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

Qiwen Ke

The Current
當前

Thyssen-Bornemisza Art Contemporary presents: The Current A three-year exploratory fellowship program in the Pacific that takes creative practice out of the studio, science out of the lab, and the participants out of their comfort zones. Working collabo- ratively across disciplines in unpredictable environments, we challenge ourselves to imagine new processes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TBA21 Augarten,

Alberto Giacometti: In His Own Words
賈科梅蒂的自白

Sculptures 1925-19342 February – 9 April 2016 Luxembourg & Dayan, 2 Savile Row London, W1S 3PA Luxembourg & Dayan is delighted to present Alberto Giacometti: In His Own Words (Sculptures 1925-1934). Focused on a series of sculptures from this crucial decade in Giacometti’s life, the exhibition provides a rare insight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 Amazing World of M. C. Escher
埃舍尔的奇幻世界

14 October 2015 – 17 January 2016 Dulwich Picture Gallery Dulwich Picture Gallery brings to London ‘The Amazing World of M. C. Escher’ the first major UK retrospective of original work by the great Dutch graphic artist Maurits Cornelis Escher (1898–1972) offering a rare opportunity to rediscover a giant of twentieth-century art and master of

Her Orchestra
協奏

  TEXT BY 撰文 X MONICA CHUNG TRANSLATE BY 翻譯 X AVITA GUO 郭顏 IMAGE COURTESY OF 圖片提供 X VIVIEN ZHANG 張月薇 . On the eve of Vivien Zhang’s debut solo exhibition at Galerie Huit, Hong Kong, ART.ZIP invites Monica Chung, curator and consultant, to interview the artist about her new paintings and art practice.

Alexander Calder: Performing Sculpture
亞歷山大·考爾德:舞動的雕塑

Tate Modern presents the UK’s largest ever exhibition of Alexander Calder (1898-1976). Calder was one of the truly ground-breaking artists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as a pioneer of kinetic sculpture, played an essential role in shaping the history of modernism. Alexander Calder: Performing Sculpture brings together approximately 100 works to reveal how Calder turned sculpture from a static object into a continually changing work to be experienced in real time.

 Alexander Calder initially trained as an engineer before attending painting courses at the Arts Students League in New York. He travelled to Paris in the 1920s where he developed his wire sculptures and by 1931 had invented the mobile, a term first coined by Marcel Duchamp to describe Calder’s motorised objects.

