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

倫敦

Bao Rong : the Art Hopper
包蓉 : 跳躍在邊界的藝術蹦客

Rong Bao,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emerging contemporary artists from China’s new generation, is a true ‘art hopper’ leaping between mediums with bold creativity. Her work spans sculpture, painting, video, and installation, where she transforms the everyday into something extraordinary. Bao reshapes familiar objects to expose the absurdities and contradictions hidden in daily life.

Jose Antonio Suarez Londono : One Year

“Every single thing he owns makes up one great collection. In him this passion shows its true face, the stern Indian expression that lingers on, but with a dimmed and manic glow, in antiquarians, researchers, bibliomaniacs. Scarcely has he entered life than he is a hunter. He hunts the spirits whose trace he scents in

Tavares Strachan: There is Light Somewhere

18 Jun –⁠ 1 Sep 2024 Hayward Gallery, London They were all assembled there. Not purely a history but an assembly of the dead with a sense of voices being released. Voices from the deep. What the exhibition presents is the possibility of releasing these voices in a rich tapestry of becoming. We can see

Wallace Chan: Embrace and Exceed
擁抱與超越——專訪藝術先行者陳世英

在2023年的金秋9月,倫敦佳士得舉辦了享譽國際的珠寶藝術大師陳世英(Wallace Chan)迄今為止在歐洲最大型的個展《時間輪盤(The Wheel of Time)》。展覽的名稱富含深意,不僅回顧了陳世英過去五十年在珠寶領域取得的輝煌成果,同時也展現了藝術家當前在藝術雕塑方面的最新探索。此外,展覽特別呈現了兩位受陳世英啟發的香港年輕藝術家的影像作品,展現了藝術的傳承與創新的力量。 藝術家的大型個展往往能很好地展示其整個創作生涯的發展脈絡,陳世英的這次倫敦個展也不例外,他的「六大發明」——世英切割(Wallace Cut)、鈦金屬創作技術、翡翠切割潤光專利技術、石鑲石工藝、「真空妙有」技術、以及比鋼堅硬五倍的世英陶瓷——分別通過六個「太空艙」展櫃進行陳列,有如一個個時間膠囊,帶領觀者回顧那些讓人嘆為觀止的技術革新。展覽上的其他作品亦生動展示了這六項核心技術是如何相得益彰地创作出一件又一件令人嘖嘖稱奇的精彩佳作。   這150多件極具現代感的珠寶作品中,每一件都是技藝的極致展現,背後蘊含著大量繁複的工藝和無數小時的專注與投入。有些作品是從大自然裡汲取靈感後的再次創作,如《魚兒的悄悄話(Fish’s Whisper, 2015) 》,其外層的寶石海草包裹著內部的水晶浮雕,層次分明,栩栩如生;蝴蝶系列既有傳統的古典設計,雅緻華美,也有現代的幾何圖形設計,時尚前衛;具有超現實風格的作品,如《魚兒的夢(Fish’s Dream, 2009)》,夢幻城堡巧妙地「生」於魚腹之中,展現了天馬行空的創意;有些作品融合了中國文化與陳世英對宇宙的哲學思考,如《宇宙新生(A New Generation,2018)》。這些珍貴的寶石在陳世英的「魔法」下不僅發散著迷人的色彩與光澤,更彷彿擁有了全新的生命和靈魂,凝聚著陳世英賦予的深邃思考和美好寓意,引領人們進入一場視覺與心靈的雙重旅程。 陳世英不僅珍視每一件珠寶作品,對其展示方式也傾注了極大心思。在他看來,每一件作品都值得被好好展示,因此每件作品的展示陳世英都會細細考量,精心設計屬於那件作品的展示方式,有些用暗沈的幾何金屬雕塑展櫃來突出珠寶的流光溢彩,有些則選用未經打磨的原石來進行襯托變成獨立的雕塑作品,還有旋轉的裝置讓觀眾能在同一個展櫃看到兩件或以上的作品,不僅更好地從各個角度展現細節,增強了觀賞的趣味性和探索性,更讓寶石的色彩有了生動的展現,讓人情不自禁地駐足細賞;展示十二生肖項練系列《時間輪盤》的展櫃靈感來源於鐘錶零件,象徵著人類自古觀日影知時間,強調了人類存在與時間存在的密切關係;經典作品《悟蟬知翠(Stilled Life,2012)》——以帝王翡翠刻劃玉蟬停駐於竹葉上的胸針,陳世英為此創作了一個立體景觀模型以及一個古代三刀蟬的底座,展示了其對細節的極致追求。   命運挑戰者 陳世英自幼隨父母從內陸遷到香港,家境樸素的他自16歲起便跟隨師傅學習雕刻。