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

ART.ZIP

Who is Banksy: Uncover the Mystery of the Identity of the Most Mysterious Artist
揭秘班克西:今世最神秘藝術家班克西的身份之謎

咱們今天呢,來講講藝術家班克西(Banksy) 這些節目的題目可能很多小夥伴會覺得不是很雅觀 但我也是想了好長時間,我覺得 用一個形容詞來形容班克西這樣的藝術家 “牛X”二字是再恰當不過了 可能很多小夥伴並不知道這個班克西是幹啥的 2010年的時候,他被時代周刊評為了一百位現在 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人物 其中這一百位當中還有雷帝嘎嘎啊,還有奧巴馬這樣的人物 當時特別有意思,這個時代周刊找他要一張照片 然後他秉承了自己一貫的作風,不露臉 所以他就給了這麽樣的一張照片 就是一個頭戴紙袋,還畫了個笑臉的 一個很俏皮的圖片就發給他們了 我先給大家發一些他的作品出來給大家看一看 可能很多人一見到他的作品就會恍然大悟 哦,就是這個藝術家,他就是班克西 其實班克西這些年來在全球範圍內已經有了很高的聲譽 十年前,他在英國已經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一個藝術家了 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不知名的藝術家 一直以來,他也是非常神秘莫測,只是用班克西 這麽樣一個名字而被眾人所熟知 所有知道他身份的這些人呢,也都小心翼翼地保護著他的身份 而班克西的這個名字也成為了一個英國真實的都市傳說 我們先看看他的作品啊,看看他的所做所為 看著他為什麽這麽受人們的追捧 然後我們在這個節目的最後會給大家揭秘 這個班克西的真實身份 剛剛看了這些塗鴉作品,如果你要是覺得 他就是這麽一個畫塗鴉的小混混 那就大錯特錯了,太小看他了 他早期的時候確實是以塗鴉起家的 但後來他就發現他的作品,被各種拍賣,然後各種的變現 而他覺得這種行為違反了他自己作為一個塗鴉者的初衷 而且他也沒收到一分錢 所以,他的作品在藝術市場上,被倒買倒賣的不亦樂乎 所以那之後,他畫的這個塗鴉呢就越來越少了 但他玩其他的藝術形式卻玩的是越來越多 什麽行為藝術,裝置藝術啊,都是他信手捏來的表現手法 但之所以他的作品被人們猶如宗教崇拜一般的追捧 是因為他每一次的作品或者是行為,總是讓我們超乎想象 毀我們三觀的同時又讓你大呼過癮 而且好多他的作品根本沒法用現在既有的藝術定義來涵蓋 或者根本沒法說怎麽去定義他做的到底是什麽東西 去年年底的時候,班克西玩了一把大的,然後大火了一把 他的作品在2018年10月5號倫敦的蘇富比拍賣會上 《氣球女孩(Girl with the Red Balloon)》這件作品 拍出了一百零四萬兩千英鎊的高價 這差不多得一千多萬人民幣的價格 然後就在這個拍賣結束落錘了這一瞬間,警報聲大作 在眾目睽睽之下,這件這件作品就開始緩緩的下落 ...

Demystifying the Death of Van Gogh
揭秘梵高之死

咱們今天和大家聊聊梵高,梵高的藝術和故事在一個世紀的時間裡廣為流傳,讓人們如癡如醉。他生前不被人們所接受,死後卻大放異彩,被大家所追捧,他作品明亮和鮮艷的顏色吸引了全世界人的目光,成為了現代人們熟知的也是價格最為高昂的藝術家和藝術作品。