神居何所:小议中国当代艺术的困境

Author: Joshua Gong, University of Sussex 作者:龚之允/Sussex大学艺术史系老师 。 摘要: 如果把85新潮作为的起点,那么中国当代艺术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2015年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得失也充斥于各类新旧媒体,让人因接不暇。2008年以后,尽管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依然出现了不止一次的高价拍卖纪录,但是冷静化的趋势已经在整体上不可逆转。2015年上半年,根据ArtPrice的数据统计,21世纪长期以来中国和美国各平分约30%的当代艺术市场的格局已被打破[1]:美国一举夺取了中国10%的市场份额,似乎其艺术霸主地位回到了与其综合国力相应的位置。这在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当代艺术与中国经济一样正处于转型期,至于这会不会和国民生产总值指数一样,成为“新常态”,或未易量。本文旨在通过历史、媒介与社会三个角度来说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30年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希望能够通过一家之言,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 关键词: 当代艺术、全球化、后现代、后殖民 中国当代艺术是在中国进入现代化进程之后最近的一次锁国背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当代”一词在80年代往往以“现代”指代,这不仅体现了80年代艺术家们对自己所处时代的集体意识,更体现了形成中的艺术史家们对中国当时艺术在全球化艺术史中的一种定位。88年成都举办了跨省区域级的西南现代艺术展,展示了新潮中出现的西南地方艺术的现代性。而89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现代艺术展则体现了已经达到举国影响力的新的艺术倾向。这种倾向在新潮模式下,似乎很难用一种意识形态或者审美标准来定义,但整体上艺术家们的追求是有一定可塑性的:有别于旧体制的更为自由的艺术表达。89展后,当代艺术虽然一直在高校学府和国立展览机构中争取合法性地位,而其市场化和多元化的趋势在当时已经形成了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国当代艺术自产生以来在历史、媒体和社会三方面对艺术全球化和区域化带来了新的思路,指出了一些新的方向和问题。89展的标志性符号“不准回头”由今看来似乎积极意义大于消极。近年来,受到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回归传统的呼声似乎更加迫切,于是跳出政治符号式的具象,转向抽象的概念也颇有市场,[2] 于是一时间又好像来了一次88年黄山会议,只不过这样争论的场地已经转移到了散发式和即时性的微型网络构架中。 在2015年看中国当代艺术史: 中国当代艺术是否能够成为历史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第一个争论点便是:何时有了中国当代艺术史?1986年王广义、舒群在与高名璐沟通之后,得到有关部门的许可,举行“珠海会议“。他们广发“英雄帖”汇集群雄意欲用运动的方式创造历史,巩固85新潮美术的成果。然而当时有一些重要的艺术家对“进入历史”这样的词汇持谨慎的态度,未与入会。当然这并不阻碍“珠海会议”本身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史中的一大重要历史事件。但问题的关键在于85新潮是否应该像某些艺术理论工作者那样归结为中国当代艺术史的一部分?比如2008年,“85”参与者费大为北京尤伦斯艺术中心策划了85新潮展,标题就明确提出了“85”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摇篮。这样的比喻就显现了一种时间逻辑,即历史逻辑。按照这样的逻辑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至今至少有30年。另一方面89全国大展时,策划者高名璐等却用了“现代”来描述85新潮以来的艺术,问题就在于“当代”从何而来?等到90年代,高名璐写作小组汇编85历史的时候则改用“前卫”来修正“现代”,这样的转变也值得玩味。[3] 可以肯定的是,事实上,89展的参与者们都进入了历史,或主动或被动。89展的赞助人宋伟就表示,当时赞助收藏的一大原因就是他认为参展的作品会进入历史,他收藏的不只是艺术,更重要的是历史。[4] 似乎历史成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标杆。倾向于这一观点的实践者之一无疑是颇有争议的策展人和艺术史家吕澎。和栗宪庭等从85走来的艺术理论工作者不同的是,吕澎对艺术史抱有极深的感情。栗宪庭、李小山等更易被归类为艺术批评家而不是艺术史家,这与他们写艺术理论的角度有很大关系。吕澎的艺术史写作策略是使用断代史,通过这种时间界定就避免了“现代”、“后现代”、“前卫”和“当代”这样的专断(arbitrary)定义式的艺术史写作。[5] 他坚持用十年史的方法来解读80年代、90年代及21世纪初十年的中国艺术发展,每十年的艺术史都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比如,80年代的从自发到自组脱离体制式的艺术创作和展览;90年代的国内外全面市场化;21世纪初的碎片化。按照这样的逻辑,每个时代便呈现出了“时代精神”,而有了“时代精神”,历史便有了时间变化的逻辑。吕澎认为一切文化都是策略性的,文化和历史是需要操作的。[6] 88年由王林策展的“西南现代艺术展”可以认为是吕澎参与谋划的一次区域性艺术展览,与一年后的全国大展相呼应。而92年吕澎主持的首届广州双年展,则是中国新艺术市场化的一大重要标志。2010年的“改造历史”展览则锋芒必露地宣告吕澎对艺术史的立场。有人批评道当时已是“微博”时代,而长篇大论式的大历史叙述方式来描写当代艺术显得不合时宜,并且08年就准备出版2000-2009的十年史,“抢在历史之前”的历史书写让人难以接受。[7] 从92年广州双年展到93年威尼斯双年展,现在普遍认为的中国当代艺术都是以“新绘画”或“新艺术”的主题在国内和国际艺术舞台上亮剑的。而从2008年起,部分致力于推广当代艺术的藏家、策展人、评论家开始对“新绘画”提出新的定义,意识到“抽象”对过去以具象写实为主的中国当代艺术格局带来的冲击。[8] 更有意思的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学术推进、展览效果、市场运作等),传统的艺术媒介“绘画”(包括油画、水墨等),似乎已经也到了瓶颈阶段,许多著名的画家也开始质疑“绘画”的前卫性,认为画家是属于“保守”的艺术家,把绘画标示为“保守”的媒介。 材料的问题: 中国当代艺术,无论从市场还是从学术讨论上看,正处于转型期。2008年后,许多名盛一时的画家都不再见诸媒体讨论,许多年轻艺术家在“一鸣惊人”之后便黯然消散,还有一些艺术家则在冷静地思考转型的问题。首先的问题是,需不需要转型?艺术家职业生涯中变换题材、风格、材料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保持个性与市场之间的平衡也是许多艺术家需要做的功课。艺术家在考虑转型时会受到各种顾虑的制衡。比如,如何向过去的艺术赞助人交代,如何继续保持创作的艺术水准,如何面对艺术市场。 架上作品相对于大型的装置和雕塑来说,中国藏家更能够普遍接受。从投资、运输、保存、展览等综合角度考虑,架上绘画具有很大优势。影像作品虽然在运输和保存方面对于绘画更具优越性,但是从投资的角度来说,特别是在中国缺乏诚信的社会现实面前,让许多藏家望而却步。影像艺术的藏家还是比较小众。 2015年10月,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主办了“绘画 PAINTING:贰拾X20”的展览,汇集了国内40位青年艺术家的绘画作品,试图通过展览的方式讨论“绘画性”的问题。这不禁让人想起美国艺术史格林伯格在1960年代引发的对“绘画性”阐述的艺术史事件。当然二者的上下文是不同的。美国60年代的“绘画性”是为了探索和解决绘画有别于多媒体艺术的特性,通过突出其“平面性”建立一种以美国现代主义(抽象表现)为代表的新审美和价值体系。而中国当代艺术对“绘画性”的探究是基于材料与前卫性之间划等号的问题而产生的讨论。绘画很多当代画家开始自嘲为保守的艺术家。虽然他们还坚持绘画,但是对于绘画的前卫性,他们的信念产生了动摇。吕澎在“绘画 PAINTING:贰拾X20”的参展陈述中表示,基于全球化的历史背景,由于文化知识体系和而不同,“人们在关于“绘画”的特征以及文明功能的基本判断和评估方面,没有达成哪怕相对的一致性”。中国绘画被认为“非当代”是受到了进化论惯习的评估影响。[9] 如果“后现代主义”能够成立,那么绘画的媒介特征显然不是阻碍“前卫性”的主因。实际上,有很多艺术作品早已经模糊了媒介的界限,用综合媒体制作的艺术作品很多就包括了绘画性。举例来说,杜尚 (Marcel Duchamp)的《大玻璃》虽然是属于装置艺术,但是观众直观的观察方式依然体现了作品的绘画性。格林伯格强调绘画“平面性”的本质主义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否认了绘画的“扩展性”。许多堆砌颜料的画作(梵高、基弗)都具有浅浮雕的特质,如果没有“凹凸的表面”,许多“平面的”色彩光影效果就无法实现,现代绘画的历史将面目全非。因此无论是材料还是形式,都是表达艺术的媒介,没有保守的媒介,只有保守的人心。绘画是语言符号的一部分,也是一种形式、一种系统。一切绘画都离不开构图、色彩、被画形体、参照客观世界、表达主观世界等因素。不管在哪个时代,绘画的原则都在原始系统范围内,只不过由于时代和空间的不同,导致这些原则以不同的方式被具体体现出来。[10] 当代艺术的社会性: 后现代主义艺术批评家霍尔•福斯特 (Hal Foster) 在《重返现实》(The Return of the Real) 的绪论中把“历史”和“社会”做为评判艺术的纵向和横向坐标。[11] 他把社会认为是与历史向反的一个坐标参数,这有待商榷,不过社会性确实是探讨艺术的一个重要议题。中国当代艺术的社会性是与历史性无法割裂的,所以很多国内的艺术史家和评论家倾向于使用“上下文”来论述中国艺术相对于全球当代艺术的特殊性。2008年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社会矛盾更加突出,比如经济增长问题、雾霾污染问题和最近的社保人口问题。经济增长下滑和泡沫化,使得市场的拍卖和收藏方向出现了转变,有部分当代艺术大家的成名作出现了贬值现象,当代艺术板块行情低迷。中国嘉德油画部总经理李艳锋认为:当代艺术部分作品价格较低甚至不被认可,原因是他们的作品创作样式化、情感贫瘠化,作品面貌一直变化不大,创作题材已经与当下的生活环境产生距离。[12] 另一方面,国际社会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态度也出现了巨大变化。2015年12月,泰特现代美术馆举办了亚太艺术史国际研讨会,虽然中国当代艺术占据了会议的主要内容,但是议题已经引导式地转向了东南亚。泰特美术馆的总馆长尼古拉斯•瑟柔塔(Nicolas Serota)明确在会上指出今后的学术和展览的方向是泛亚太。这与美国重返亚洲的战略已经通过拉拢和提升东南亚的文化价值(包括艺术)的国际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香港佳士得近年力推“泛亚太化”,中国当代艺术比重下降明显。[13] 泰特也在收藏中国当代艺术,但据其亚太学术中心主任李叔京(韩国)介绍,泰特有着不同于中国艺术史界的评判标准,并进一步表示“有的中国当代艺术就应该留在中国”。[14] 泰特收藏的一件影像艺术是曹斐的《谁的乌托邦》(2006)。这件作品就非常具体形象地展示了中国制造对工人带来的影响和问题。曹斐认为做艺术的初衷并不是为了批判政治,那是上一代艺术家的事,不过曹斐作品中对当代的社会和文化不乏挑衅的表现。[15] 85精神之一就是反对当时单一保守的艺术体制,中国当代艺术的主流风向在不断变化,价值和审美取向也趋于碎化多元。既有像曹斐这样紧扣社会问题的艺术家,也有一些追求传统的年轻艺术家。85的艺术家们受到文革的影响,没有条件充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而70、80后的年青艺术家们则没有这方面的限制。比如,彭斯就是一位一直在坚持传统文化的艺术家,虽然他以画家的身份做艺术展,但是他精修书法、古琴、研读古典文学,以气养神,一直没有松懈对古意的追求。从表面上看,他的绘画似乎与中国当代社会没有什么关联,但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他对古典文化的视觉探索已经代表了中国当代人文学科在文革后的一大方向:重新审视和发掘古典文化的价值。其实在85期间,这种价值倾向已初见端倪,只是西方现代主义的浪潮在当时声势浩大,中国知识界有一种新千年的末世危机,所以重估传统价值体系的呼声显得不够明显。 . 小结: 2015年是85运动的30周年,中国前卫艺术已有一段时间可以构成历史。在这段历史发展时期,中国艺术在历史性、媒介和社会性三方面凸显出了一些问题。中国当代艺术亟须面对的问题便是如何再塑自己的历史、价值观和审美标准,如何与全球艺术史体系更好的融合,如何在精神层面突出前卫性。我们的问题是:神居何所? 插图: 1. 当代艺术市场报告:拍卖交易额国家份额,2014年7月-2015年6月,©ARTPRICE.COM 2. 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展》请柬,©毛旭辉工作室提供 3.