他一心刻苦鑽研,憑著天賦和毅力很快就嶄露頭角,然而人生總不會一帆風順,他曾經歷良師摯友的離世,自身與疾病的搏鬥,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正當命運似乎陷入僵局時,那股迎難而上的「香港精神」加上過硬的技術和藝術追求,為陳世英點亮了重生的曙光。如涅槃重生,陳世英以雕刻刀鑄就了自己的傳奇,一步步攀登至珠寶藝術的巔峰。如今,陳世英的作品以獨特的魅力和深邃的藝術內涵,贏得了國內外藏家的青睞,更多次受邀參加國際重要的藝術展會,代表作品也被頂級博物館珍藏。   勇者無畏——技術與材料創新 陳世英身上的這種韌性不僅在逆境中顯現無遺,他對技術的精進追求與對物料的深入探索也同樣令人佩服。在他的哲學裡,任何局限和挑戰都是被設定來等待突破的。早在1987年,陳世英發明的幻像雕刻技術——「世英切割(Wallace Cut)」便一鳴驚人,標誌著技術和思維的大膽革新。這種獨特的雕刻技術,通過在寶石上進行單次反向雕刻便能創造出多個立面,這與傳統雕刻法截然不同,後者往往是保留所需部分而移除多餘之物。在當時,不但缺乏精準的電腦計算輔助,而且陳世英跑遍國內外也沒有找到符合其高要求的雕刻工具。他不但沒有放棄,反而靜下心來在機械廠學習數年,最終研發出了在當時轉速最快、能滿足他對精細度極高要求的專用切割工具,這一工具在當時可謂獨一無二。然而有了理想的工具後仍需極致精準的計算與高超的雕刻技藝。為了避免工具高速旋轉產生的熱度導致寶石崩裂,陳世英日復一日地在水中進行雕刻,每切一下便將其取出吹乾,細緻檢查後再次浸入水中進行下一刀的切割。經過無數小時的訓練和實踐,陳世英最終能夠在水中連續雕刻數分鐘而無需將寶石取出水面進行檢查。在那些有如神助、幾近於神蹟的時刻,陳世英甚至在想,究竟是他的手在雕刻,還是他的指尖,他的心,抑或是他的記憶在指引著這刀刃的舞動?     陳世英無疑是一位將技術革新與匠心精神融為一體的藝術家,他的創作靈感也受到了佛學智慧的滋養。在他的藝術實踐中,雕刻不僅是技藝的展現,更彷彿是一種心靈的修行。他曾在採訪中分享自己與寶石之間的緣分:在創作過程中,他珍視與每一顆寶石的相遇,當作品完成之際,他便將這份緣分歸還於寶石,讓它繼續與有緣人相伴,而自己則踏上新的探索之旅。這種緣起緣滅的哲思使得每一段緣分都顯得格外珍貴。 陳世英發明的「真空妙有」技術,同樣根植於佛學的深邃概念——只有當心靈空明無雜,人才能容納新知與新意。通過忘卻自我,空出心靈之地,新的智慧與觀念方能發生。《真空妙有(Secret Abyss,2014)》便是這一思想的藝術體現。在這件作品中,陳世英巧妙地在一塊發晶中雕出一個6.5毫米的開口,並打磨出寬度只有42毫米的空間,神奇地置入了1111顆綠寶石。選擇發晶而非透明水晶進行創作,大大增加了作品的挑戰性——一旦發晶斷裂便無法修復,因為每一根發晶的紋理都是獨一無二的,不可再續。 陳世英對「永恆」這一主題的探索也同樣著迷。這不僅體現在他對鈦金屬的創新應用上,還包括硬度比鋼高五倍的「世英陶瓷」的發明。在陳世英看來,鈦金屬幾乎是最接近永恆的材質,它的處理難度極高,熔點高達1700度,通常用於航天領域。經過長達八年的鑽研和實驗,陳世英不僅率先成功將鈦金屬的應用引入珠寶設計,更將其帶入藝術雕塑領域,成為極少數掌握鈦金屬雕塑創作技術的藝術家。最初,陳世英使用鈦金屬進行珠寶設計時遭遇了眾多質疑,因為鈦金屬的價值無法與黃金、鉑金等傳統珠寶金屬相比,然而陳世英在材料界限上的再一次挑戰展現了鈦金屬獨特之美——其輕盈、豐富的色彩以及超常規的硬度賦予了它接近永恆的美感。陳世英的作品《In One》雖然只鑲嵌了一顆小小的紅寶石,但通過不同的加工溫度,同一塊鈦金屬上便呈現出了多種炫目的色彩變化,令人嘆為觀止,顯現了超越金屬原色的異彩紛呈。 在藝術雕塑創作方面,陳世英的《鈦坦XIII》展現了材料與空間的精妙對話。暗灰色調的懸吊雕塑看似承載著重量,卻又出人意料地透露出輕盈的姿態。經過「世英雕刻」技術而呈現的面孔似乎與觀眾形成一種視線的交匯,雕塑隨著空氣的流動和觀眾的移動而優雅轉動,彷彿觀眾在欣賞它的同時,它也輕柔轉動與觀眾「互望相視」,它們的輕盈起舞讓空間充滿了流動的節奏,像是在訴說一個沈默的故事。在無人之境,這些在半空中懸停著的雕塑群像又變得沈寂,有如古老圖騰的守望者,又如靜止的神像,靜候祈禱者的到來。雕塑上那些被拉扯的面孔,以平靜自若的表情向「無形」緩緩屈服,從上而下逐漸「溶解」,彷彿在時間的長河中,物質與精神的界限正在漸漸消融。 在近七年的時間裡,陳世英再度挑戰材料,他研發的「世英陶瓷」又一次驚艷了世界。這種新材料的硬度是鋼的五倍,密度甚至超過天然的藍寶石,色澤豐富且光彩奪目。這一創新背後的靈感源於陳世英悠遠的童年回憶。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家中的陶瓷勺子被視為大人的專屬,而孩子們只能共用一隻塑料勺。有一次,他偷偷拿起大人的陶瓷勺子,但用拿塑料的力氣去拿陶瓷必然導致勺子摔破在地,他因此受到了家人的嚴厲斥責。這段經歷深深印在他的記憶中,激發了他日後創造出一種近乎不可能破裂的陶瓷的願望。這不僅是材料上的一大突破,更是心靈上對童年遺憾的一種彌補,帶來內心的平靜和與過去的和解。在倫敦個展上,這隻傳奇的《陶瓷勺子(Shapeshifter)》在倫敦個展上得到了展示。而同時運用「世英陶瓷」和石鑲石技術的《意識方塊(Mind Puzzle)2019》成為了展覽上的亮點之一,這件作品的設計充滿了未來感,展現了成人內心深處依舊棲息著的孩童,它將記憶與意識比作不斷膨脹、分裂和擴張的方塊,展示了一個人內心世界的複雜與深邃。 築夢人與啟迪者 《時間輪盤》展現了陳世英與時間對話的深入探索,隨著「時間輪盤」的「轉動」,觀眾被引領遊走於陳世英半個世紀的精彩創作之中。在細細觀賞之後,我們不只對寶石本身天然的奇妙色彩和光芒讚嘆不已,更被陳世英的創意和精湛技術而折服。