Rosetta Stone: Why is it the treasure of the British Museum?
羅塞塔石碑:為什麼它是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今天我們給大家講講羅塞塔石碑,這塊石碑算是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這塊石碑現在就展出在大英博物館的埃及館,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觀眾慕名而來,為了保護這個石碑,大英博物館特地弄了一個複製品,讓觀眾可以上手摸一摸,但因為摸的人太多了,所以每隔幾年就得重新再做一個複製品。 圍繞這塊石碑也是有著非常多的傳奇故事,也有很多人認為它和外星文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那麼為什麼這個塊石碑在800多萬件藏品當中具有如此特殊的地位,為什麼全世界研究古埃及的學者和專家都對他頂禮膜拜?今天我們就給大家講一講關於羅塞塔石碑的故事。 咱們先說說這塊石碑是怎麼發現的,又是怎麼落到英國人手裡的。 話說在1799年的時候,當時拿破崙帶領的法國軍隊佔領者埃及,在那年的7月15日,法軍在尼羅河三角洲上的港口城鎮羅塞塔(今日亦稱為拉希德)郊外修築基地,意外地挖出來一塊黑色的大石頭,當時管事兒的一個法國上尉,有點兒文化,覺得這個東西不一般,密密麻麻寫了這麼多看不懂的字,所以他就上報給了聖朱利安要塞的指揮官阿卜達拉·傑克·德·門努瓦(Abdallah Jacques de Menou)。指揮官就把這塊石碑送往了拿破崙在開羅設立的古埃及研究所,讓科學家研究分析這塊石板,因為在羅塞塔這個地方發現的,也就取名叫做羅塞塔石碑了。 那本來是法國人發現的,怎麼後來又到英國人手裡了呢?因為在1801年,英國軍隊把法國軍隊打敗了,控制了埃及,而法國所獲得的這些文物,英國人覺得也是自己的戰利品,要歸自己,本來當時法國的科學家是希望帶回發過去的,但英國人就是不同意,甚至法國的自然學家艾奇恩那·若弗魯瓦·聖-蒂萊爾(Étienne Geoffroy Saint-Hilaire)還給英國大使威廉·理查·漢彌爾頓爵士(Sir William Richard Hamilton)寫信說“你們要是強取豪奪,我就把這批文物都給毀了,玉石俱焚,我拿不著,也不給你留下” 後來英法雙方簽訂了不平等條約《壓力山大降書Capitulation of Alexandria》,法國根據條約要將所有發現的文物也一併交給英國,所以可見哈,打仗打輸了簽訂條約都是不平等條約,槍桿子打不下來的,通過談判拿回來純屬是扯淡,全世界都一樣。 後來呢,法國人也挺壞,偷摸的把石碑藏個小船上想偷偷運回法國,但後來半路上就被英軍給抓回來了,不過事後兩家商量哈,研究成果和拓片可以給法國,但石碑歸屬英國。 所以看了這個故事以後,我們知道哈,本來是埃及人的文物,被英法兩家給搶了,然後對自己的文物毫無發言權,即使到現在,埃及文化部的官員還是在奔走呼籲,希望英國能將這塊石碑歸還給埃及,但希望非常渺茫,因為這個石碑要是送回去了,那木乃伊是不是也得送回去?那大英博物館里這800萬件藏品有多少是來自世界各地的,肯定很多是正常收藏的,但大英帝國輝煌時期從別的國家順回來的估計也不少吧。 咱們說回來哈,到了1802年,羅塞塔石碑來到了英國,并以英國國王喬治三世的名義捐獻給了大英博物館,此後至今的200多年,一直陳列于大英博物館。 說完了來歷,那咱們得說說這個石碑為什麼這麼重要了。其實這塊石碑並不大,高112,寬75cm 厚28cm,由花崗岩製成,應該是一個更大的石碑破碎以後的一部分殘骸,但就是這麼塊不大的石板,卻密密麻麻了寫了好多文字和符號,而且一看就是3種不同的文字,最上面14行是古埃及象形文字,又叫做圣書體,是代表寫給神明的文字,中間是32行埃及文字,就是日常平民使用的文字,最下面54行是古希臘文。 這就厲害了,因為從公元4世紀之後,尼羅河文明就開始沒落,這種所謂的和神明交流的象形文字的使用方法就失傳了,雖然很多歷史和考古學家竭盡所能去研究和破解但一直都沒法解讀這些文字的含義,雖然埃及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和文字,但都不知道什麼意思,直到羅塞塔石板的出現。 