London International Mime Festival
倫敦國際默劇節

9 January to 6 February 2016 www.mimelondon.com   ‘Among the most exciting, eclectic and jaw-dropping theatre you are likely to see on a British stage’ – Sunday Times The London International Mime Festival, directed by Helen Lannaghan and Joseph Seelig, is a unique event in the theatre calendar, a once a year chance to see

Lumiere London
倫敦燈光秀

Lumiere London, 14th-17th January 2016 Westminster Abbey, BAFTA 195 Piccadilly, and the Granary Building at King’s Cross amongst locations set to shine in first ever Lumiere London. Full programme and locations revealed for spectacular four-night event that will chase away the January blues and show the city in a new light. The full programme for

Sonica London 2016
2016倫敦聲音藝術節

Cryptic presents a taste of Sonica in London A weekend of immersive live performances and installations as Glasgow’s cult festival of visual sonic art arrives at Kings Place 5 & 6 February 2016 . Fresh from the success of Glasgow’s third Sonica festival, arts production house Cryptic brings a slice of Sonica to London for

XL Catlin Art Guide 2016
卡特琳藝術獎2016

New Artists in the UK Launching at The London Art Fair, 20th -24th January 2016 London, UK: The new edition of the XL Catlin Art Guide 2016 will present thirty exceptional new graduate artists, selected from UK art schools by curator Justin Hammond. Over the last seven years, this fully illustrated limited edition book has

V&A’s Europe 1600-1815 Galleries Open
V&A歐洲館開幕

The installation of nearly 1,100 objects is nearing completion as the V&A prepares to open a new suite of galleries dedicated to the arts of living in Europe between 1600 and 1815. Seven galleries transformed for the redisplay of the Museum’s unrivalled collection of 17th- and 18th-century European art and design will be unveiled to

Interview with Sun Yi
藝術家孫毅專訪

Interview with Sun Yi By Anna McNay    “As a child, I didn’t understand the definition of being an artist,” says recent Slade graduate, Sun Yi (born 1988), in his typically philosophical manner. “Sometimes there are remains from the ancient past and people call these artworks; then, if they know who made them, these people

Watches of Switzerland
瑞士表行牛津街精品店正式揭幕

2015年十月初, 坐落於倫敦地標性購物地點牛津街的Watches of Switzerland全新精品店隆重開幕。這間占地7,000平方英尺(650平方米)的精品店由世界知名的建築設計事務所凱裏森(Callison)精心打造,延續了其旗艦店的設計理念及裝飾風格,堪稱繼攝政街155號旗艦店後的又一力作。   該精品店生動呈現了一個妙趣橫生的數碼世界:一入店門,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屢獲殊榮的“Watches of Switzerland時光之輪”——一面98英寸的多語言互動式擬真觸屏,輔助顧客深入了解高級腕表作品的非凡技術與精妙工藝。全球頂尖腕表品牌雲集於此,其中包括:百達翡麗Patek Philippe、勞力士Rolex、卡地亞Cartier、萬國 IWC、宇舶Hublot、真力時Zenith、浪琴Longines、寶珀Blancpain、積家Jaeger-LeCoultre、柏萊士Bell & Ross、香奈兒 Chanel、諾莫斯格拉蘇蒂NOMOS Glashütte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頂級古董腕表收藏。其中,勞力士與百達翡麗的專賣店位於該店一樓。 精品店地下一層則為影院區域,高清屏幕滾動播放著豐富的品牌資訊與產品信息;該層同時具備腕表保養維修區域——制表師工作室,在此,顧客們皆可透過玻璃窗,近距離觀賞制表師的工作過程;為了保證全球遊客和時計愛好者們享受到最佳腕表體驗,該精品店更特設了貴賓室。顧客們在私密雅致的空間裏,由專業的腕表顧問引領,可盡情欣賞由世界級腕表品牌出品的精密時計。 繼金絲雀碼頭精品店和希思羅機場5號航站樓精品店之後,牛津街439號新址為Watches of Switzerland今年開幕的第三家精品店。與此同時,Watches of Switzerland還將計劃於伯明翰(2015年11月)和倫敦騎士橋(2016年)開張新店。所有的精品店均延續了其旗艦店——攝政街155號的設計理念與風格。 Aurum Holdings集團首席執行官及Watches of Switzerland的擁有者Brian Duff布賴恩∙達菲先生說道:“Watches of Switzerland延續了我們以往的開拓精神,為高級腕表零售業設立了全新的行業標準。我們持續追求且不斷突破顧客們對該行業的要求與期望;同時,通過我們精良的銷售團隊,面對面地將最佳的互動式購物體驗及服務水準提供給顧客。” “牛津街精品店致力於為顧客提供不同程度的奢華購物體驗。我們與時俱進的互動式購物體驗則完美地展現了世界頂級腕表品牌的風範。信息、環境、服務、執行與傳遞——我們的目標是不斷突破顧客對腕表業各級服務的期望值,另他們感受到賓至如歸般的滿足感。” Watches of Switzerland牛津街439號精品店總經理 Gillian Moore吉利恩∙摩爾女士補充道。 — 關於瑞士表行Watches of Switzerland 瑞士表行Watches of Switzerland創立於1942年,在過去的90年間,致力於經銷世界級頂尖腕表品牌。公司最初以 G & M Lane名號在倫敦魯德門山開展郵購服務,時至今日已經擁有了15家精品店,遍布於英國多個主要購物區,其中包括倫敦、曼徹斯特、格拉斯哥與卡迪夫等地。1978年伊始,Watches of Switzerland開始執掌經營勞力士邦德街精品屋;2003年,其著名的二手腕表回收服務面世,並在雷丁與格拉斯哥兩地經營二手古董腕表精品店。2014年7月,倫敦攝政街155號旗艦店揭幕,規模為歐洲之最,向顧客提供全面的腕表維修與保養服務。 Watches of Switzerland隸屬Aurum集團。該集團同時擁有Mappin & Webb與Goldsmiths等分店品牌。Goldsmiths與Watchshop屬於阿波羅全球管理公司Apollo Global Management。