他的匠心獨運使每一顆寶石散發出獨特的光芒,而他對可變形珠寶設計的探索更彰顯了他在人體工學領域的深入見解。從絢爛多彩的珠寶到單色沈穩的鈦金屬藝術雕塑,每一件都是時間與故事的載體,見證了陳世英對生命、自然與宇宙的深刻探索。通過他的作品,我們看到了一個永不滿足於現狀、一直尋求探索的築夢人,擁抱一切,超越永恆,陳世英的藝術之旅宛如時間輪盤不斷前行,永無止境。 在此次ART.ZIP的專訪中,我們有幸近距離感受這位溫文爾雅的藝術家。鬢髮斑白的陳世英向我們耐心地分享他的故事與智慧。他常言:「當我們離開這個世界,我們本身可能沒有價值。但唯一能傳下來的就是精神和作品,這些啟發未來年輕人繼續前行的才是真正的價值。」正如他所創作的那件穿戴在肩上的《黑色傳奇(Legend of the Colour Black)》,不僅象徵著站在巨人肩膀上繼承前人的智慧,也顯示了陳世英本身已經成為那位能讓後人仰望的巨人,他讓未來的藝術家能站在他的肩上,看得更遠,思考得更深,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年輕人。   A:在您看來,東西方美學的差異表現在什麼方面? W:拿宗教藝術來說吧,東西方的差異就很明顯了。比如,東方的佛像大多是靜態的,給人一種平和的感覺。但看西方的,像耶穌或天使的雕塑,就活躍多了,總是充滿動感。西方雕塑喜歡用那種爆發的姿勢,誇張的肌肉,來強烈地展現情感和生命力,就是想通過光影和動作讓作品更有衝擊力。東方的作品就比較含蓄了,很少去強調肌肉什麼的,可能是因為雕塑常常穿著衣服。這些差別不僅僅是外在的,更反映了我們對於內在和外在表達方式的不同看法。 當這兩種文化碰撞融合,就像是誕生了第三種文化。對我而言,這就是探索生活和藝術表達的一種方式。這過程中,不只是技巧和工藝的事,更多的是內心的修行。這種修行既可以靠天賦,也可以借鑑不同文化的思想。以我自己作為例子,我對基督教、佛教、道教都很感興趣。從最初的崇拜到後來的哲學探索,我漸漸明白,要真正懂得宗教,不是學學知識那麼簡單,而是要實實在在地去修行。 就像練字一樣,要不斷練習,同時還要懂得材料的特性,例如不同材質的宣紙和毛筆,也能創造出不同的層次去表達內心的平靜或澎湃。把東方和西方的技術融合,我就是在不斷地探索和尋找這個「內在」。無論是藝術還是技術,這些都是必要的,用身體力行你才能夠穿梭自如。當第三個世界的知識越來越多,越來越充足,將所有知識融為一體,做珠寶做雕塑就做出了我自己的風格。我認為所謂的當代藝術,只要沒有做過的,你有一個概念,無論你用什麼手法都表現了當下的你所修為的結果。 A:請問您是如何看待人與作品之間的關係的? W:這其實是關於物和人之間的故事。創作出來的東西,它不只是個物體,它還能傳達信息,和人溝通。珠寶創作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藝術家有很多,但珠寶藝術家就比較少,這需要豐富的知識,比如寶石學、色彩學、光學、切工技術等。 我比較幸運,我是從雕刻寶石開始的。雕刻寶石可不是隨便什麼寶石都能雕,那些頂級的寶石一定要拿來做珠寶,因為它們裡面的瑕疵少,光線透過得好。一旦做了寶石刻面,那顏色和光澤就能展現得淋灕盡致。寶石如果有小瑕疵或裂紋,光線在裡面反射,有時候一個小點就能變成好幾個甚至幾十個。比如鑽石切割,那是需要超精準的角度計算然後切割出來許多切面,光進入去之後在裡面遊走互相折射,正是這些計算出來的細微角度讓它閃閃發光。因此對寶石的認知,還有切工技術都很重要。 至於設計,你得盡可能展現寶石的美。但展現這種美不僅僅是看寶石本身,還得有對工藝和材料的深刻理解。比如用黃金鉑金做珠寶骨架,這方面會更加困難,需要創新,達到一個又一個的標準。就連畫個設計圖都難,更不用說把它變成立體作品了。而當珠寶真正戴在身上,那就又是一次創作,因為你要考慮到戴它的人的感受,比如重量是否合適,會不會晃來晃去,這就是人體工程學和珠寶的對話。 還有,光和寶石之間的對話也很關鍵。拿貓眼石來說,當光照下來時,如果位置對了,上面的「貓眼」就能動來動去,非常美妙。天然寶石的條件有限,但創作是沒有限制的,這就是珠寶藝術的挑戰。寶石本身價值高,當設計師變成藝術家時,既需要技術又要有深厚的知識。現在你做的作品是否還停留在別人的層面,還在模仿中前人的一種技術或者認知,還是自我創新?要成為珠寶藝術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就像畫國畫,和紙溝通一樣,做珠寶也是和材料溝通,還得創新工具和技術。新的鑲嵌的辦法,或者將寶石重新切割,在寶石上面鑲寶石,經過多年的一個一個變化,我覺得珠寶需要注入更多的心血和創新。我可以一遍又一遍地重做作品,這個過程可以改善生活,增加經濟價值。但對我來說,一旦投入創作,我就會全身心投入,希望我的作品能代表我的存在。即使我不在了,我的作品也能給未來的人啟發。就是這麼一種想法,一步步走到現在這個階段。 A:從剛開始雕刻寶石到現在的珠寶藝術創作,您覺得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W:我開始雕刻寶石的時候選擇了孔雀石作為我的第一塊材料。孔雀石在雕刻時,圖案會不斷變化,而其他寶石材料則不會如此。唯獨孔雀石,在雕刻的過程中,你在這裡雕刻一下,那裡雕刻一下,不同的地方都會出現不同的漩渦。這種捉迷藏的感覺讓我覺得在雕刻寶石時就像是和它們一起玩遊戲。那個時候,我雕刻的是觀音佛像,就不允許觀音臉上有漩渦。但是現在我希望追求創造出有旋渦的作品。如今,我覺得製作有旋渦的作品代表著內在世界,每一個細胞都在面相上不停地運動。對於寶石工藝、工具等方面,我從1973年開始就不斷進行訓練。因此,每當一塊寶石在不同的形態或雕刻時突然出現裂紋,我會懂得如何應變,輓救之前付出的時間,讓作品仍能接近完美的狀態。