因為當時希臘控制著埃及,所以所有官方的文書都需要有希臘文的翻譯作為對照,而且古希臘文在歐洲一直都有人研究,是可以讀懂的,所以這塊石碑就為破解古埃及象形文字提供了一個線索,而失傳了1400年的古埃及象形文字也漸漸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 雖然是有了參照物,但破解工作還是很艱難,前後差不多用了近30年的時間,這其中有兩位同志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一位是英國物理學家托馬斯·楊(Thomas Young),他發現這個碑文當中對應著“托勒密”的發音的文字,但是他搞不明白埃及文字的符號到底代表了什麼,其實這個對中國人來說特別好理解, 舉個例子哈,“巧克力”這三個字,其實中文這三個字沒啥具體意義,這幾個字是“Chocolate”發音的模擬,你要是卡在這裡,說為啥是“巧克力”這三個字,不是“橋殼里”呢,這個其實沒有意義,因為是音譯而已,本身的文字沒有關係。所以托馬斯同志就卡在這了,只找到了對應名字的文字,但他想不明白,不知道為啥是這幾個字。 第二位就比較厲害了,是法國學者让-弗朗索瓦·商博良(Jean-François Champollion),他發現呢,大家一直都認為埃及象形文字是表義的文字,但其實其中很多符號是表音的,而這個對他們來說是一個重大的發現,從此他們破解工作就順利了很多, 但是,其實這個破解工作啊,當時沒有中國人參加,要是有中國人參與的話,可能用不了 30年,10年就解決問題了,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文字,有些地方和埃及文字有些類似,卡住西方學者的最大阻礙,其實就是我們的形聲字的問題,比如哈,“聞”這個字,形象上是耳朵貼在門上,聽聲音,非常形象,但發音是從門的音,再比如,“裹”這個字,很形象,衣服打開,裡面,但發音是發“里”的音,所以中文也是及表意也表聲的一種文字,在西方學者撓破頭的時候,我一看就明白了,就是因為他們一輩子用的都是表音的文字,不知道象形文字其實也是可以表音的。 話說回來,至此,因為羅塞塔石碑的出現,古埃及文明中失落的文字漸漸開始被大家所解讀,出現了大量的新的研究和發現,因為整個西方世界普遍認為西方的文明起源於埃及,所以這塊石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就好像是祖上傳下來了一部天書,看不懂,現在終於能看懂了,這也是為什麼研究古埃及文明的學者專家都將羅塞塔石碑奉為聖物的原因。 那問題又來了,這塊石碑上到底記錄了什麼?是不是像有的人傳說的一樣,記錄著和神明交流或者和外星人溝通的信息呢? 很遺憾,從字面上來說,這塊是板上記錄的就是一些官方歌功頌德的文字,公元前196年,為了紀念當時13歲的埃及法老托勒密五世加冕1週年,祭司們製作了這個石碑,記錄了法老世襲王位的正統性,以及所實施的一些惠民措施,并獲得了人名的擁護等等等等。 雖然羅塞塔石碑的碑文當中記錄的信息都很無聊,但卻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的思考,中國、古埃及,以及更早的蘇米爾文明,都是使用象形文字的種族,而且這些文明當中都提到這種象形文字是和神靈交流的工具,我們的甲骨文也是占卜和祭祀時候刻在龜殼上的,也算是和神明交往時候使用的, 很多跡象表明,這幾個古老文明可能在上古時期就有過交流,如果腦洞開的更大一點,也有可能是一個使用象形文字的遠古文明或者地外文明,將他們的文字傳授給地球上的人們,播下了文明的火種,加速了人類發展的步伐,人類在短短1萬年時間里就發展成現在這個樣子了,完成了以往幾百萬年都沒有取得的成績。 嗯,這都是我瞎猜的,不過我們的宗旨就是用激情去擴充腦洞,大膽的假設,嚴謹求證的漫漫長路則用來充實我們的後半輩子。再說一句,羅薩塔石碑是大英博物館展出來的,已經經過了很多的考量,不會展出一個太有爭議性的展品,但同時,大英博物館裡面還有很多來自蘇米爾文明時期的泥板,用楔形文字記錄著很多幾萬年前的上古歷史,其實我覺得那些沒拿出來展的藏品,才是大英博物館真正的鎮館之寶。 More Videos