Lumiere
盧米埃藝術節

Lumiere Durham, 12th-15th November 2015 Artichoke’s most ambitious Lumiere festival programme to date . Phantasmal fog, floating net sculptures, a colossal whale, and the story of the birth of the Universe amongst this year’s highlights Conference marks UNESCO’s International Year of Light with artists, scientists, visionaries and policy makers from around the world The fourth

Omani Women
阿曼女子

NEW BOOK INFORMATION Omani Women by Helen Couchman   Omani Women is the first publication of a series of 146 portraits of women taken by artist Helen Couchman. She first visited Oman in February 2012 and was immediately struck by the country’s welcome and warm beauty. In her first days in Oman she happened upon

Written In Dust
揮塵

A contemporary silent film: Friends. Love. Money. Lies. Betrayal. The Pitch Written In Dust is event cinema and music performance: a contemporary silent film set in Beijing, with live music accompaniment, a fus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modern British, by classical Chinese musician Ling Peng and pianist/guitarist Andy Middleton. The film, written and directed by

Refurbished Toshiba Gallery of Japanese Art
V&A日本館重新開幕

V&A to open refurbished Toshiba Gallery of Japanese Art With thanks to the continuing generosity of the Toshiba Corporation Opening 4 November 2015 #vamJapan A Hello Kitty! rice cooker, toaster and kettle; a cloisonné enamel handbag imitating snakeskin; a selection of mobile phones designed by Naoto Fukasawa and a group of kimono from the 1920s-1930s

Qing Dynasty Peking: Thomas Child’s Photography
京華清影:托馬斯·查爾德歷史照片展

First Exhibition of Rare Photographs of Qing Dynasty Peking from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19th-Century Survey of the City China Exchange, London, 10-15 November 2015 London: Rare early photographs of Peking by Thomas Child from the Stephan Loewentheil Historical Collection of China Photography will be exhibit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London’s Chinatown as part of Asian

Sonica
聲音藝術節

2015 29 October – 8 November, Glasgow-wide Full festival programme announced -18 World & UK Premieres including Robin Fox (Australia), Herman Kolgen (Québec), Olivier Ratsi (France), Eric Sleichim (Belgium) -Sonica commission from Jompet Kuswidananto (Indonesia) -Artist in Residence – Henrique Roscoe (Brazil)     Sonica 2015 Highlights from Cryptic on Vimeo. The full programme for

Emily Jacir: Europa
艾米麗·賈西爾個展

30 September 2015 – 3 January 2016 Galleries 1, 8 & Victor Petitgas Gallery (Gallery 9) The Whitechapel Gallery presents the first UK survey of artist Emily Jacir this autumn. Bringing together almost two decades of sculpture, film, drawings, large-scale installations and photography, Emily Jacir: Europa focuses on Jacir’s dialogue with Europe, Italy and the

The Museum of the Future A Vision from China
中國論:博物館的未來

New Methods, New Power:Shifting Trends in Museum Leadership and Partnerships The event was hosted at the China Exchange, an inspiring new venue in Chinatown dedicated to supporting innovative initiatives in business – and was introduced by Xiang XiaoWei, the Cultural Counsel of the Chinese Embassy and Sarah Percy-Davis, the Chairman of Asian Art in London. The speakers were

The World of Charles and Ray Eames
美國設計大師伊姆斯夫婦

The World of Charles and Ray Eames Barbican Art Gallery, London, UK 21 October 2015 – 14 February 2016 Charles and Ray Eames are among the most important designers of the 20th century. Their enduring influence is widely acknowledged and continues to be celebrated worldwide. The World of Charles and Ray Eames is a major

Jean-Etienne Liotard
簡·艾蒂安·利奧塔爾

Jean-Etienne Liotard The Sackler Wing of Galleries 24 October 2015 – 31 January 2016 。 。 This exhibition will be devoted to the idiosyncratic Swiss artist Jean-Etienne Liotard (1702-1789), who attained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as one of the most highly accomplished portraitists of eighteenth century Enlightenment Europe. Jean-Etienne Liotard will bring together over 70 works, providing

Enter the Dragon
龍爭虎鬥

The ICA and K11 Art Foundation present Zhang Ding, Enter the Dragon 2015 ICA Theatre: 12-25 October 2015 Music programmed by Zhang Ding in association with NTS This autumn the ICA, London, will collaborate with K11 Art Foundation, to present the first solo UK institutional exhibition of Chinese artist Zhang Ding, entitled Enter the Dragon.

Yellowbluepink
黃藍粉

Wellcome Collection 15 October 2015 – 3 January 2016 Wellcome Collection launches a year-long exploration into the experience of human consciousness with a new installation by Ann Veronica Janssens from 15 October 2015. The artist fills an entire gallery with an enveloping and brightly coloured mist in a work called yellowbluepink. Janssens explores perception through

Hynek Martinec: Intellectual Properties
知識產權

Curated by Ben Tufnell Galerie Vaclava Spaly, Prague 23.10. – 6.12. 2015 . Hynek Martinec’s recent paintings are grisaille still lifes that play with the archetypes of the devotional picture and the vanitas. For example, both Every Minute You Are Closer to Death (2013) and Experience of Being Alive (2014) are still lifes in the

Giacometti: Pure Presence
賈科梅蒂: 純粹在場

The first ever exhibition solely to consist of portraits by the twentieth-century artist Alberto Giacometti opens at the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on Thursday 15 October. Giacometti: Pure Presence (15 October 2015-10 January 2016) comprises over 60 works, including paintings, sculptures and drawings, spanning the entire range of the Swiss artist’s career. Including very rare loans

Sailing to Byzantium
駛向拜占庭

An exhibition of Irish & international contemporary art inspired by the poem by W.B Yeats Curated by Fion Gunn in collaboration with Leyden Gallery 21 – 31 October 2015 To be opened by the Ambassador of Ireland, Mr Daniel Mulhall ‘That is no country for old men. The young In one another’s arms, birds in the trees.’

Torschlusspanik
門-禁-慌

Wednesday 25 November 2015 – Sunday 24 January 2016 VITRINE, Bermondsey Square, London. 24-hour daily VITRINE is delighted to present Charlie Godet Thomas’s first London solo exhibition. Bridging sculpture, photography and painting and exploring the intersection between language and materiality, Thomas creates new cast wax works brought together in this site-specific installation. The title is a combination

Losing the Compass
迷失

Curated by Scott Cameron Weaver and Mathieu Paris 8 October 2015 – 9 January 2016 Mason’s Yard Alighiero e Boetti Mona Hatoum Sergej Jensen Mike Kelley William Morris Sterling Ruby Rudolf Stingel Danh Vo Franz West Amish quilts Gee’s Bend quilts White Cube is pleased to present ‘Losing the Compass’, a group exhibition curated by