Yan Xie: Mindful Curation for Healing and Mentally Engaging Exhibitions
謝琰:觸感與慾望的非同策展實踐

A London-based curator Yan Xie, is known for her commitment to engaging diverse communities through participatory art. With a keen interest in the transformative power of artistic expression, Yan Xie delves into the complexities of personal and collective experiences through her curated exhibitions. Recently, she has turned her focus to more specialised areas, including the

Strangers: Daido Moriyama and Hiroshi Sugimoto
陌生人:森山大道與杉本博司

Strangers(1*): Daido Moriyama and Hiroshi Sugimoto   “Each instant covers the entire world.” Dogen: Shobogen “每個瞬間都包含了整個宇宙的無限。” ——道元禪師《正眼法藏》 It is not often that two major exhibitions of two artists of the same media, of the same nationality and approximate maturity occur in the same city at the same time with such contrasting outcomes. Indeed, what might

Interview with Thierry Noir: Painting a World Where Imagination Breaks Down Walls
專訪特里·諾爾——繪制一個打破想象力邊界的世界

Two years ago, serendipity led me to discover the captivating world of Thierry Noir’s artwork at an esteemed auction house. Since then, I’ve been following his artistic journey. Noir’s oeuvre spans from the realm of mural art to canvas paintings that exude boundless energy and rhythmic music. His artworks often feature anonymous figures with circular

Thierry Noir:Techno
特里·諾爾:電音

  Christie’s 28th September – 2nd October 2023   This autumn, Christie’s presents “Thierry Noir: Techno,” an immersive installation by the iconic Berlin artist Thierry Noir that is infused with music-inspired creativity. This remarkable exhibition is a collaborative effort with London’s legendary nightclub, Fabric. Thierry Noir began his artistic journey when he relocated from France

Gabrielle Chanel:Fashion Manifesto
香奈兒小姐的時尚宣言

  Victoria & Albert Museum  16 September 2023 – 25 February 2024   The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V&A) in London presents the groundbreaking “Gabrielle Chanel:Fashion Manifesto” exhibition, running from 16 September 2023 to 25 February 2024. This exceptional showcase, marking its UK debut, is dedicated to the legendary French couturière, Gabrielle ‘Coco’ Chanel, tracing

David Hockney: Bigger & Closer (not smaller & further away)
大衛·霍克尼:更大更近(而不是更小更遠)

22 February – 3 December 2023 Lightroom, King’s Cross   Designed by 59 Productions in collaboration with Haworth Tompkins, Lighroom in King’s Cross is a sister space to the award-winning Bridge Theatre. This is London’s newest home for artist-led shows and the current host of the immersive exhibition “David Hockney: Bigger & Closer (not smaller

Interview with Evan Pricco: Constant Conversation between Street and Gallery
專訪埃文·普里科:街頭與畫廊的持續對話

Beyond the Streets London Saatchi Gallery 17 February  – 9 May 2023   Unveiled in February, Beyond the Streets London, supported by Adidas Originals, presents a resplendent display of over 100 international artists’ creations, ranging from audacious train writers to esteemed large-scale muralists. This unparalleled exhibition, which encompasses all three floors of the renowned Saatchi Gallery

Interview with Erin Li——From Shadow to Spotlight : Women Artists and Global Abstraction
專訪李伊寧——滄海遺珠:女性藝術家與全球抽象藝術

Action, Gesture, Paint: Women Artists and Global Abstraction 1940-70 Whitechapel Gallery 9 February – 7 May 2023   The Whitechapel Gallery is showcasing a major collection of 150 paintings created by 81 women artists from around the world. This exhibition focuses on the gestural abstraction movement that emerged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and highlights

Mike Nelson: Extinction Beckons
Mike Nelson: 逝去的召喚

Hayward Gallery 02 Feb – o7 May 2023   The Hayward Gallery is currently showcasing a survey exhibition of large-scale immersive installations and sculptural works by acclaimed British artist Mike Nelson, titled “Extinction Beckons.” This exhibition features psychologically charged installations that transport viewers into captivating fictional worlds with a resemblance to our own. Nelson, who