Beyond Boundaries
超越邊界

  11th March – 2nd April 3 月 12 日—4 月 2 日 West Wing Galleries Somerset House The Strand London. WC2R 1LA 英国伦敦萨默塞特宫(Somerset House) WC2R 1LA Beyond Boundaries is an exhibition of work by 24 artists of international renown with close working associations to two of the most important art institutions in the world;

Marc Quinn: Under the Skin
馬克・奎恩:皮相之下

CAFA Art Museum 8 March – 24 April 2019 中國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2019年3月8日至4月 24日 CAFA Art Museum, Beijing, will present a selection of the work of the acclaimed British artist Marc Quinn this March. One of the leading artists of his generation, Quinn’s work explores recurring themes of art and science; the human body; emotion; and the perception

China Design Centre at Collect 2019: the International Art Fair for Modern Craft and Design
國際工藝設計展2019上的中國設計中心

28th Feb. – 3rd Mar. 2019 @ London’s Saatchi Gallery 2019年2月28日-3月3日 @ 英國倫敦薩奇畫廊 The Crafts Council announced the return of Collect to London’s Saatchi Gallery for its 15th edition. The only gallery-presented art fair dedicated to modern craft and design, Collect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to discover and invest in exceptional work produced in the last five years by living artists,

Black Dots
陸超 | 黑點

LU CHAO Black Dots  陸超 |黑點  07/03/2019 – 11/05/2019 HdM GALLERY – 1st Floor, 42 Conduit Street, Mayfair, London W1S 2YH   This Spring ‘Black Dots’ by Lu Chao will be present at HdM GALLERY. The sixth instalment in a range of sequential exhibitions exploring the colour black, ‘Black Dots’ continues Lu Chao’s trademark investigation into issues

The Stories Behind International Joint Production
國際聯合創作背後的故事

The Stories Behind International Joint Production 國際聯合創作背後的故事   Text by Harry Liu 我們曾經在第15期雜誌中聚焦了英國青少年劇場,重點研究了他們是如何將“劇場”與創意實踐、人文教育以及觀眾培育有機結合到一起的。在那一期的雜誌中,我們采訪到了將科學實驗與講故事完美融合的戲劇作品《能量秀》的導演Martin Lamb, 並隨著他探索了關於《能量秀》臺前幕後的故事。繼2013年倫敦科學博物館內首演後,《能量秀》還緊接著在英國進行了35家劇院的全國巡演。而現在,在2018年8月9日,《能量秀》搖身一變被改編成了中文版的《能量密室》,站在了中國的舞臺,為中國的孩子們帶去快樂。已經在北京保利劇院首演後的《能量密室》正於中國20個城市進行全國巡演中,演出將持續到12月3日。這個中文版的《能量密室》由Performance Infinity公司與北京精英集團合作制作,Martin Lamb改編劇本,在中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In the 15th Issue, we focused on British theatre for the young and examined how theatre, creative practice, humanistic education and audience cultivation are interwoven organically. We also interviewed British Director Martin Lamb, whose self-directed and co-written production

Teratology
怪異研究

Teratology is a term currently connected to the study of physi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its potential abnormalities, which also includes deformities in botany, but in the 16th and 17th centuries teratology was essentially the “science of monsters”, which were the subject of collection, wild misrepresentation and propaganda.

Diary of a Madman – Trilogy
狂人日記:三部曲

BMCA is proud to anounce the upcoming Cheng Ran’s solo exhibition: Diary of a Madman – Trilogy. Co-curated by Guo Xiaohui and Silia Ka Tung, the exhibition will be opened on January 18th at The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CCA) in Tel Aviv, Israel.

Black Book
黑皮書

The Freud Museum is pleased to present BLACK BOOK, an exhibition of new work by Gideon Rubin and the latest in a critically acclaimed series curated by James Putnam. Rubin’s specially created project for Freud’s final residence relates to the era of the late 1930s, when Freud left Vienna for London.

From Life
從寫生開始

The Royal Academy of Arts presents From Life, a special exhibition project taking place across two distinct spaces: the Sackler Wing of Galleries and the Tennant Gallery.

Recent Researches and Exhibitions on Ming Dynasty Porcelain Outside China
近年海外明代瓷器研究和展覽舉要

第三部分:有關明代陶瓷的外銷

值得注意的是有關明瓷的英文著作,很多都強調其在全球貿易中的重要作用,甘淑美女士(Teresa Canepa)於2008年為倫敦與里斯本的古董商兼出版商Jorge Welsh撰寫的克拉克瓷圖錄,體現了克拉克瓷研究的新進展,起名為“Kraak Porcelain: The Rise of Global Trade in the Late 16th and Early 17th Centuries”(《克拉克瓷-16 世紀晚期到17世紀早期興起之全球貿易》)。之前1989年Maura Rinaldi 女士有關克拉克瓷的重要專著“Kraak Porcelain- A Moment in the History of Trade”,也名為《克拉克瓷-貿易史之重要一刻》。

The Liquidator
城市之光

The latest box office smash from China, The Liquidator hits UK cinemas January 5 via Cine Asia, playing London, Manchester, Birmingham, Edinburgh and Sheffield.