十年蛻變
非職業劇社玩嗨愛丁堡

ART.ZIP : ★★★★ .8月的愛丁堡,因為有了國際藝術節而熱鬧非凡。期間3000多場次演出,國際大牌明星、小眾的獨立表演團體甚至個人,在這個舞臺上都縱情綻放的機會。 一群穿著鴿子、蛇、蠍子等造型的中國表演者在愛丁堡的街頭發著他們的演出宣傳單《泰特斯》,這是西方公認莎士比亞作品中“最血腥最暴力、表演難度極高”的一部,而這群表演者來自中國第一家非職業戲劇社——演演戲劇社。 從玩票到專業 “演演戲”跨越十年蛻變 “演演戲”,從劇社名字就聽出了玩票心態。社員大都是時尚、IT、傳媒、外貿、廣告等領域的高管或精英,從2005年成立之初就沒有想把表演當作職業的票友心態,不過憑借原創話劇《七年知癢》一舉獲得第二屆中國戲劇文化獎的七項大獎,是唯一獲得過國家級獎項的非職業劇社。 “我們就是為了要去愛丁堡演出呀!”這是十年前演演戲劇社成員的一句戲言,沒想到十年後卻成真:沒有學院派枷鎖的束縛、為了自己的愛好和熱誠,一眾演職人員拋下各自在國內的正式工作,在“度假”名義下完成了夢想和現實的連接——愛丁堡國際藝穗節四場演出,場場觀眾都爆滿,吸引了足夠眼球,也引起英國媒體高度關註——演演戲劇社跨越了從愛好者到豐富中國戲劇生態的蛻變。 卡卡,劇社的社長,舞臺上反串“泰特斯”大將軍的女主角,也是“街宣狂”。帶著化好妝的演員們在愛丁堡街頭和所有碰到的人聊。除了用華美精致並充滿符號意義的妝容和服飾來吸引眼球,更在和其他劇團和觀眾的交流中學習。 “我就是來實現一個夢想的”,卡卡說,“我就想聽聽觀眾對我們的作品的看法,看看其他的戲,學習一下,這樣就夠了。” 不過,首次亮相愛丁堡的“演演戲劇社”,收獲卻大大出乎社員們的預想。 融合東方哲學元素創新演繹莎翁血腥悲劇 《泰特斯》講述羅馬大將軍泰特斯歷經十年戰火後凱旋回國,俘虜了敵國皇後塔摩拉和她的兒子,新國王薩特尼納斯欲迎娶泰特斯的女兒拉維妮婭,可拉維妮婭早已與國王弟弟訂下婚約。泰特斯的兒子們決定協助二人逃婚,新國王薩特尼納斯倍感恥辱,盛怒之下改立塔摩拉為皇後,之後引發了一連串血腥且悲虐的報仇…… “演演戲劇社”在愛丁堡的Spotlites劇場,從8月24至27日連續演出四天。在這部堪稱莎翁最殘忍的悲劇中,巧妙融入東方色彩、註入中國陰陽論哲學基礎,詮釋出不一樣的精彩。 中戲博士畢業的顏永祺,是“演演戲”劇社的駐團導演,首次率團來愛丁堡演出的他,接受《歐洲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針對愛丁堡國際藝穗節的不同觀眾群,我引入很多新元素,因為西方觀眾對這出戲的故事相對比較熟悉,我希望讓他們看到不同的泰特斯。比如說,妝容和服裝上應用很多東方元素形成‘陰陽’對比,同時也暗示東西方的對峙。我非常希望觀眾看到不同層次的對抗,這和西方對於泰特斯的解讀是不同的。” 這些新元素令人驚喜,比如演出服裝創造性地設計了鴿子、蛇、蠍、蟾蜍等造型,服飾細節突出了人物所表現的或純潔、或陰險狡詐的性格。與原劇不同,塔摩拉皇後身邊多了一位心如蛇蠍的仆人,象征人們內心的心魔,一名身著蟾蜍服飾的男演員出色演繹了塔摩拉的兒子,反差的性格,戰爭無情,人心更是無情,其實最後的對手也是自己。 又比如由女性反串泰特斯大將軍,象征“陰”。女性角色生動展現出泰特斯凱旋歸來渴望頤養天年的美好願望,但在經歷皇後塔摩拉陷害與殘暴復仇後,終於在怒火中爆發,扭轉乾坤。劇中皇後塔摩拉的蘭州口音,也讓原本殘酷的劇情多了一絲輕松的元素。 首次亮相愛丁堡藝穗節受認可英國媒體譽稱,這部作品是一次先鋒性的大膽改編,導演使用演員碾碎西紅柿的表演手法,來表達角色離去、以及斬首泰特斯兩個兒子的首級,巧妙過度了殘忍的場面,卻又讓觀眾感受到了血腥的殘酷,讓整部作品更具視覺感和沖擊力。 負責當地宣傳推廣的Performance Infinity特別針對該劇團的特點,特別安排了攝影記者的擺拍,讓這個非職業團體在僅有四場演出的情況下獲得英國《衛報》的整版圖片報道,一定程度上認可了“演演戲劇社”首次亮相愛丁堡的視覺吸引力。 這種不同的演繹和出位的街頭宣傳在觀眾中也得到了認可。一位英國退休的戲劇從業者在觀看《泰特斯》後,表達了自己的驚喜,她說:“藝穗節就是一個發現不同戲劇的地方,我很高興看到這麽不同的‘泰特斯’,舞美簡直讓人驚嘆!非常遺憾只演四場,我相信如果有更多場次,會有更多人願意看到這種不同的演繹。” 心有多大舞臺有多大,首次亮相愛丁堡,能得到英國媒體和觀眾認可,劇社算是完成了一個願望。導演顏永祺說,“演演戲劇社”的成員來自各行各業,平時都很忙,這次自費掏腰包、克服重重困難,聚在愛丁堡實屬不易,有一位成員甚至辭去了原來的工作。 問及劇社未來發展,顏永祺表示,希望能代表中國民間戲劇團,去到更多國外藝術節、戲劇節演出;同時,也希望更多熱愛戲劇的非職業人員參與進來,把隊伍壯大,為喜歡戲劇的人們搭建一個互動演出的平臺。“當你不用為生存而發愁的時候,以‘喜愛’和‘玩’的心態加入,那麽演出才沒有那麽多功利心,你才會因為自己是劇社成員而更加觀察生活、用心生活。” 職場是舞臺,人生是舞臺,這群好好生活、用心演戲的非職業人員,以對戲劇的熱愛和創新姿態,在不同舞臺上演繹出自身不一樣的價值。 鏈接: “演演戲劇社”成立於2005年,是中國第一家非職業劇社,成員來自時尚、IT、傳媒、外貿、廣告等領域白領和精英。2006年,“演演戲劇社”第一次在北京人藝公演話劇《到現在還沒想好》。隨後幾年,分別在北京、上海上演話劇50多場,保持著票房飄紅佳績。2011 年憑借原創話劇《七年知癢》一舉拿下中國戲劇文化獎的七項大獎。代表作有《再見拿破侖》、《泰特斯》、《八個女人》等。 歐洲時報特約記者宮瑋、Echo愛丁堡報道

Goya: The Portraits
戈雅:肖像

7 Oct 2015 – 10 Jan 2016 
Sainsbury Wing, National Gallery Portraits make up a third of Goya’s output – and more than 150 still survive today – but there has never been an exhibition focusing solely on Goya’s work as a portraitist, until this autumn when almost half this number will come together at

Going Public: International Art Collectors in Sheffield
國際藏家聯展

16 September – 12 December 2015

Review by Jesc Bunyard

What role does philanthropy and private art collections have upon contemporary art? Philanthropists have founded many cities’ public collections, including Sheffield’s. In the 1930’s JG Graves worked with the city of Sheffield in order to create a new gallery and library. His financial contributions and his personal collection created an intellectual space for the people.