Omar El Lahib
奧馬爾·拉赫布個展

Omar El Lahib Saatchi Yates 26th January – 15th March 2023 A new 12,000 sqft gallery space in the center of St James has been launched by Saatchi Yates, showcasing a collection of new paintings by Lebanese artist Omar El Lahib, currently based in Cologne. Featuring more than 18 large-scale paintings, El Lahib’s solo exhibition

THE EY EXHIBITION: CEZANNE
EY特展:塞尚

Tate Modern 5 October 2022 — 12 March 2023   In autumn 2022, Tate Modern will present a once-in-a-generation exhibition of paintings, watercolours and drawings by Paul Cezanne (1839-19061). Famously referred to as the “greatest of US all” by Claude Monet, Cezanne remains a pivotal figure in modern painting who gave license to generations of

CORNELIA PARKER
科內莉亞·帕克

TATE BRITAIN 18 May – 16 October 2022   Tate Britain presents the first major survey of Cornelia Parker’s works held in London. One of Britain’s leading contemporary artists, Parker is responsible for some of the most unique and unforgettable artworks of the past thirty years. Driven by curiosity, Parker transforms seemingly everyday objects into

Jiá Fèng
夹缝

Troy House | London 10-12 New Union Square, London SW117AX The exhibition runs from 26 April 2022 to Ongoing        The Troy House Art Foundation annual project “Jiá Fèng 夹缝 ” will open to the public on the 25th of April, 2022. “Jiá Fèng 夹缝 ” is initiated by artist Yuan Gong, it is curated

Reframed: The Woman in the Window
重置:窗中的女人

Dulwich Picture Gallery Wednesday 4 May – Sunday 4 September 2022   Reframed: The Woman in the Window is the first exhibition to explore the enigmatic motif of the ‘woman in the window’. Featuring artworks from ancient civilisations to present day, the exhibition brings together over 50 works by artists including Rembrandt Harmensz van Rijn,

The Credit Suisse Exhibition: Raphael
拉斐爾

National Gallery 9 April – 31 July 2022   Marking the 500th anniversary of Raphael’s death in 2020 and delayed because of Covid restrictions, the National Gallery presents one of the first-ever exhibitions to explore the complete career of this giant of the Italian Renaissance. A painter, draughtsman, architect, designer and archaeologist who captured in

Francis Bacon: Man and Beast
弗朗西斯·培根: 人與獸

英國皇家藝術學會正在舉辦的展覽是《Francis Bacon: Man and Beast (弗朗西斯·培根:人與獸)》。這是第一個以培根對動物的迷戀為線索來追溯他作品發展的歷程,並探討‘‘獸’’是如何影響他處理其終極對象 — ‘‘人’’的展覽。弗朗西斯·培根 (Francis Bacon)(1909 – 1992)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自他去世後,世界朝著他那令人不安的作品中所預知方向發展。他作品中的預見性被再次印證。本次重量級展覽將展出培根46件傑出畫作,跨度為他的整個職業生涯, 涵蓋從20世紀30年代到40年代間的早期作品, 到他在1991年創作的最後一幅畫。這幅最後的作品是首次在英國公開展出。創作於1969年的鬥牛圖三聯也是第一次合體展出在本展覽。

Van Gogh Self-Portraits
梵高自画像

The Courtauld Gallery 3 February –8 May 2022   The first ever exhibition devoted to Vincent van Gogh’s self-portraits across his entire career will take place at The Courtauld Gallery from 3 February – 8 May 2022. Van Gogh Self-Portraits takes as its springboard Van Gogh’s iconic Self-Portrait with Bandaged Ear, one of the most

Andreas Gursky: Redefining Photography
安德列斯‧古爾斯基:重塑攝影

2018年1月25日,德國著名當代攝影藝術家安德烈斯•古爾斯基的首次英國大型回顧展在倫敦海沃德畫廊舉辦,此次展出了他藝術生涯近40年來的60幅作品,也包括其以430萬美元創下過最貴攝影作品拍賣紀錄的《Rhein II 》,倫敦海沃德畫廊主策展人——2019年威尼斯雙年展主策展人拉爾夫·魯格夫親自為你講解這位藝術家和他的藝術是如何重新定義了攝影在藝術史當中的地位。 On January 25, 2018, the famous German contemporary photography artist Andres Gursky’s first large-scale retrospective exhibition in the UK was held at Hayward Gallery in London. It exhibited 60 works of his artistic career in the last 40 years, also includes “Rhein II”, which had set a record auction price of the ...