15 Folds

INTERVIEWED AND TRANSLATED BY 採訪及翻譯 x KE QIWEN 柯淇雯 嗨, 我们是ART.ZIP~ 嗨, 我是馬戈特; 嗨呀,我是肖恩(西班牙语) 你們為什麼叫 “15Folds”? 我們參考了一個超現實主義的遊戲“精美屍首exquisite corpse”,那是遊戲中折紙的部分… 成立的初衷是什麼? 因為大家都很熱愛網絡文化和網絡迷因。 每個的主題都有什麼? 6月的主題叫做“對立/文化”——將地下文化和主流文化混合在一起,用數字化的方式呈現。 是通過公開徵件還是有特定的人選呢?作品的選擇標準是什麼? 兩者都有吧。我們收到了很多人的來稿,同時我們也會根據當月主題尋找適合的藝術家溝通合作。 你們視自己為畫廊空間嗎? 是的,我們是基於網絡的畫廊空間,受眾就是這些網絡藝術群體。 為什麼GIF圖像會作為藝術作品脫穎而出呢? 因為它是我們這代人的創作語言。 為什麼GIF圖像能在網絡世界造成轟動呢? 你會被循環播放模式洗腦,再加上GIF文件又很小,傳播起來很方便。 如今你們的網站正在維護中,會有什麼大動作嗎? 我們正在完善用戶體驗,希望帶給觀眾更好的藝術觀賞體驗。 接下來你們有什麼好玩的項目嗎? 我們將在哥本哈根的Trailerpark.Io藝術節上分享“15Folds”的故事,這是我們期待已久的! 謝謝!  

Souk, Derivatives, Simulation: The World Created in Art
市場,衍生,擬像:藝術所建構的世界

  Text and Images by 撰文 x U. Kanad Chakrabarti 尤.卡納德·查克拉巴蒂 Translated by 翻譯 x Jay, Chun-Chieh Lai 賴駿杰 Michelle Yu 余小悅   My studio is a place of clashes: imperfection and chaos in close proximity to the comparatively ethereal praxis that is digital video-editing.  The resistance of physical materials gives rise to surprises, accidents,

Monochrome: Painting in Black and White
單色:黑白繪畫

Kazimir Malevich Black Square, 1929 Oil on canvas, 80 x 80 cm © The State Tretyakov Gallery, Moscow

This autumn, the National Gallery presents a journey through a world of shadow and light: Monochrome: Painting in Black and White. With more than fifty painted objects created over 700 years, it is a radical new look at what happens when artists cast aside the colour spectrum and focus on the visual power of black,

Tove Jansson
托芙·揚松

Dulwich Picture Gallery will present the first major UK retrospective of work by one of the most celebrated illustrators of the 20th century, Tove Jansson (1914-2001).

South Asia Art and Culture Programme
南亞藝術文化項目

This September Manchester’s cultural institutions welcome leading South Asian and British artists of South Asian descent in a celebration of shared heritage and historic connections through a series of exhibitions and performances across the city. Marking the 70th anniversary of the creation of India, Pakistan and later Bangladesh, eight exhibitions present both new and seminal

Qu Leilei
曲磊磊

Leading Chinese artist Qu Leilei will show new work in an autumn exhibition in the Ashmolean’s Chinese Paintings Gallery.  

Dalí / Duchamp
達利 / 杜尚

Dalí / Duchamp is the first exhibition to present the art of two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s most famous artists in exclusive dialogue.

Mind the Gap
小心間隙

Mind The Gap is the second collaboration between Banana Jam and ArtSalon+ in Shenzhen, and brings together 14 contemporary artists based in China, Europe, and the UK, who represent the very best artistic talent in their chosen mediums.

Recent Researches and Exhibitions on Ming Dynasty Porcelain Outside China
近年海外明代瓷器研究和展覽舉要