00:04:19
朱田個展

00:04:19 ZHU TIAN SOLO EXHIBITION@AKP SPACE,XIAMEN 9月15日,廈門,AKP SPACE. 朱田是一個特別的藝術家,在擁有複雜的專業背景之外還有相當清晰的作品思路。此次,AKP島群邀請朱田在廈門進行爲期一個月的駐地藝術創作項目,以名爲00:04:19的展覽呈現這次駐地曆程。 朱田進行不同規模的曆時性裝置藝術創作、行爲藝術實踐,並通過攝影及影像等媒介紀錄行爲過程。 她的內省式作品曾引用巴塔耶、加缪以及耶利內克等人的文學作品意象,以出人意料的形式嘗試顛 覆固有意識,進行幽默而充滿詩意的個人敘事,指向在場與不在場的二元對立。 展覽介紹 此次個展的展名00:04:19
來源于Felix Baumgartner于2012年所創下的超音速自由落體垂直速度人類記錄,4分19秒爲該次自由 落體的總時長。人類對抗地心引力嘗試“飛翔” 的曆史幾乎與文明史一般悠久,這種一直不懈的努力 讓朱田著迷。而人與宇宙不斷變化、錯綜複雜的關系,時而幼稚莽撞、絕望荒謬而不敬,時而作爲人 類最偉大的努力證明著人類生存的意義。 朱田在廈門駐地創作期間,嘗試進行高空跳傘式動作的表演,重新解構跳躍、飛翔、墜落等物理動作。 在爲重新分配、轉化和重複這些物理動作進行身體力行的努力的同時,朱田還意圖在意識形態上對“界限”的定義和形式進行討論——不僅在橫向空間性的、縱向時間的、也包括她自己身體存在的界限 —— 並思考于此界限內外所存在的可能性。 在朱田的作品中,尤其是在這個人類仍在試圖爲事物定義、劃分邊界的時代,“界限”的概念在被作爲懷疑對象的同時,又不可避免地被一再強調,它被用以區隔藝術家與自己所處環境中的未知與混沌。 通過重新演繹那些在社會意義上發生的與邊界有關的活動,朱田撰寫了一段關于自己的界限的構成與 發展的簡史。通過她的重組,那些挑戰著已知邊界以及探究宇宙廣度的人類行爲被置于個人化的背景 下重新思考,並將關于人性的可能與潛力的推測指向一個特殊的獨立層面。 Edging the Edge Each city receives its form from the desert it opposes; and so the camel driver and the sailor see Despina, a border city between two

Play Ground
運動場

展覽日期:2015年9月28-30日 展覽時間:11.30am-5pm 開幕運動會:2015年9月28日,6pm-8pm 地點:The Compressor House, Royal Albert, E16 2QU 展覽“運動場” 將在倫敦皇家阿爾伯特碼頭區的一個舊廠房舉辦,屆時十位倫敦藝術大學畢業的藝術家將利用作品中的動與靜與空間互動,呈現出一個運動中的空間。 展覽運動場的靈感來自於廠房(The Compressor House)的空間特點。The Compressor House 建於1914年,曾經作為碼頭區的冷凍庫房,近年來廠房附近改造成為倫敦的辦公新區,它也被隨之改造為會議室與體育場,然而建築的磚墻結構、挑高的房梁壓縮機的軌道都依然保留著廠房的工業痕跡。時代的更叠導致我們與我們身邊空間的關系轉換得比以往更快也更復雜,就像福柯對於這個時代空間的歸納,“我們處於同時的時代,處於並列的時代,鄰近的和遙遠的時代,並肩的時代。”我們從來不曾孤立於身邊的空間但也很少重視他們的特點。空間的存在從來不僅僅是幾何的容器,也是蘊含著時間與動態的當下。 “白盒子”從二十世紀初以來,由於它的中立性不會對作品的呈現帶來影響,一直被用作於主流的藝術展示手段。但是先鋒的展覽有很多都並非誕生於其中,而是更具多樣化的建築空間, 它們自身的特點與隨機性有時反而會作為打破作品緊張感、增加作品張力的催化劑。十位參展藝術家以前參與的展覽大部分都是在各式各樣的傳統空間裏,這次展覽將是年輕藝術家們走出白盒子的一次探索。“運動場”作為展覽主題意在打破空間原有的靜止呈現出一個運動中的空間。 參展藝術家:駱嘉文,賴威仁,任倫,陸川,王蘇寧,王美瑤,王舒文,邵雪婷,張丹琪,周禹 策展人:李貝殼 活動策劃:王蘇寧 編輯:柯淇雯   特別鳴謝: Royal Albert Dock London 媒體支持:

Dürer’s Island
丟勒的島

Changing Art History Series Vol.Ⅱ – Dürer’s Island Exhibiting Artists: Albrecht Dürer, Pu Yingwei Curator and Producer:Annabel Hao Yang Organizer:Boundless Arts Exhibition Dates:09/09/2015-10/30/2015   10:00-19:00 RSVP:boundlessarts@163.com,+86-10-87621212 。 “誰改變著藝術史”系列 第二期《丟勒的島》 展覽藝術家:丟勒、蒲英瑋 策展出品:楊好 主辦機構:無界藝術 展覽時間:09/09/2015-10/30/2015 周二至周日 10:00-19:00 參觀需提前預約:boundlessarts@163.com,+86-10-87621212 《丟勒的島》是“無界藝術”推出的“誰改變著藝術史”系列第二期展覽,也是“無界藝術”第一次展出當代藝術家的作品。正如“無界藝術”創始人楊好在策展前言中說到的一樣——“無界藝術提供給藝術家的是島嶼,不是寵溺。” 《丟勒的島》對於當代藝術史意味著多層次的觀察與參與,並不宣誓“無界藝術” 變成了當代藝術圈兒的分子。從這次展覽開始,“無界藝術”的宗旨是站在藝術史的角度上找尋線索,對藝術史檔案、藝術作品做一個梳理,在這一過程中,圖像和文字都是不可或缺的。 在這次展覽中,“無界藝術”拿出自己的藏品之一——丟勒在1510年創作的《人類的墮落》。這張作品在大英博物館也能看到。在丟勒的一生中,曾經修改並完成了多達6個版本的《人類的墮落》。“無界藝術”所收藏的這一版本,不同於其他展現亞當和夏娃於伊甸園的場景,展現的是一個時刻,是亞當和夏娃被上帝的使者逐出失樂園的時刻。 蒲英瑋現今在裏昂繼續學習繪畫,他於2012年獲得了約翰摩爾繪畫獎。他作品中帶有一種古典。這種古典性不來自於表象,更不是一種造作,而是存在於內在的一種東西,而這,正是“無界藝術”想通過藝術史抓到的一條經脈。 展覽名為《丟勒的島》,我們想表達的是每一位古典大師,如丟勒,他們開創了一個時代,更為所有的藝術家開創了一座島嶼。丟勒正如同一座藝術的島嶼,不斷地被拜訪和重訪,蒲英瑋是其中一位訪者,他的作品更像是一位智者和詩人的敘述,這樣的人是可以被定義為藝術史中的藝術家的。在“無界藝術”展出的這一系列蒲英瑋的作品,大多以黑色基調為主,不同層次的黑、灰、白,意味著變化與不變,它的表達方式是很節制的,同時又很隱晦,甚至在每一個被放大的毛孔上,我們都可以清楚的看到從丟勒開始的,貫穿始終的理性和激情。盡情歡歌的藝術家也許盡興,但並不偉大,藝術家的內心總是矛盾的,他們不止和觀者對話,更和自己對話。 和丟勒的原作處於同一空間,這次展覽展出蒲英瑋的四張作品:《敘事史I》《敘事史II》《等待I》《等待II》。在丟勒和蒲英瑋的作品並置時,他們之間的對話是循環且往復的,這種循環往復更多建立在歷史的線性基礎上,使思考成為必須。 藝術史由過去,現在,未來三個維度組成。藝術進程的改變不是在喧囂和硝煙中完成的,它的改變是滲透,是靜默而克制的,但這種改變是深遠而革命的。“無界藝術”所進行的,正是這樣一場改變。 楊好 2015/8/31,於北京: 和英瑋初次相見是在2014年5月的巴黎。當時小皇宮在展覽Toulouse-Lautrec,大皇宮則布滿了Bill Viola。我們坐在大皇宮的餐廳裏,吃著非常簡單的食物,聊到了馬格利特、委拉斯凱茲、符號學、本雅明以及丟勒。走在塞納河畔,我們既不是歐洲大陸的歸人,也不是文明遺產的過客。身份、藝術、歷史,這些詞幾乎纏繞著每一位觀者,與創造者。 effet au premier coup d’oeil,從我第一眼看到英瑋的作品,這個詞便縈繞於此。“即時視覺效應”,這是一個非常古典的詞語,幾乎傳遞了藝術最真實的功能——藝術家是偶然性的詩人與智者。視覺在時間的經驗中傳遞了一種對藝術的俯視。 1510年,丟勒,《人類的墮落》。這個失樂園裏經久不衰的故事,丟勒來回修改了六個版本之多。無界藝術展覽中的這個版本展現的是一個時刻,是亞當和夏娃被上帝的使者逐出失樂園的那個時刻。天使之劍的指向、神之手與肉體的觸摸、亞當的臉與夏娃的臀部,這裏充斥著無數潘諾夫斯基迫切的隱喻。在這裏,對“時刻”的關註意味著對過去和未來的迎接,意味著“在場”與恒久的聯系。 2015年,蒲英瑋,《敘事史》。這組作品和丟勒有關,然而我們都不願出現“致敬”這樣表面的字眼。更多地,這不是一場展示與模仿,而是一場野心勃勃的敘事。英瑋作品中敘事的力度並不來自於畫面節制的細節與深思熟慮的毛孔,雖然這些細節使我們不斷回想起藝術與理性最初的相遇。他畫中的力度來自於歷史。在藝術史中,沒有真正的繼承者,只有拜訪者。丟勒如同一座島嶼,不斷地被再訪與重訪,蒲英瑋便是其中一位訪者。 我也願意以這樣方式登陸當代藝術。對於無界藝術或是我本人來說,我們提供給藝術家的是島嶼,而不是寵溺。對於登陸者來說,在時間中,歷史不斷無限地重復著自身,坍塌與重生不斷輪回。 編輯:柯淇雯

Absence
缺席

Camden Image Gallery, London Sep 19-20th   Absence of the Subject Subject’s absence. Who is wearing, or – if these two are to be differed from each other – equipping? Without asking the necessary question of “why” – since this question perhaps should never be relevant to “fashion”, proper – one is encouraged to inquire,

There is no Straight Line
直線不直線

Exhibition Opening Dates:  9 – 14 September 2015 | 11AM – 6PM (12PM – 4PM Sunday) Private View:  10 September 2015 | 6PM – 9PM Curator:   Huijun Guan Exhibition Address:  Embassy Tea Gallery (195 – 205 Union Street, London, SE1 0PB) . Artist Satement: One particular phenomenon never ceases to perplex me – in the world

SIDELINES
旁觀

Exhibition dates: 14 – 20 September 2015 Candid Arts Trust Gallery 3-5 Torrens Street, London EC1V 1NQ Private view: 16th September Professionals’ reception: 17th September . . ART.ZIP is pleased to announce Sidelines, a solo show by Chinese-born recent Slade graduate Sun Yi, presenting work from several series created throughout his degree, between 2013 and

Into the Waste Land
走向荒原

Text by Zhao Jun(趙均) Director of Oriental Art Department of Nan Kai University 1st August 2015. . Although Sun Yi has just been awarded Master of Fine Arts by Slade School of Fine Art, he has already held many exhibitions in England and Beijing. The footprints of his works are scattered across the world of

Unravelled Connections
如梳如理,所系為開

Text by Katie Hill   … ‘as lowly as mere objects’ ……“如單純之物一般卑微”   You might ask the question: ‘what is an artwork?’ Start with an everyday object, something you barely notice – a free newspaper left on the tube, a bench, a packet of cigarettes, nails or pieces of debris: wood, wire and string. Small insignificant

Zanzibar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桑給巴爾國際電影節專訪

An exclusive interview for Art.Zip with Professor Martin Mhando, CEO of Zanzibar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A shared journey, a shared dream by Julie O’yang . Film is a language, says Martin Mhando, the current curator and CEO of Zanzibar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ZIFF). Because film is about breaking narrative conventions and about diversity. The Zanzibar International

The faces of New China
新時代的容顏

30 years since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appearance of Chinese models text by Jin Li Lim . . 22 July 2015 will mark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the first time (ever) that fashion models from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ravelled overseas to walk in a show for a Western designer. Three decades ago, the designer