Modigliani – Exhibition at Tate Modern
泰特現代美術館《莫迪里阿尼》

Tate Modern stages the most comprehensive Modigliani exhibition ever held in the UK, bringing together a dazzling range of his iconic portraits, sculptures and the largest ever group of nudes to be shown in this country. Including almost 100 works, the exhibition Modigliani re-evaluates this familiar figure, looking afresh at the experimentation that shaped his career and made Modigliani one of the greatest artist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Rosetta Stone: Why is it the treasure of the British Museum?
羅塞塔石碑:為什麼它是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今天我們給大家講講羅塞塔石碑,這塊石碑算是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這塊石碑現在就展出在大英博物館的埃及館,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觀眾慕名而來,為了保護這個石碑,大英博物館特地弄了一個複製品,讓觀眾可以上手摸一摸,但因為摸的人太多了,所以每隔幾年就得重新再做一個複製品。 圍繞這塊石碑也是有著非常多的傳奇故事,也有很多人認為它和外星文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那麼為什麼這個塊石碑在800多萬件藏品當中具有如此特殊的地位,為什麼全世界研究古埃及的學者和專家都對他頂禮膜拜?今天我們就給大家講一講關於羅塞塔石碑的故事。 咱們先說說這塊石碑是怎麼發現的,又是怎麼落到英國人手裡的。 話說在1799年的時候,當時拿破崙帶領的法國軍隊佔領者埃及,在那年的7月15日,法軍在尼羅河三角洲上的港口城鎮羅塞塔(今日亦稱為拉希德)郊外修築基地,意外地挖出來一塊黑色的大石頭,當時管事兒的一個法國上尉,有點兒文化,覺得這個東西不一般,密密麻麻寫了這麼多看不懂的字,所以他就上報給了聖朱利安要塞的指揮官阿卜達拉·傑克·德·門努瓦(Abdallah Jacques de Menou)。指揮官就把這塊石碑送往了拿破崙在開羅設立的古埃及研究所,讓科學家研究分析這塊石板,因為在羅塞塔這個地方發現的,也就取名叫做羅塞塔石碑了。 那本來是法國人發現的,怎麼後來又到英國人手裡了呢?因為在1801年,英國軍隊把法國軍隊打敗了,控制了埃及,而法國所獲得的這些文物,英國人覺得也是自己的戰利品,要歸自己,本來當時法國的科學家是希望帶回發過去的,但英國人就是不同意,甚至法國的自然學家艾奇恩那·若弗魯瓦·聖-蒂萊爾(Étienne Geoffroy Saint-Hilaire)還給英國大使威廉·理查·漢彌爾頓爵士(Sir William Richard Hamilton)寫信說“你們要是強取豪奪,我就把這批文物都給毀了,玉石俱焚,我拿不著,也不給你留下” 後來英法雙方簽訂了不平等條約《壓力山大降書Capitulation of Alexandria》,法國根據條約要將所有發現的文物也一併交給英國,所以可見哈,打仗打輸了簽訂條約都是不平等條約,槍桿子打不下來的,通過談判拿回來純屬是扯淡,全世界都一樣。 後來呢,法國人也挺壞,偷摸的把石碑藏個小船上想偷偷運回法國,但後來半路上就被英軍給抓回來了,不過事後兩家商量哈,研究成果和拓片可以給法國,但石碑歸屬英國。 所以看了這個故事以後,我們知道哈,本來是埃及人的文物,被英法兩家給搶了,然後對自己的文物毫無發言權,即使到現在,埃及文化部的官員還是在奔走呼籲,希望英國能將這塊石碑歸還給埃及,但希望非常渺茫,因為這個石碑要是送回去了,那木乃伊是不是也得送回去?那大英博物館里這800萬件藏品有多少是來自世界各地的,肯定很多是正常收藏的,但大英帝國輝煌時期從別的國家順回來的估計也不少吧。 咱們說回來哈,到了1802年,羅塞塔石碑來到了英國,并以英國國王喬治三世的名義捐獻給了大英博物館,此後至今的200多年,一直陳列于大英博物館。 說完了來歷,那咱們得說說這個石碑為什麼這麼重要了。其實這塊石碑並不大,高112,寬75cm 厚28cm,由花崗岩製成,應該是一個更大的石碑破碎以後的一部分殘骸,但就是這麼塊不大的石板,卻密密麻麻了寫了好多文字和符號,而且一看就是3種不同的文字,最上面14行是古埃及象形文字,又叫做圣書體,是代表寫給神明的文字,中間是32行埃及文字,就是日常平民使用的文字,最下面54行是古希臘文。 這就厲害了,因為從公元4世紀之後,尼羅河文明就開始沒落,這種所謂的和神明交流的象形文字的使用方法就失傳了,雖然很多歷史和考古學家竭盡所能去研究和破解但一直都沒法解讀這些文字的含義,雖然埃及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和文字,但都不知道什麼意思,直到羅塞塔石板的出現。 因為當時希臘控制著埃及,所以所有官方的文書都需要有希臘文的翻譯作為對照,而且古希臘文在歐洲一直都有人研究,是可以讀懂的,所以這塊石碑就為破解古埃及象形文字提供了一個線索,而失傳了1400年的古埃及象形文字也漸漸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 雖然是有了參照物,但破解工作還是很艱難,前後差不多用了近30年的時間,這其中有兩位同志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一位是英國物理學家托馬斯·楊(Thomas Young),他發現這個碑文當中對應著“托勒密”的發音的文字,但是他搞不明白埃及文字的符號到底代表了什麼,其實這個對中國人來說特別好理解, 舉個例子哈,“巧克力”這三個字,其實中文這三個字沒啥具體意義,這幾個字是“Chocolate”發音的模擬,你要是卡在這裡,說為啥是“巧克力”這三個字,不是“橋殼里”呢,這個其實沒有意義,因為是音譯而已,本身的文字沒有關係。所以托馬斯同志就卡在這了,只找到了對應名字的文字,但他想不明白,不知道為啥是這幾個字。 第二位就比較厲害了,是法國學者让-弗朗索瓦·商博良(Jean-François Champollion),他發現呢,大家一直都認為埃及象形文字是表義的文字,但其實其中很多符號是表音的,而這個對他們來說是一個重大的發現,從此他們破解工作就順利了很多, 但是,其實這個破解工作啊,當時沒有中國人參加,要是有中國人參與的話,可能用不了 30年,10年就解決問題了,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文字,有些地方和埃及文字有些類似,卡住西方學者的最大阻礙,其實就是我們的形聲字的問題,比如哈,“聞”這個字,形象上是耳朵貼在門上,聽聲音,非常形象,但發音是從門的音,再比如,“裹”這個字,很形象,衣服打開,裡面,但發音是發“里”的音,所以中文也是及表意也表聲的一種文字,在西方學者撓破頭的時候,我一看就明白了,就是因為他們一輩子用的都是表音的文字,不知道象形文字其實也是可以表音的。 話說回來,至此,因為羅塞塔石碑的出現,古埃及文明中失落的文字漸漸開始被大家所解讀,出現了大量的新的研究和發現,因為整個西方世界普遍認為西方的文明起源於埃及,所以這塊石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就好像是祖上傳下來了一部天書,看不懂,現在終於能看懂了,這也是為什麼研究古埃及文明的學者專家都將羅塞塔石碑奉為聖物的原因。 那問題又來了,這塊石碑上到底記錄了什麼?是不是像有的人傳說的一樣,記錄著和神明交流或者和外星人溝通的信息呢? 很遺憾,從字面上來說,這塊是板上記錄的就是一些官方歌功頌德的文字,公元前196年,為了紀念當時13歲的埃及法老托勒密五世加冕1週年,祭司們製作了這個石碑,記錄了法老世襲王位的正統性,以及所實施的一些惠民措施,并獲得了人名的擁護等等等等。 雖然羅塞塔石碑的碑文當中記錄的信息都很無聊,但卻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的思考,中國、古埃及,以及更早的蘇米爾文明,都是使用象形文字的種族,而且這些文明當中都提到這種象形文字是和神靈交流的工具,我們的甲骨文也是占卜和祭祀時候刻在龜殼上的,也算是和神明交往時候使用的, 很多跡象表明,這幾個古老文明可能在上古時期就有過交流,如果腦洞開的更大一點,也有可能是一個使用象形文字的遠古文明或者地外文明,將他們的文字傳授給地球上的人們,播下了文明的火種,加速了人類發展的步伐,人類在短短1萬年時間里就發展成現在這個樣子了,完成了以往幾百萬年都沒有取得的成績。 嗯,這都是我瞎猜的,不過我們的宗旨就是用激情去擴充腦洞,大膽的假設,嚴謹求證的漫漫長路則用來充實我們的後半輩子。再說一句,羅薩塔石碑是大英博物館展出來的,已經經過了很多的考量,不會展出一個太有爭議性的展品,但同時,大英博物館裡面還有很多來自蘇米爾文明時期的泥板,用楔形文字記錄著很多幾萬年前的上古歷史,其實我覺得那些沒拿出來展的藏品,才是大英博物館真正的鎮館之寶。 More Videos

