念卻在當代社會中朝一個背棄其原意的道路越走越遠:因為其作品所富有的現代性特徵、宏大的音樂編制、史詩般的劇本以及深含的宗教性和哲學性,都為當代的藝術家、舞美設計師、導演提供了可發揮的空間;也由於在人力物力和舞美設計所需要的資本投入,讓上演瓦格納的樂劇本身成為耗資巨大投入的藝術實踐,甚至成為了某種資本的炫耀。這樣的結果實際上是和瓦格納的理想違背的,凸顯了其藝術哲學內涵的矛盾性。 《指環之眾神的黃昏》       為了減少龐雜的舞台經費開支,歐洲的各大劇院越來越重視性價比較高、舞台效果絢麗的多媒體視頻燈光技術在舞美方面的運用。而除了歌劇演出之外,多媒體技術運用在古典音樂會領域作為一種豐富音樂會內容的手段和增進演出趣味的模式也已經逐漸為古典樂迷們接受。經常會有古典音樂的從業人員抱怨,反复演出一些經典曲目的職業生涯令人覺得枯燥無味。而多媒體視頻加入演出而作為演出的一部分毋寧說,也是一種反主流的、反傳統又順應傳統的現代性嘗試,也是一種最節省開始的音樂會包裝手段。 多媒體北方歌劇院版《尼伯龍​​根的指環》        本次北方歌劇院的《尼伯龍根的指環》並未採用全歌劇舞台的形式,而是採用了音樂會的形式,摒棄了舞美設計和道具的累贅,把舞台與歌手並置於舞台。在筆者看來,這實際上是對瓦格納樸實的音樂理想的回歸:沒有那樣多的炫技和與藝術本身無關的東西,可以突出音樂和戲劇的藝術本體的價值;只是運用了舞台中央的一個大屏幕變換不同的畫面色彩與動態背景,來配合樂劇劇情的發展並播放歌劇唱詞。這樣極度簡約的舞台,雖然作為音樂會舞台的演出形式(交響樂團與歌手置於舞台,沒有歌劇舞台設計和道具),主要依靠舞台中央的視頻配合音樂和劇情推動演出的發展,但實際上整個視頻效果有些乏善可陳:並沒有根據瓦格納戲劇般的音樂和《指環》曲折的劇情設計出具有奇幻色彩或是現代主體的抽象(或許也是很多觀眾所期盼的)的多媒體效果,視頻主要的作用似乎只是為了播放字幕,而視頻動畫的設計單調乏味,也並未為這次在樂團以及樂手錶現方面非常優秀的北方劇院增色。筆者認為也有可能是北方劇院為了不影響與瓦格納音樂及戲劇的效果,把其他的演出效果降到了最小。這毋寧說是回歸原始的瓦格納樂劇精神,但是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對綜合藝術理念的一種背叛。       連續四天總共時長十七多小時《指環》結束後,觀眾的疲憊並不影響他們欣賞本劇的興奮與讚美。英國各大媒體紛紛受到好評,一向苛刻的《衛報》甚至給出了五星的滿分,當然,溢美之詞大多集中在音樂會的音樂方面。從樂團指揮Richard Farnes 到飾演齊格弗里德的男高音Mati Turi在漫長的演出過程中都漸入佳境, 優秀的音樂發揮掩蓋了貧乏的多媒體表現。但瓦格納會喜歡嗎?

                   

© 2011 ART.ZIP all rights reserved.  ISBN 977 2050 415202

Site by XY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