高山流水覓知音
中國傳統民樂“飛越”英倫

8月22日,中國傳統民樂演出“高山流水 飛越英倫”在倫敦威斯特敏色特中央大廳奏響。由中國最優秀的指揮大師和作曲家關迺忠先生執棒中國頂級民族管弦樂團——中國音樂學院華夏民族樂團,與“二胡皇後”宋飛女士、“聖手簫王”張維良先生、“京胡名家”張尊連先生等中國頂級民樂家聯袂演出,再現民族經典,用觸動心弦的音符,為聽眾帶來了一場震撼心扉的視聽盛宴。當日的演出現場座無虛席,中外樂迷連呼過癮。 。 。 華夏民族樂團成立於1964年,已成長為中國當今頂級的民族管弦樂團之一。在藝術風格上,樂團既掌握了中國優秀的傳統音樂和民間音樂,使這些古老而神秘的東方神韻得以傳承和弘揚;同時也積極創新,推動音樂風格多元發展,創作出具有中華民族氣派又具有強烈時代氣息的新作品。 華夏民族樂團此次演出陣容強大,中國頂級民樂家雲集,超高難度的獨奏樂曲給觀眾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二胡,阮,笙,琵琶等皆是不同於西洋樂器非常具有特色的民族樂器,涵蓋樂器種類之多也是史上少有。 中國最優秀的指揮大師和作曲家關迺忠先生,以他出眾的音樂才華譜撰了無數名曲,他曾先後擔任東方歌舞團指揮及駐團作曲家、香港中樂團音樂總監、臺灣高雄市國樂團指揮等,並以其優秀的作品和指揮,打造了樂團獨特的音樂風格。今次關迺忠親自指揮的樂團演繹了多首他自己的精選作品,除了樂迷非常熟悉的《月圓花燈夜》、《豐年祭》外,更有青年琵琶演奏家程雨雨女士以琵琶獨奏他的名曲《傾杯樂和胡旋舞》。 音樂會特邀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宋飛女士加入,她被喻為“中國二胡皇後”,其二胡演奏藝術集各家各派之精華,是中國當代譽滿國際樂壇的二胡演奏家,此次她獨奏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用起伏跌宕的變奏展現淒美深邃的意境,舒緩悠長的旋律仿佛發自內心的述說,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一位飽嘗人間疾苦的人感慨唏噓、憂憤交加的心路歷程。 “聖手簫王”張維良先生是著名笛、簫、塤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曾在英國皇家音樂廳、美國卡內基音樂廳、林肯音樂廳等舉辦過多次獨奏音樂會。在此次音樂會上,他用笛子獨奏《花泣》和《小放牛》。前者運用散板、運腔與緊打慢唱的技法,具有強烈的音樂感染力和表現力,後者歡快活潑,極富田園風味。 此外,京胡名家張尊連先生連同二胡演奏家馬可女士合奏膾炙人口的京劇曲牌——《夜深沈》,著名青年嗩吶演奏家張倩淵女士嗩吶獨奏河南民間樂曲《全家福》。其他曲目還有熱鬧歡騰的《山村的節日》、台灣老歌《月夜愁》、富有濃厚民族色彩的《北京喜訊傳邊寨》等。 中國駐英國大使館文化處項曉煒公參,大使館經參處金旭公參以及The remembrancer of the city of London Paul Double先生對於此次演出表示了大力的支持。英國女王在布倫特區的代表Mei Sim Lai女士:“非常感謝主辦方邀請我們作為貴賓參加在威斯敏斯特中央大廳舉辦的音樂會。祝賀主辦方能夠組織如此成功的活動。華夏民族樂團真是太棒了!我們在這樣的音樂盛會中非常享受,謝謝!”  

Jonathan Holloway’s Jekyll & Hyde
變身怪醫

Presented by Chung Ying Theatre Company, in association with Red Shift Theatre Productions Ltd Platform Theatre, King’s Cross, N1C 4AA Tuesday 28th July – Saturday 8th August 2015     Jonathan Holloway’s audacious adaption of Robert Louis Stevenson’s Jekyll & Hyde re-renders this dark tale of terror and suspense as a genuinely disturbing thriller for

Site Replication
現場複製

Date: 2pm/04/07/2015 Location: Walthamstow Marshes, London Curator: Haili Sun Artist: Haili Sun, Le Guo, Yi Sun, Mu Tian, Jeremy Lee, Lisa Chang Lee “Site Replication” – is the proje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from the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 When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becomes the entire object of ones consciousness, the awareness is not only through passively recording and

Nocturnal Friendships
夜間的友誼

Curated by Liu Wei and Li Bowen 劉韡及李博文策展群展 . July 9-August 22, 2015 2015年7月9日至8月22日 407 Pedder Building, 12 Pedder Street, Central, Hong Kong 香港中環畢打街 12 號畢打行 407 室  . . Hong Kong, June 29, 2015—Lehmann Maupin Hong Kong is pleased to present Nocturnal Friendships, an exhibition that examines various forms of friendship and considers the idea

Soundscapes
聲圖

8 July – 6 September 2015 Sainsbury Wing, National Gallery . This summer, the National Gallery offers visitors a unique opportunity to experience some of the highlights of the collection in a very different way, through what they hear as much as what they see. Leading contemporary sound artists and musicians Nico Muhly, Susan Philipsz, Gabriel

Micro Micro Revolution
微型小革命

展覽時間:2015.7.2-9.6 展出地點:英國曼徹斯特 | Centre for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策展人:呂佩怡 參展藝術家:3組藝術計畫 吳瑪俐/竹圍工作室「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 許淑真/盧建銘「河岸阿美的物質世界」 黃博志「五百顆檸檬樹」 . 駐英國代表處文化組黎天曌提供 . 這個展覽旨在強調藝術在台灣社會現實所產生的改變力量。「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河岸阿美的物質世界」、「五百顆檸檬樹」這三個藝術計畫皆為以過程為基礎、長期、參與社會的行動,分別將藝術視為關注環境生態的方法、做為社會運動的另類策略、做為交易交換平台。這三個計劃對待社會議題不採取挑釁路徑,而是使用一種柔性策略、生態友善態度,以及強調藝術的療癒力量。一如吳瑪俐所說「編織關係」,這些計畫已產生某些社會效應與改變,這也就是這個標題「微型革命」之意義。透過這個展覽同時也展現台灣社會的多元樣貌,以及不同於西方當代藝術的獨特藝術路徑。除在Centre for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的文件式展覽之外,每個藝術計畫皆搭配一個英國在地團隊,以合作的方式進行深度文化交流。並舉行研討論、講座、藝術家導覽、工作坊等,以多元化方式展開議題與開啟對話。 藝術作為一種環境 吳瑪俐策畫的《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指出「所有環境問題背後其實是文化問題」,短短十公里的樹梅坑溪正是台灣以經濟發展為主軸之下人們對待自然的縮影。此藝術行動以水連結破碎的土地,以行動建立起與樹梅坑溪的關係,並以藝術之開放性聯結起各專業人員以及在地的人們,嘗試讓環境藝術行動成為改變的力量。 藝術作為一種社會運動 許淑真與盧建銘的《植-物新樂園》系列從2008年起以生態藝術+文化運動的方式長期進行,嘗試將地理學、生態學、人類學、語言學、和社會學相互對話的植物調值計畫,它在特定地點、族群和時間的研究,以文學與藝術的方式去敘述,討論社群生活和急速變遷中的地景 。此藝術計畫一路陪伴都市邊陲大漢溪畔的撒烏瓦知部落居民,以藝術進行另類社會運動,重建/見部落住屋與文化。此次展覽以「河岸阿美的物質世界」為主軸,以廢棄棧板建屋,展出採集文化、部落生活、抗爭影音卡拉ok、河岸阿美圖書館等。 藝術作為交換平台 黃博志關注農業經濟與消費商品機制之間的關係,試圖利用藝術資源去回饋農民此一經濟上的弱勢族群。《五百顆檸檬樹》(2013)將美術館展覽作為機制,預先販賣酒標,此筆資金做為新竹北埔地區三塊廢耕地的重新種植檸檬樹的第一桶金,兩年後待檸檬樹收成將製造成檸檬酒給酒標的認購者,以此探討農業、經濟、民生消費與生產等議題。   編輯:柯淇雯 Qiwen Ke

                   

© 2011 ART.ZIP all rights reserved.  ISBN 977 2050 415202

Site by XYCO