China Design Centre at Collect 2019: the International Art Fair for Modern Craft and Design
國際工藝設計展2019上的中國設計中心

28th Feb. – 3rd Mar. 2019 @ London’s Saatchi Gallery 2019年2月28日-3月3日 @ 英國倫敦薩奇畫廊 The Crafts Council announced the return of Collect to London’s Saatchi Gallery for its 15th edition. The only gallery-presented art fair dedicated to modern craft and design, Collect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to discover and invest in exceptional work produced in the last five years by living artists,

Heartbeat
脈動的雲彩

專訪查爾斯·佩逖倫   8月27日,法國藝術家查爾斯·佩逖倫(Charles Pétillon)在倫敦考文特花園(Covent Garden)的大型裝置作品《心跳(Heartbeat)》正式揭幕,10萬個氣球組成的作品如一朵“白雲”懸置於整個考文特花園市場內,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將在一個月的時間內體驗這座擁有200年曆史的建築群所呈現的不同以往的夢幻體驗。 考文特花園市場的藝術委託項目一直以來都非常引人注目,很多世界知名藝術家都與他們有過合作,比如英國藝術家逹明·赫斯特(Damien Hirst)和美國藝術家傑夫·昆斯(Jeff Koons)都曾在這裡展示他們的大型互動藝術裝置作品,除了這些“大腕兒”藝術家之外,其他還有很多牛人也參與過這裡的項目,比如《五十度灰》的導演薩姆·泰勒(Sam Taylor-Johnson),塗鴉大師班克西(Banksy),設計師保羅·考克賽治(Paul Cocksedge)等等等等。     此次佩逖倫是他第一次在法國之外創作大型的裝置作品,同時他希望通過將考文特花園的歷史風貌與他的創作相結合,來創造一種生命律動的氣場,讓人們感受這裡所充滿的生命氣息和歷史記憶。   ART.ZIP:可不可以給我們介紹一下您這次在倫敦展出作品的來龍去脈? CP:我是一位攝影師,也是一位視覺藝術家,幾個月前,考文特花園市場的運營方找到我,問我願不願意為這裡量身定做一件公共裝置作品,我知道考文特花園是非常知名的市場也是倫敦最受歡迎的景點,所以我接受了他們的邀約,於是開始調研和構思如何創作一件和這裡的環境相契合的藝術作品。我對考文特花園這個區域的歷史非常感興趣,這些古老的建築改變了整個區域的景觀和規劃,而同時,這裡又是倫敦潮流和現代生活方式的策源地,因此,我決定用一種方式來將這裡古老的記憶和現代的氣息鏈接起來,讓人們能夠意識到這裡承載的過往歷史以及它現在所代表的時尚生活。 ART.ZIP:為什麼要採用白色氣球作為創作的主要材料呢? CP:其實很簡單,因為我特別喜歡這個材料,世界上絕大部份的人都能一眼看出這是什麼東西,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不論是中國人還是英國人,白色氣球這個媒介不需要過多的闡釋和說明,大家都能看懂,而且不會有誤解。白色氣球看上去非常廉價,不像鑽石和黃金那樣耀眼奪目,但氣球非常的平易近人,能讓更多人欣賞和接近。 ART.ZIP:這件作品在造型上有什麼樣的考慮嗎? CP:第一眼看上去應該會讓人想到是一朵雲彩吧,在晚上的話,你可以看到裡面光線的變化,這是一件有呼吸和心跳的作品,也是在喚醒人們對周邊那些看似毫無生機的事物進行重新認識的必要。 ART.ZIP:您也是一位攝影師,您是如何看待藝術家和攝影師與商業品牌進行跨界合作的? CP:我以前是一位商業攝影師,但是我有我自己的藝術項目,我所參與的藝術項目和商業項目是分開的,我的商業性的攝影作品不會干擾我自己的藝術創作,這兩部份是割裂的,也有很多品牌希望用我的藝術作品來推廣他們的作品,但是我都拒絕了,因為藝術作品是用來提出問題的,是關於你我的生活的,而僅僅從形式上來挪用于商業目的話,就失去了它本來的意義了。我希望用自己的商業作品來賺錢,但我創作的藝術作品是去商業化的。      