第一部分:大英博物館、大維德基金會的明瓷;海內外明代文物或瓷器展 圖1:蓮子碗,大英博物館藏品 明代瓷器在全世界一直享有崇高聲譽(圖1:蓮子碗,大英博物館藏品),相關英文專著及帶研究文章的展覽收藏圖錄等屢有出版。有關明瓷的英文研究,大體而言似乎分為兩大主流,一為對世界各地博物館館藏明瓷尤其是官窯瓷器的著錄與研究,涉及到斷代、與中國及世界各地公私收藏或出土類似明瓷的對比分析(圖2:蓮子碗,吳賚熙藏品),及有關的陶瓷史、宮廷藝術、美術史研究等(圖3:魚藻紋洗)。另外一條主線更側重貿易史的研究,例如從景德鎮、福建等窯各種明代瓷器在全球各地陸上、水下考古發現及傳世品研究,來探討中國與東亞、東南亞遠及歐美等地有關的貿易體系、網絡及全球貿易等問題。這種不同的研究重點僅是相對而言的,實際上鮮有學者會專注於一點而不及其餘。 圖2: 青花蓮子碗,吳賚熙藏品   圖3:鱼藻纹葵式洗 就筆者所知廣為參引的英文明瓷收藏圖錄,有大英博物館霍吉淑女士(Jessica Harrison-Hall)撰寫的該館館藏元代後期及明代瓷器圖錄《Catalogue of Late Yuan and Ming Ceramics in the British Museum (The British Museum Press, 2001) 》。霍吉淑女士為大英博物館中國部主任,從2016起兼任英國東方陶瓷學會會長。 此書已經絕版,甚難覓得,所幸近來由故宮出版社組織人員辛勞翻譯為中文,由大英博物館和故宮請筆者與故宮博物院器物部主任呂成龍研究員審核。在有限的時間內以極大功夫,按照輕重緩急修正初譯稿中大量翻譯問題後,於2014年出版,是很難得的學術資料,中文書名《大英博物館藏中國明代陶瓷》,趙偉、陳誼、文微譯;李寶平、呂成龍審校,上下冊(圖4)。 圖4上:《大英博物館藏中國明代陶瓷》 圖4下:《大英博物館藏中國明代陶瓷》   另外大維德中國藝術基金會(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也藏有很多明瓷。大維德爵士藏品本在倫敦大學常年展出,後由何鴻卿爵士資助,在大英博物館95號展廳建成何鴻卿爵士陶瓷研究中心,於2009年全部轉到大英博物館該展廳展出,同年大英博物館出版社出版精品小集The British Museum Chinese Ceramics: Highlights of the Sir Percival David Collection,康蕊君(Regina Krahl)及霍吉淑合著,包括珍稀明代瓷器。康蕊君女士也曾任職大英博物館,為霍吉淑之前的東方陶瓷學會會長;曾為土耳其托普卡普博物館(Topkapi Saray Museum)撰寫館藏中國陶瓷圖錄。該書中譯者包括黃薇女士(與黃清華為景德鎮東郊學堂聯合創辦人伉儷)、倫敦“藝術亞洲”公司譚圓圓女士、北京正觀堂梁曉新先生等;經康蕊君和霍吉淑及大英博物館請筆者審核,2013年由“藝術亞洲”公司及北京的文物出版社聯合出版(圖5)。 圖5:《大英博物館大維德爵士藏中國陶瓷精選》 此外大英博物館於2014年底舉辦大型展覽“Ming: 50 Years That Changed

Zhang Ding: Enter the Dragon
張鼎: 龍爭虎鬥

  EDITED BY  編輯 x QIWEN KE 柯淇雯 TRANSLATED BY 翻譯 x NICHOLAS ANDERSON 尼古拉斯·安德森   K11 Art Foundation (KAF) and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s (ICA) jointly presented the first solo UK institutional exhibition of Chinese artist Zhang Ding, entitled Enter the Dragon. The exhibition consisted of an installation that directly references the final scene from

Unstable Media: A Conversation with Art Curator Hannah Redler
不安份的媒體:對話藝術策展人漢娜·瑞德勒

Interviewed and text by 採訪及撰文 x Nils Jean 尼爾斯·吉恩 Translated by 翻譯 x Cai Sudong 蔡蘇東   Hannah Redler is a curator of cross-disciplinary projects between art, photograph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 to her current role as associate art curator for the Open Data Institute, Hannah was Head of Science Museum Arts Programme from 2005-2014.

20th Anniversary of Zabludowicz Collection: Interview with Elizabeth Neilson
薩布多維奇典藏二十年:專訪伊麗莎白·尼爾森

Edited by 編輯 x Ke Qiwen 柯淇雯 Translated by 翻譯 x Cai Sudong 蔡蘇東   The Zabludowicz Collection, founded in 1994 by Poju and Anita Zabludowicz, is dedicated to fostering new audiences and a sustainable environment for contemporary art. The Collection contains over 3,000 works of art by more than 500 artists, spanning four decades

                   

© 2011 ART.ZIP all rights reserved.  ISBN 977 2050 415202

Site by XY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