“One shoe can change your life”
“鞋子改變命運”

Interview with Bespoke Shoemaker Caroline Groves “One shoe can change your life.” –Cinderella 25th Jul 2015 Filming by Huanxin Huang (Syndi Huang) Editing by Xiaoyue Yu (Michelle Yu)   Caroline Groves is one of the few in the world, a traditional bespoke shoemaker. With over 25 years of experience hand making shoes her creative talent crosses

Carsten Höller: Decision
卡斯滕•霍勒:抉擇

This major exhibition at Hayward Gallery presents a wide range of Höller’s works, from newly made pieces that have been especially commissioned, to key early artworks like The Pinocchio Effect (1994) and Upside Down Goggles (1994-2009). It brings together kinetic sculptures, videos, installations and light works that are designed to profoundly re-orientate our awareness of time and space, reflecting Höller’s wide‐ranging interest in the nature of consciousness.

Henry Moore – Back to a Land
亨利·摩爾 — 回歸大地

“亨利摩爾—回歸大地 ” (Henry Moore: Back to a Land) 特展於今年春夏蒞臨約克郡雕塑公園 (Yorkshire Sculpture Park)。2015年3月7日—9月6日間訪者可在摩爾的故鄉看到他一系列各尺寸, 媒介, 室內與室外的作品,以及工作室陳列和攝影回顧。本次特展展出亨利摩爾藝術生涯共120件作品,以全新的角度看待摩爾與大地母親,他熱愛的土地間的緊密聯系。

Defining beauty
美之義

26 March – 5 July 2015 British Museum Sainsbury Exhibitions Gallery   Experience the brilliance and diversity of ancient Greek art in this major exhibition focusing on the human body. For centuries the ancient Greeks experimented with ways of representing the human body, both as an object of beauty and a bearer of meaning. The

Designs of the Year 2015: The Nominees
2015年度設計獎提名

25 MARCH 2015 – 23 AUGUST 2015 London Design Museum   DESIGNS OF THE YEAR 2015: NOMINEES ANNOUNCED 76 NOMINATED PROJECTS INCLUDE AN OFF-GRID ECO TOILET, MICROCHIPS THAT MIMIC HUMAN ORGANS, A CAMPAIGN PROMOTING UGLY VEGETABLES AND A BOOK PRINTED WITHOUT INK 2015’s Designs of the Year nominees, announced today by London’s Design Museum, represent

Lynette Yiadom-Boakye selects from the V-A-C collection
麗奈特·伊丹-博克易與VAC藏品合作的策展項目

Natures, Natural and Unnatural 17 Mar – 14 Jun Whitechaple Gallery Turner Prize nominated artist Lynette Yiadom-Boakye (b.1977) known for her striking figurative paintings of imagined characters, selects works inspired by nature from the V-A-C collection. Celebrating the arrival of Spring is Natures, Natural and Unnatural, a display that uses nature as inspiration in different

Inventing Impressionism
打造印象派

4 March – 31 May 2015 National Gallery   So universally popular are the Impressionists today, it’s hard to imagine a time when they weren’t. But in the early 1870s they struggled to be accepted. Shunned by the art establishment, they were even lambasted as ‘lunatics’ by one critic. One man, however, recognised their worth

Roman Signer: Slow Movement
羅曼•西格納:慢動作

4 March 2015 – 31 May 2015 The Curve at Barbican Internationally renowned for sculptural installations and video works, Swiss artist Roman Signer presents Slow Movement, a new installation for the Curve using the kayak, a longstanding symbol and form in his work for three decades. Specifically made for this show, a kayak navigates the

Leon Golub: Bite Your Tongue
萊昂·戈盧布:別逼逼

Serpentine Gallery 4 Mar ﹣17 May 2015 Serpentine Galleries presents Leon Golub: Bite Your Tongue at the Serpentine Gallery. This survey exhibition of the American figurative painter, his first in London since 2000, highlights key aspects of the artist’s oeuvre from the 1950s until his death in 2004.

西遊新記

2015年新春之際,在中國農曆新年的大年初二, 英國華人藝術協會與全球音樂與藝術融合慈善基金會共同攜手在歷史悠久的倫敦查爾頓莊園舉辦了大型迎春慶祝活動, 其中包括了英國中樂團的演出以及持續一個月時間的大型中國旅英藝術家群展《西遊新記》。值得一提的是,

                   

© 2011 ART.ZIP all rights reserved.  ISBN 977 2050 415202

Site by XY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